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

帥將軍來分析台灣造潛艇可能嗎?

三腳阿喵 wrote:
這金額怎麼算出來的?(恕刪)


3年開工一艘?

除了原型艦, 剩下7艘, 起碼也是一年開工一艘....(頂多間隔一年, 也就是2年)

要維持基本開工量跟維持熟練工

1~1.5年開工一艘應該算是很基本.

或是採用3年一批, 每批開工造2艘

把原型艦, 建造海試, 跟修改時間算進去

大概從開工第一艘到造完8艘, 大概需要12~15年

之後就剩下服役15~20年的期中壽期改良

潛艇服役一段時間要大修維護, 也要用船塢

而且通常大修工期也要一年左右
oculata wrote:
+1....... (恕刪)


不可能每艘500億, 你想太多, 通常第一艘造價是包含研發設計

實際量產建造8艘, 一艘300億就嫌太多了....

海軍規劃的預算是包含岸上支援設施, 自行造潛艇需要的廠房跟設備
airbear wrote:
不可能每艘500億, 你想太多, 通常第一艘造價是包含研發設計

實際量產建造8艘, 一艘300億就嫌太多了....

海軍規劃的預算是包含岸上支援設施, 自行造潛艇需要的廠房跟設備

反對的人
為了達成反對台灣造潛艇的目的
一定會誇大金額誤導
oculata wrote:
三年半造一艘, 有很(恕刪)


正常潛艇建造其本來就是2~3年左右

潛艇造好還要至少一年的海試, 交給海軍服役到成軍

起碼也要1~2年, 等於從開工建造到真正成軍服役是5年

但是別忘了, 一樣的零件裝備, 船材, 一次買一艘的量跟買2~3艘的量

報價會差很多, 所以才有批次生產建造的概念

分成批次建造生產一次採購2~3艘的設備/船材, 絕對比一次一艘買便宜

例如一批次造2艘, 一次買齊2艘需要的零件船材, 間隔半年或一年陸續開工

(牽涉人力設備分配還有熟練工問題, 很多專業技術人員, 如高級焊工, 人數是有限的

怎麼有效分配人力跟設備, 會影響成本效率)

造船需要的很多設備都是開工前才下訂單

(因為零件生產跟船體建造都要時間, 是不會有現貨這種東西, 因為都是量少高單價)

正常潛艇從規劃, 研發/細部設計/建造大概需要10年, 正式開工到首艘服役5年

等於多數國家決定造新型潛艇, 啟動計畫到實際服役大概就是15年

除非買市場上的現貨裝備, 時間可以縮短到8~10年

一般潛艇大概服役30年左右, 服役15~20年會進行期中壽期改良, 以免性能落後

一艘潛艇送進船廠做壽期改良(包含船體翻修, 更換新設備)需要2年,

完成後還要海試半年一年, 重新回到現役, 大概總計會用到3~4年時間

假設除了首艦, 其餘7艘分3批建造, 每批3~4年, 大概10~12年可以造完7艘

連首艘大概要花3年建造, 光是建造需要15年左右. 才能全部服役(這時已是2035)

造完首艘就要準備先進船廠, 修正一些早期問題, 順便更新部分設備(小改進)

後續建陸續進船廠進行壽期升級, 這樣20~25年就過去了(時間點大概就是2040年)

又要開始規劃下一代潛艇, 因為首艘潛艇大概服役到2055, 新船順利銜接成軍

最晚2045年就要開始規劃(2040~2045做一些先期研究), 最晚2050年前就要開工建造
住在台北的台中人 wrote:
造潛艦的供應鏈問題都(恕刪)


主承包商是美國洛馬, 不是韓國

韓國頂多算是分包部分項目

核心的紅色作戰設備, 都是透過洛馬和美商, 根本輪不到韓國

其他重要裝備也是(包含變速箱, 發動機/發電機等), 輪不到韓商
TW Energy wrote:
當真是道聽胡說,鬼扯(恕刪)


建議多用心查查資料, 廣場協議了解一下

(五國因為美國聯手干預外匯, 美元貶值, 其他國家升值50~100%)

1980年代美國對付日本半導體比對華為更狠

日本直接交出大批重要半導體專利

日本半導體就是從廣場協議後始衰敗

後來只好以設備/原料為主, 當年日本的伺服主機都是自己研發的CPU

當年日本在半導體領域實力比現在強多了

特別是80年代日本靠製程技術先進, 在DRAM市場爆擊美國

日立, 東芝, 富士通,NEC幾乎稱霸當時DRAM市場

世界上第一根8吋晶圓晶棒, 就是東芝生產的

英特爾被打得只能退出市場(英特爾1984~1985因為虧損裁員7200人,關七座工廠)

1985到1986, 美國受不了鉅額貿易逆差, 開始美日半導體貿易談判, 並開出嚴苛的條件

(用301條款跟美日安保條約威脅日本)

最終簽訂"美日半導體協定" , 前面廣場協議, 日幣被迫升值近8成, 後面半導體協定割地賠款

日本半導體就被美國打趴~~(包含大量重要專利讓美國用, 畢竟一開始在1950~1960年,

美國無償轉移相當多半導體技術給日本)
airbear wrote:
正常潛艇建造其本來就是2~3年左右

潛艇造好還要至少一年的海試, 交給海軍服役到成軍

起碼也要1~2年, 等於從開工建造到真正成軍服役是5年

這位哥 您大大也講得太樂觀了吧

幾個國家建造第一艘柴潛的時間給各位參考 都是維基大神的資料不是我胡謅亂蓋的

印度Kalvari-class級 14 December 2006 開始建造 27 October 2015 才下水
巴西Riachuelo-class 級 27 May 2010 安放龍骨 14 December 2018 下水(稍微快了一點)
都是Scorpène-class submarines 原廠法國的技術支援 兩個都搞了八年多

