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這裡檢視網頁
按這裡檢視網頁 爆發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中正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同時也為了引起國際社會的注意,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戰役[2],這是中日雙方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誌兩國之間不宣而戰、但又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衝突升級為全面戰爭。即使當時國力遠高於中國的日本,也動員全日本,馬上投入全面戰爭。例如隨即大量增加公債發行,並發起了日本全國性的「消費節約運動」。
戰鬥在當時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的市區和郊區進行,當時上海為中國第一大商港,每年對外貿易額佔全國二分之一以上。只有上海法租界和蘇州河以南的半個上海公共租界實行武裝中立,分別劃為法、英、美、意4國軍隊的防區。蘇州河以北的公共租界及其越界築路地區屬於日軍防區,是日軍在上海的作戰基地。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
以中國軍隊中最精銳的第98師為例,在僅僅18天的作戰中,傷亡達4960人,幾乎佔全師兵力的62%;陣亡的營級以下軍官約200人。陶峙岳為師長的第8師並非中央嫡系部隊,進入淞滬前線時,其裝備甚至仍以19世紀20年代的漢陽造步槍為主,全師根本沒有重型武器。第8師參戰近3星期,全師作戰人員從參戰時的8000餘人減員至700人。在薀藻浜戰場,第78師467團迎擊渡河日軍,1個連在10分鐘內就全部陣亡!
“我們的部隊,每天一個師又一個師投入戰場,有的不到3個小時就死了一半,有的支持5個小時死了三分之二,這個戰場就像大熔爐一般,填進去就熔化了!”面對巨大的傷亡,曾任第三戰區司令官的馮玉祥悲痛萬分。
戰後,何應欽在回憶錄中記載,淞滬會戰中“我軍消耗竟達85師之眾,傷亡官兵333500餘人”。
============================
圖片、文字轉載於維基百科與中華民國臉書社團!
狗扒路又在哪裡被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