"OLD 666"......

http://en.wikipedia.org/wiki/Old_666

剛剛看這個故事.....

有一架編號"41-2666"的波音B-17E"飛行堡壘"重型轟炸機......
在西元1943年的6月16號...在所羅門群島上空進行"單機偵察任務".....
遇上了日本大編隊戰鬥機群,共有15架零式戰鬥機(A6M)與2架百式偵察機(Ki-46)......
經過一番混戰後...擊落2架零式戰鬥機.....

但自身損失慘重....這架飛行堡壘上9人傷亡,其中2人陣亡.....

但這架B-17還是任務完成,並返回基地,提供美軍有關日軍實力等寶貴資訊....

B-17真的很棒,但在歐陸戰場與太平洋戰場真的有差....

遇見德國的BF-109 FW-190與遇見日本的零戰 九六式.....

被前者打的損失慘重 但卻對後者造成強烈打擊.....

各位前輩對二次大戰各國的轟炸機....有何看法呢?

歡迎討論....

2013-08-02 22:0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OLD 666 666
不意外,陸用跟海用有差
零戰當初設計是以艦載機為出發點,所以盡量輕量化
而Bf-109, FW-190是陸用戰機,時常要面對地面砲火攻擊
所以裝甲防護上佔了不少優勢

海上遭遇重型轟炸機的機率確實比陸地上來的少
在海上交戰多半是遭遇到的是戰機與魚雷攻擊機跟俯衝轟炸機
而多半是一對一或一對二纏鬥
這類飛機多半命中四五枚機砲就能解決,所以只要夠敏捷速度快能閃掉對方攻擊多半能擊落對方
重型轟炸機防護多又是四引擎配備多座重機槍,又是多架編隊飛行
所以不是四五枚機砲就能解決
你想像一下你是菜鳥飛行員駕駛零戰衝向B-17機群,你猛按零戰上20mm機砲
卻只能在B-17上打出幾個孔造成不了傷害
B-17機群上的十幾二十管重機槍一直對你掃射
零戰結構脆弱通常挨個兩三枚就空中解體,你可以想像一下壓力有多大

其實零戰剛推出當時確實給盟軍飛行員吃盡苦頭

當時日本海軍本部提出了一項天方夜譚要求
最大空速:270節
爬升率:爬升到3000公尺花費9分30秒。
滯空時間:正常出力下可以維持1.5到2小時,經濟巡航速率下攜帶副油箱為6至8小時。
武裝:兩門20毫米機砲,兩挺7.7毫米機槍,並且能夠攜帶兩枚60公斤(123磅)炸彈。
航電設備:各種無線電設備,包括定向設備。
起飛距離:在17節頂頭風下必須少於70公尺。
8小時1300海浬以上的續航力,還要兼顧運動性能
以上規格來講,根本已經超越了當時歐美製造戰機水平與技術,實在過於嚴苛
所以三菱公司為了滿足海軍本部的這些頭頭的愛幻想
只好盡量輕量化零戰,防護能省則省,結構能偷則偷而推出了這台夢幻戰機
尤其是驚人的續航力這一方面,當時盟軍海上船隻時常遭遇零戰攻擊
使盟軍指揮官時常懷疑附近海域是否有日本航母,否則這些飛機是從哪冒出來的
其實這些零戰多半是從台灣或菲律賓半島起飛的
在剛參戰時零戰挾著規格超前,飛行員訓練優良而橫掃整個太平洋戰場

而當時海軍本部仍然迷信巨艦巨砲理論,導致一些重要戰略物資與資金
都拿去建造大和武藏信濃這三艘大而落後的巡洋艦
而排擠其他軍備研發
而日本國力也在中途島戰役後開始走下坡,太平洋漸漸的遭到盟軍封鎖
戰略物資運不進日本,導致當時日本戰略物資奇缺研發進度落後

在中途島戰役,日本海軍一連串的失誤導致失去一堆優秀的飛行員
在後繼飛行員訓練不足情況下,零戰的缺點就漸漸被凸顯出來
為了減輕飛機重量導致結構脆弱,又使用鋁合金容易起火等
使零戰常常遭受攻擊後直接在空中解體爆炸,而耗損優秀飛行員
最致命的是美軍在阿留申群島附近拾獲了完整零戰被送回美國研究
導致盟軍研究出一套對付零戰的交戰方式
一連串下來零戰的優勢便漸漸不再了