至於西班牙 Isaac Peral (S-81) 13 December 2007開始建造 現在還沒有下水
雖然討了救兵已經把重量的問題解決了 現在正在趕工 明年才能下水
轉眼十四年過去了

當年我國兩艘荷蘭潛艦15 December 1982 (兩艘潛艦同時開工建造 )
分別於 6 October 1986 及 20 December 1986 下水 也搞了四年多
畢竟荷蘭已經有旗魚級的經驗 改良式旗魚級也就照本宣科
只是荷蘭自製的海象級(改良式旗魚級的X尾舵版)
頭兩艘分別於 11 October 1979 及 24 September 1981 開工
搞到 13 September 1989(因為下水後建造時失火而延誤 ) 20 June 1987 才下水

要快也可以 學澳洲的Collins級潛艦 第一艘從開工到下水 花了三年多
只是用了一招來騙人 很多木工噴成黑色當作金屬 一下水就趕緊撈起來進乾塢
又搞了一年把戰系與很多系統裝到船上才真正可以下水
airbear wrote:
建議多用心查查資料,(恕刪)


你有在90年代接觸過日本半導體產業嗎?

真是笑死,你們兩個就是看文章說故事。

日本半導體產業是財閥半導體,你懂那是什麼嗎?聽過加拉巴哥嗎?

你們能說一下日本半導體和美國半導體本質上市場差異性嗎?

到底是全球分工模式打敗巨型財閥,還是美國打敗日本半導體?

90年代後是美國吃掉日本市場?90年代後吃掉市場的是三星、是安謀欸。

到底是韓國台灣新加坡這些亞洲歐洲吃掉日本市場?還是美國。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airbear wrote:
3年開工一艘?

除了原型艦, 剩下7艘, 起碼也是一年開工一艘....(頂多間隔一年, 也就是2年)

要維持基本開工量跟維持熟練工

1~1.5年開工一艘應該算是很基本.



你這種規劃是國造潛艦現實層面最可能採用的方式

軍方能盡快拿到潛艦,升遷管道大幅擴張
承包商能短時間拿到最多訂單,獲利最好
成功搭上線能大撈一筆的軍火掮客與政客們獲利也最大...

但一艘潛艦工期就是三年以上, 這意味著我們的潛艦生產線至少要有兩條甚至三條
也意味著幾年內會需要大量技術人員...

然後呢?........... 首艘潛艦下水十年後相關產線開始整併(沒有新案子了)
參與國造潛艦的技術人員一個一個失業...

也因為所有潛艦在短時間內大量服役,快速吃掉海軍大量預算
下一代潛艦發展計畫一延再延,甚至連中期延壽都難以為繼

大家有沒有覺得很熟悉... IDF的後續發展就是如此

個人悲觀預期
以你這種規劃,首艘潛艦下水二十年內
所有潛艦建造的核心技術人員就會全部失業..

三十年後台灣又沒有潛艦了,更慘的是連產線與技術工人早已通通消失

到時又要到哪裡找四千億?? 到時國會還會同意???
到時美國還願意幫忙???!!!
oculata wrote:
你這種規劃是國造潛艦(恕刪)


應該沒這麼樂觀(以造艦速度來看)/悲觀(快速造完後怎麼辦)

用最快速度上線的模式, 應該最多就造1-2艘.

如果一切相對順利沒有太大問題, 第二艘應該就會跟在第一艘後面.
但假如出現技術問題, 可能第二艘也沒那麼快.
前兩艘的主訴求跟任務很簡單, 除了把科技樹趕緊點滿以外,
快點讓現有兩艘, 世界紀錄服役壽齡的海獅海豹, 趕快能退役.
性能指標其實也不會設得太高, 有劍龍87%已經很夠了.

也就是短期內海軍有2x劍龍+2x87%劍龍, 而且都是用統一新美規戰系,
暫時能滿足第一階段需求, 後續第三艘開始, 應該才是重頭戲.

屆時各種相關經驗也豐富了, 前兩艘的缺失大概也有譜, 設計上搞不好也會出現大改.
假設第三艘修改好在2028開造(前面一號2024下水,2025驗證完畢, 二號2026下水, 2027交艦)
而假設海軍需求為以第三艘定型的 IDS 1.5版,, 需要8艘來看, 還是一樣抓每兩年交一艘,
第三艘(IDS 1.5 第一艘)會在2032下水, 第12艘(IDS 1.5 第8艘)會在2048年才交艦!

到那時候, 劍龍跟87%劍龍也早該退了,讓IDS 1.5 開始進入訓練艦行列,
IDS 2 的計畫就是2050-2070的事了.......

簡單來說, 就是一個梯次20年, 這樣的順序跟節奏如果能一直走下去,
2030年之前是IDS 1+劍龍的戲, 2030-2050 IDS 1.5, 2050-2070 IDS 2.....
只要國家還在, 大局沒有變, 應該不會出現當年 IDF 的問題....
  • 10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