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gpwb.gov.tw/news.aspx?ydn=2QR3ZY8DxoKPv973RMHrgRbSXFWV6c6yY6P4UjWjfrBPpQJukbxxkty%2B2oeAXWWV0f0LLY8nNHi3A1cCz3EA4oWUr5L2WyF6ltyL6lq58J0%3D
火場上的特戰兵-劉家熒
日前翻閱老相簿,無意中發現一組當初任營長時率部隊赴梨山救火的照片,頓時將記憶拉回十一年前與三百多位弟兄在梨山救火的情景。
民國九十一年五月十三日一大清早,接到特戰八六二旅旅長劉將軍的電話,本營奉命即刻實施人員緊急召回,並於隔日清晨開赴梨山,支援林務局的救火任務。接獲指示當下,立即收拾行李返營,並緊急召回所有弟兄。當天是母親節,許多弟兄當時正與母親、太太或女朋友共度難得的假期,接到命令後便向心愛的親友道別,責無旁貸投入救援。
本營當時因即將實施山隘行軍,接著要進谷關基地訓練,部隊已移駐臺中新社地區,故就近支援梨山救火。當天晚上部隊召回後,隔天清晨即自新社機場搭乘八架S-70C直升機出發,總共飛了四批次,才將全營三百多位弟兄運上福壽山農場的救災指揮部。
站在武陵農場前,遠眺對面冒出濃煙與零星火點的青山,內心感觸良多。眼前是美麗的山景,其中又有蜿蜒的七家灣溪,是稀有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的棲息地,卻即將面臨山林大火的肆虐。因災情緊急,激起特戰兵馳赴火場、保土衛民的壯志。然而救火對我們而言,畢竟是陌生的任務,特戰兵的養成訓練中,並無高山救火的課目,但看著弟兄們迫不及待的眼神,我只能在出發入山前提醒注意安全,以便順利執行任務。
由於火場山勢陡峭,弟兄們必須徒步攀爬將近四個小時才能抵達,其中有些路段經大火焚燒後,土石熱燙鬆軟,因此山路難行。特戰兵秉持不怕苦、不怕難的精神,再加上山地戰技,用以克服二千五百多公尺高的火場惡劣環境。白天必須冒著高溫滅火,夜裡則須忍受攝氏十度以下的低溫,在火苗間隙的安全地帶就地過夜,獲得適度的休息,以便恢復體力,再面對隔日的挑戰。
熊熊的山林烈火在風勢助長下,火苗在高聳的二葉松林間跳燒,我們只能選定適當的山稜線地帶開闢防火巷,以建立防線,避免火勢蔓延失控。
最驚險的時刻,發生在山上開闢防火巷的第二天。弟兄們散布在綿延兩公里遠的山稜線上,清除易燃的樹枝與落葉時,經林務局的大哥提醒,才發現風向改變了,火勢即將朝弟兄們所在的山稜線焚燒過來。說時遲那時快,一片濃煙已由下而上朝部隊撲來,眼看部隊的前方為斷崖,兩側則是陡峭的斜坡,旅長及各兵留置的裝備均在山上,我們只能往上走。事不容緩,我當即命令各連連長帶著弟兄掉頭,或推或拉,以最快速度將部隊集中至山頂的安全地帶。其間,因濃煙撲上來的速度太快,弟兄們在陡峭的山路上必須以毛巾捂鼻,且每走幾步即須趴在離地約十公分處吸換新鮮的空氣,匆促間導致部分弟兄跌倒擦傷或輕微嗆傷,所幸全員平安返回。回想當時下決心的瞬間,至今仍心有餘悸。
經過弟兄們在火場上五天四夜開闢防火巷的努力,再加上一陣及時雨的相助之下,火勢終於沉寂下來。部隊下山時,看著弟兄們在武陵農場的地上裹著睡袋睡得香甜,才放下懸著的那顆心。如今看著救災照片,心中百感交集。對今日的特戰兵而言,災難救援已是責無旁貸的任務,不論是震災、風災或水災,只要國家、人民有需要的地方,都可看到特戰兵迷彩服的身影。經過高難度、高風險的訓練,以及救災救難任務的淬煉,特戰弟兄們的感情更緊密相繫,也為軍旅生涯留下不平凡的回憶。
========================================
當時徒步進入山區滅火的學長們辛苦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