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孫立人為何不繼續北進??

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孫立人和林彪交手,沒打過敗仗。

當年孫立人如果不聽南京的停戰命令,追擊林彪,恐怕如今又是另一番局面。

軍人在前線不聽命令,不算是新鮮事。當年日軍不聽大本營約束,打完了上海直撲南京,基本上也沒吃過敗仗。

我猜:孫立人不追擊林彪,恐怕有別的考量。兵力在東北,備多力分,才是主因吧?






2012-07-21 9:43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孫立人
孫將軍在南邊打日軍的時候
就已經抗命過一次了,是早有前科了

不過那一次抗命的結局是好的,因為主張要循野人山路徑回國的杜聿明部隊死傷慘重
孫將軍的新38師則全師撤到印度整補整訓,之後還建立戰功

而在打東北打共匪的時候,是老蔣要換人的
(怪的是把孫立人調回,換杜聿明全權指揮...)
可能老蔣當時對孫將軍有時不聽指揮的脾氣已經受不了了
加上孫杜之間早就有歧見,杜又是老蔣的學生愛將
(好一個黃埔精神是不~)
很自我良好的以為孫將軍的新一軍已取得了勝機,接下來讓杜接著指揮肯定可以一舉盪平林彪的東野部隊
剩下來的都很簡單~~
然後就把孫將軍調到台灣來...

只要不打新一軍,不怕中央百萬兵

新一軍換人領導之後,江河日下...

而杜聿明之後也被中共俘虜了~
(阿對了,當時在東北,孫杜之間早已吵得不可開交,杜又三天兩頭告委員長,陣前換將也是可預料的)
j815062 wrote:
孫將軍在南邊打日軍的...(恕刪)

文章刪除,因為我弄錯人了

j815062 wrote:
孫將軍在南邊打日軍的...(恕刪)

由此可看出杜聿明根本是個庸才,就算要撤退,優秀的指揮官也會選一條可行的撤退路線,而不是上級要你往哪裡撤你就不顧一 切的往哪裡撤
老哥~您真的搞錯了,你說的那位是傅作義的女兒

杜聿明有三個女兒,其中一位還是楊振寧教授的妻子~

Tarunaka wrote:
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恕刪)

當年孫立人將軍不被撤換,東北情勢應該有機會改寫,至少能夠延後國軍潰敗的時間,但當時大環境如此,已經不是單純的軍事實力問題,相信孫將軍最後應該也是無力回天~

nhc1107 wrote:
當年孫立人將軍不被撤換,東北情勢應該有機會改寫,至少能夠延後國軍潰敗的時間,但當時大環境如此,已經不是單純的軍事實力問題,相信孫將軍最後應該也是無力回天~

張正隆的《雪白血紅》一書中寫道:「從當年的林彪到今天的老人,都說國民黨沒向江北推進是失算。否則,共產黨的日子將更難過。」

同年7月,蔣介石將孫立人調離東北,出任陸軍副總司令兼陸軍訓練司令官,在南京成立陸軍訓練司令部,負責全國國防新軍訓練的重任。此消息一傳到哈爾濱後,毛澤東開慶祝會道:「我們唯一的敵人被杜聿明趕走了,東北將是我們的天下了。」

孫立人離開東北時,東北局勢雖已被動但尚未惡化至不可為地步,是國軍在東北唯一全身而退的主要將領。

孫立人離開後,潘裕昆任軍長,新六軍、新一軍則在1948年先後在東北遼瀋戰役中被包圍殲滅,新六軍軍長廖耀湘被俘。
為何不北進....只因為杜聿明是黃埔一期,孫立人不是...

hn1271n wrote:
由此可看出杜聿明根本...(恕刪)




杜丰明其實是怕去印度會在老蔣心中落下一個不忠的陰影,所以硬著頭皮走野人山回國,餵了迎合上級心思胡搞瞎搞,不是庸才也變庸才了..............
因為第五軍是當時國家最現代的的部隊(機械化),為了守住國家最後的動脈(滇緬公路)加上同盟國的義務,可惜戰事不順加上英國人的自私導致1942的戰事只好撤退,當時蔣委員長當然希望把手上的精銳調回大陸,所以要杜聿明盡可能把部隊帶回來,這也無可厚非...孫立人只是站在認為退往印度是能保全多數部隊的做法.後來孫立人也成為駐印軍反攻緬北的重要人物(孫立人,廖耀湘)...也不是沒有重用.我不認為杜聿明是個庸才,只能說孫立人是的將才,如果她沒撤離東北,遼瀋戰役應不會導致如此結果...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