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八·一三淞滬會戰

按這裡檢視網頁
按這裡檢視網頁

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中正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同時也為了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戰役[2],這是中日雙方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誌兩國之間不宣而戰、但又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即使當時國力遠高於中國的日本,也動員全日本,馬上投入全面戰爭。例如隨即大量增加公債發行,並發起了日本全國性的「消費節約運動」。

戰鬥在當時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區和郊區進行,當時上海為中國第一大商港,每年對外貿易額佔全國二分之一以上。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實行武裝中立,分別劃為法、英、美、意4國軍隊的防區。蘇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築路地區屬於日軍防區,是日軍在上海的作戰基地。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

以中國軍隊中最精銳的第98師為例,在僅僅18天的作戰中,傷亡達4960人,幾乎佔全師兵力的62%;陣亡的營級以下軍官約200人。陶峙岳為師長的第8師並非中央嫡系部隊,進入淞滬前線時,其裝備甚至仍以19世紀20年代的漢陽造步槍為主,全師根本沒有重型武器。第8師參戰近3星期,全師作戰人員從參戰時的8000餘人減員至700人。在薀藻浜戰場,第78師467團迎擊渡河日軍,1個連在10分鐘內就全部陣亡!
  
“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5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面對巨大的傷亡,曾任第三戰區司令官的馮玉祥悲痛萬分。
  
戰後,何應欽在回憶錄中記載,淞滬會戰中“我軍消耗竟達85師之眾,傷亡官兵333500餘人”。
============================
圖片、文字轉載於維基百科與中華民國臉書社團!

狗扒路又在哪裡被日了???
2012-08-12 16:04 發佈
文章關鍵字 一三淞滬會戰
那時代的軍民真的很可憐

武器裝備這麼懸殊..為何還要投入這麼多生命去擋子彈?
這就是我每次跟老美說
丟日本2顆香菇
我覺得只是剛剛好...
再多一點也沒辦法...

a750828 wrote:
爆發於1937年8月...(恕刪)


那時如果有豪大大雞排,奶茶
八路軍應該是人手一塊,一口奶茶
看蔣軍流血汗,做白工...之後在唬爛他們有參與
a750828 wrote:
爆發於1937年8月...(恕刪)


想到聽大陸網友說大陸教科書都說當時國軍都躲在峨眉山上

等抗戰勝利才像猴子一樣下山奪取抗戰勝利的果實

就覺得編這教科書的真該死全家


PLAYER553386 wrote:
祖國同胞:沒關係看我...(恕刪)


算了吧

一堆紙老虎

最近重慶出動三萬軍警抓一個悍匪

人沒抓到還被悍匪格斃一個武警






a750828 wrote:
爆發於1937年8月...(恕刪)


淞滬會戰把老蔣的德國師都燒得差不多.加上後來的德義日三國同盟!

等於是無法得到補充!

但是日本也中計了! 華中地區的水鄉澤國不利機械化部隊的進攻!

接下來的幾年到了 1944 年一號作戰 .基本上日本將武漢打下來之後!
在湖南對峙了很久.長沙打了三次都吃了敗仗!


flymousetw wrote:
淞滬會戰把老蔣的德國師都燒得差不多.加上後來的德義日三國同盟!



我覺得,當時的中國,對日本來說,就像是提款機。所謂提款機,就是想起來的時候,搞一點錢來花花。因為中國不堪一擊。人力物力隨時可以供日本驅使。日本雖然吃不下中國,但起碼可以利用。

日本當時的主要目標,還不是中國,而是蘇聯。

但是,中日戰爭是「把原先日、蘇該打的仗,中國搶來打」。

中國為何搶來打?因為蔣委員長被國內糞青們逼得無路可走。「你們都說現在該打,我就打給你們看!讓你們看看我們到底有幾斤幾兩重!」

本來對日作戰,有一套完整的計畫,國內的軍隊,包含地方軍,都會全部整編換裝。等到那時,中日再打,就算不一定打贏,起碼不至於犧牲太多。

提早打的結果,就像松滬會戰一般。
日本能贏才怪 那種國力
可以同時跟中國 俄國 美國 為敵?
義 基本上沒啥戰力
德缺原物料 一個歐洲就很辛苦了
如何幫一個也缺原物料的日本
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
也是八·一三淞滬會戰其中之一役?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