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

前雄三總工程師的文章 "810億元的魚叉飛彈你不知道的「國防經濟」效益"

fredcoc wrote:
過去台灣漁民最愛用幾...(恕刪)

去問你們領導。。。怎樣掃雷吧。。。

連這種基礎知識都不知道,還敢來這。
愛。回。家 wrote:
去問你們領導。。。怎(恕刪)


前面不是說得很清楚了 ? 淺海掃雷就是用底拖除雷器掃呀 !
幾十年前就是這樣搞了 ~~

不服氣你可以建議國軍把台海挖深點呀 !






fredcoc wrote:
1332型掃雷艇
(恕刪)
YC_Jiang wrote:
漁船掃雷 是中國解放軍的常態......(恕刪)


是可以徵用民船用萬船齊發的方式除雷,不可否認消耗戰對大陸是有利的攻擊方式,只要消耗光台灣的水雷跟反艦飛彈,解放軍的兩棲部隊就可以進行登陸戰了。
YC_Jiang wrote:
屁無的意思很明顯 ...(恕刪)


1950年韓戰時期美軍在元山的登陸行動,當時朝鮮人民軍在登陸場附近布下約3000顆水雷,雖然朝軍布雷能力有限,依然成功迫使美軍耗費8天才排除了其中225顆水雷,開闢了一片安全登陸場;美軍縱使有著二戰豐富的掃雷經驗,在此地還是要付出4艘掃雷艦、1艘拖船沉沒,5艘驅逐艦負傷的代價。
現代的水雷當然比以前更難清除,但卻更容易佈放,攻擊效果也更好。
陳小春2525 wrote:
1950年韓戰時期美(恕刪)


美軍當年有那麼多運輸能量從本土運來底拖漁船拖除雷器及退役貨
輪漁船當誘餌順便除雷 ?

台灣西岸砂質地形根本就是為底拖除雷創造最好條件啦 !
所以平常大陸挖砂船來偷挖 , 可以考慮睜隻眼閉隻眼喔 ~~
如果把台海挖深點 , 戰時國軍可以比較好布雷啦 ~~
fredcoc wrote:
..如果挖光了 , 戰時國軍可以比較好布雷 ....(恕刪)


你對水雷一點概念都沒有。
陳小春2525 wrote:
是可以徵用民船用萬船(恕刪)


這點倒也對 假使台灣丟了3萬枚水雷

中國只要民船徵個幾萬艘 以神風戰術強行突破一條水道

沉個幾千艘 大概也就成了....

當年美軍自然不可能用這種手段去打韓戰....
YC_Jiang wrote:
這點倒也對 假使(恕刪)


別鬧了 ~ 登陸航道也就是幾公里寬的正面 !
台灣真的佈三萬枚 , 分散後在航道上的也就剩幾百枚啦 ~

然後登陸艦隊前方無人漁船的底拖掃雷給拖一遍 . 就清潔溜溜了 ....

當然 , 美國1964年後就從未同意售台灣包括空投水雷內的任何水
, 以中研院的手工作坊效率 , 到打仗時台灣不要說你這幾個幻
想的三萬枚 , 能生出三百枚就偷笑啦 !
陳小春2525 wrote:
你對水雷一點概念都沒...(恕刪)

那隻五毛就是不懂。。。

俺就一直看他秀下限。
macross_sato wrote:
是找個理由完全不讓中科院成為絆腳石。 因為看起來中科手上也準備好匿蹤對海打擊。

這一個建案實際破壞我既有武獲體制,先不論建案流程, 以50%擊毀率本身來當理由就很多無奈。

若是依照 50%擊毀率, 國安高層之前提出匿蹤構型,是在漢光兵推與美方建議下,提升單一發突破機率。

但是最終建案卻是以精準對地打擊為必要條件, 則50%擊毀只是讓中科院無法翻身目的。

因為你無法做, 自然外購順理成章。
...(恕刪)


同一份報告同一個數據,每個人本來就有各自的想法解讀。

一份愛國者反彈道的數據,放在Saudi,Taiwan,S Africa,解讀結果會完全不一樣,有錢人滿意 我們尚可 最後一個丟進垃圾筒。

這10幾年中國軍艦數量大幅增加,可是我們的飛彈數量與效能除了增加HF-3,就停止發展。

我不相信國防部在評估這所謂的擊殺率不會下降。道理何在?

中科院HF-2B ER 只新量產36顆,升級50顆,這個新聞應該是真的。數字一定是經過中科院評估量產速度後,開出來給國防部的。

因此HF-2B ER案才會從2019跑到2023年,老實說,我怎麼看都是傻樣。5年的HF-2B ER飛彈增加這幾顆?

我們的中科院,就是用當年生產HF-2E的速度,緩慢生產HF-2B ER。HF-2E從2010到2019,總共生產245顆,一年生產24.5顆。

歷年產品線,微渦輪飛彈都在量產,從HF-2到HF-2E,HF-2B到萬劍彈,都是類似的產品線,金額應該有兩百億。

中科量產問題已經報導多次,加上以前的量產成績,我來不負責任的解析HF-2B ER整個架構:

彈頭導引段,電子部分在台灣生產都是高度自動化。FPA已國產化。微波部分也不會比天弓難取得零件。

複合材料彈體,技術成熟到學校與TK III飛彈都在用,而反艦彈頭是固有的技術。

那麼HF-2B ER的生產,問題到底在哪裡,再清楚不過。不是慣性導航系統、就是微渦噴生產緩慢。

INS出問題的可能性很小,TK III也在用。再說250公里HF-2B ER真的不需要比TK III高檔的INS。

TK III在2015年吞下了700億臺幣,預計9年生產完畢,有問題嗎?很明顯TK III量產性還不錯。

所以問題應該是在渦輪噴射發動機。杲中興下來的時候,就有報導,希望張忠誠能解決中科院量產設備問題。

之前生產那些錢,都不知道要改善生產?魚叉800億放在那裡,他們就是沒那個本事吞下去。

還好TK III是用固態火箭藥柱,不是一片一片渦噴葉片慢慢鑄造出來,檢驗,再一片片裝上去,不然我看TK也是個死樣。

要知道HF-2第一批次在1990當時是10年內全部生產完畢,當初用的是以色列的發動機Sorek4。

後來在2007年代所有渦輪飛彈,都使用自製發動機,此時HF-2E量產問題就出現了。而當時的渦輪都是在1997年左右開始研發。(前前中科院長張冠群說的)

中科院不是沒有技術,HF-2E都做出來多少年了?HF-2E導引段改掉,難道不就是無匿蹤的台版LRASM。

記得杲中興對葉片發表的奇怪言論嗎?老美給的參數錯誤?聽到真的是暈倒了。

誰他媽的會去直接套別人的參數做葉片?不過中科還真的幹了,去用上海金屬研究的參數。

葉片製作參數當然和別人都不一樣,杲中興這個話,完全暴露出中科在20幾年前對渦噴葉片技術的無能。

我猜測,現在HF-2系列生產問題,是卡在渦輪葉片的自動化鑄造、與自動化非接觸式探傷檢驗、還有組裝完畢的渦輪可靠度檢測。

那是一個複雜的渦輪生產/維護檢測經驗累積,需要時間建立生產系統。老美連地上爬的M1A2渦輪都是那樣一個系統。

抱歉 鬼扯了一堆廢話,我的想法是,所有的新聞都指向中科真的有問題,我認為事情應該是中科自己需要出來解決的。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 1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