阿伯一直認為,二戰當時如果日本人的觀念能改一下
盟軍可能會打得更辛苦,沒那麼簡單獲勝
因為當時日本軍人有武士道榮譽觀念,武士道認為逃生是一種丟臉的行為
所以常常看到陸軍前線失守指揮官切腹,海軍軍艦被擊毀艦長不願下船跟船沉到海底
空軍被擊落後飛行員放棄逃生等,以為這樣是有尊嚴的赴死
卻不知這樣行為是在削弱日本帝國的實力
因為一個優秀指揮官或優秀飛行員需要從事多少戰役才能累積的寶貴經驗
就因切腹或放棄逃生就沒了,而日本耗損的這些寶貴資產卻是無法用工業來彌補的
難怪日本會戰敗










xxx168 wrote:
不意外,陸用跟海用有...(恕刪)


大大的回應真是讚啊

真的,如果日本人不在中途島一次就失去那批有經驗的優秀人員
美軍會打得更辛苦

xxx168 wrote:
不意外,陸用跟海用有...(恕刪)


但.30/.50機槍的破壞力跟機炮來比...還是差很多.....打在機身蒙皮上的的大小就有差,可以看探索頻道...有一集有說.....

零戰後期機型已經裝置裝甲了.....但就沒有機動性了....反而變的笨重.....

不過小弟只是感慨而已....

前輩說的真對.....

如果軸心國能全力生產 載彈大 防禦性強 高高空的戰略轟炸機......

還有 戰略 戰術用對....

可能不會敗.....



coumtertm wrote:
但.30/.50機槍的破壞力跟機炮來比...還是差很多.....打在機身蒙皮上的的大小就有差,可以看探索頻道...有一集有說.....

零戰後期機型已經裝置裝甲了.....但就沒有機動性了....反而變的笨重.....

不過小弟只是感慨而已....

前輩說的真對.....

如果軸心國能全力生產 載彈大 防禦性強 高高空的戰略轟炸機......

還有 戰略 戰術用對....

可能不會敗.....

機砲威力再怎強也只能在B-17上造成幾個大彈孔
對於龐大機身四引擎轟炸機影響不大,二戰時期
戰機對付轟炸機的策略是瞄準引擎打,引擎雖大但是在高速移動下是不好瞄準
而當時零戰為了求高速高運動性雖有加裝裝甲,卻只是象徵性的駕駛座背後一片防彈鋼板
當零戰駕駛要接受後面敵機開砲時,還要縮肩你就知道這片鋼板有多小

二戰軸心國會輸,不單純只是沒發展重轟炸機
如德國不重視海軍未發展強大海軍導致一直跨不過英吉利海峽
日本未重視航母對後來戰事影響
二戰初期日本擁有當時最先進與精良的航母戰鬥群
1941年日英馬來亞海戰,更凸顯出重巡洋艦在航空器攻擊下顯而無用與脆弱
但卻未受到日本海軍本部重視,依然執意發展重巡洋艦
所以是一連串錯誤決策導致後來軸心國兵敗如山倒
如果二戰從來一次軸心國不要一直急於擴大戰線,精實發展陸海空
同盟國確實很難獲勝

Big_guy wrote:
真的,如果日本人不在中途島一次就失去那批有經驗的優秀人員
美軍會打得更辛苦

零戰當初如果規格不要拉的太高,確實把裝甲與機身結構搞好
並保有這架飛機的運動性能
以當時日本帝國的飛行員素質,同盟國飛行員會打得很辛苦
至於中途島戰役,是太平洋戰爭轉戾點
山本跟雲南犯下太多致命錯誤導致日本聯合艦隊差點全滅
如果當是美國海軍大敗,你我可能現在都是日本人

xxx168 wrote:
機砲威力再怎強也只能...(恕刪)


本篇最中肯,

軸心國真是時也,命也,運也......

不過,德國的各中型戰術轟炸機(JU-88/188/288/388 HE-111 DO-17/217).....
在各戰場上,也有很多不錯表現....

在初期,防禦機槍也不須這麼多.....

有前輩提出一個理論.....轟炸機機身開的孔越多(意指砲塔 機槍射孔).....其實機身結構越不堅固....
越容易在被敵人攻擊時,空中解體...請問這是真的嗎???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