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七逃 wrote:MDC参考維基,你...(恕刪) 我是這樣想的雄三彈徑不算粗,重量不低有1.5噸,衝壓引擎又需要超音速才能啟動所以助推火箭出力需求不低若只用內置IRR則出力不足以加速到超音速取消IRR則外掛助推火箭尺寸需要加大,導致彈體體積增加又須要減少彈體長度所以權衡之下選擇IRR整合小型外掛助推火箭這種整合難度更高的配置
Daniel Wen wrote:我是這樣想的雄三彈...(恕刪) 大大你說的也對是一部份原因,內文也已經說明當初考量設計就是要小而精不走前蘇聯傻大粗設計,除了空射版本以外都要加裝加力器,除非(載體本身提供超音速)與其都是數秒脫節不如裝在兩側更加方便,輕小,順便掌握學習彈體二側拋棄脫節穩定飛行技術,以後能用在併聯式(火箭)發動機。
Daniel Wen wrote:我是這樣想的雄三彈...(恕刪) 怎這串被拉出來。不只這個問題。這串文章最前面和後面的討論被網管收了,所以缺了一些。雄三如果放棄兩顆助推的話,要嘛後面固態火箭藥柱燃燒室變長,要嘛就是彈體會大一圈。彈體變大變長,都會在燃燒後變成呆重。而且據我所知,這種燃燒室的角度、長度、大小都不能隨你所想的加大加長。擎天載具可不是隨便可以拿來改。我認為用助推火箭是很合理的設計,用完之後也拋離了,順便解決呆重問題,偏偏有毛毛拿空射型出來嘴砲這種陸射型的Ramjet。
TW Energy wrote:怎這串被拉出來。不...(恕刪) 好像是我把103FDI同事修理太慘了(我也不想呀,但是誰叫伯爵死不悔改),103FDI要挾怨報復挖出這半年前的文章,遇到五毛,請不要意外
台灣向後退 wrote:好像是我把103FDI...(恕刪) 誤會了,我上本論壇最大樂趣之一就是翻舊貼。遇到有趣的就回復一下。誰知道就有你這條在這裡呢。你所謂的“修理”一無論據二無邏輯推論,只出一張嘴顯示你【經我確認就是權威認證】的迷之自信啊。閣下這樣的表演我是百看不厭。小弟本來也可以和人正常討論問題的,本樓那位Wen兄之前就可以好好的討論戰機起飛的數據。不過小弟秉承一個原則,跟人說話的時候要照顧對方的理解力和說話方式。這樣便於交流。遇到閣下這種濃縮檸檬型的鄉民,當然要配合你的酸度來回復啦
Daniel Wen wrote:YJ-12明白的繼承俄系飛彈粗、大的設計比雄三大上一截,也重不少,但帳面性能雄三好看一點 Wen兄,YJ-12對俄系有繼承和借鑒這個連官方背景的期刊都承認的,至少不像某些網友說的那樣是山寨雄3。但我其實蠻感興趣你的YJ-12賬面性能是在哪裡看的。YJ-12系列至今就只有為滿足出口武器管制而降低性能的CM302有官方在航展上給的參數展示牌。自用版則從來都沒有。我相信你至今也看不到阿共仔現役主力裝備的任何官方公開性能參數。看上面有人使用了中科院內部刊物作為依據,那麼小弟也找一個刊物來作為參考。《艦載武器》2019年第8期。這裡面用了很多詞比如“推測”等,但請注意這本期刊的出版單位——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13所,純正血統的軍工單位。中船重工也是驅逐艦/航母主要製造商大連造船廠的母公司。現役裝備在未授權的情況下不加修飾而直接以確認的方式寫參數,違反保密條例。我倒不認為這寫的就一定是準確的權威數字。但考慮這本期刊出自船舶軍工體系研究所的背景,這比起網上各種農場文至少是相對可靠的一處數據來源。就我對比這兩者的數據,雄三“好看一點”的賬面性能是重量輕一些。這期刊物上對鷹擊12艦載型的彈重給了1650kg略多於雄三。但不論鷹擊12還是雄三,結合照片和尺寸來看我覺得加上加力器都應該是過2噸的,除非是ASM-3那種巨量複合材料的彈體。鷹擊12如果材質技術相當的話略重於雄三。雄三1.5噸按理講是可以發展為空射型的。但是居然沒有……小弟也不知為何。
萊七逃 wrote:討論反艦飛彈不用扯到...(恕刪) 你一定要問哪裡落伍,那我這裡有幾個問題,並且每一個問題之間都是有邏輯聯繫的,麻煩你看一下。第1條。雄三是不是被你們很多人稱作航母殺手?請問這個航母殺手的彈頭是多重?我看到的資料有講200公斤有講181公斤。如果不是中科院他們掌握了什麼逆天的黑科技讓這點彈頭裝藥的毀傷力,比美俄中相同重量的都要強個幾倍的話,這點彈頭對於航母殺手這幾個字來講,應該不是落伍而是弱鷄了吧?第2條。按照一般的理解,彈頭的毀傷力不夠,同時又要穿越多層的防線打擊大型艦船。一般還是要回到傳統的超飽和打擊戰法。實現這個戰法,在武器載臺跟對方相比數量有劣勢的情況下,單個載台裝彈量算不算重要因素?第3條。我為什麼要講雄三的並聯捆綁式結構是落伍?跟別人對酸那是一回事。但是認真講起來,雄三在艦船平臺上都是艦體舯部橫向佈置,包括未來的6000噸戰艦設計方案上佈置方式也沒有改變。衹要稍微不太小的艦船,橫向佈置的反艦飛彈長度一般並不會太影響載彈數量,但是這個時候飛彈的橫截面尺寸,對於佈置數量實際上就是有很明顯限制。重點來了,如果把雄三可查到的參數,結合各種照片和照片裡面其他參照物來算的話,加上了捆綁式並聯加力器之後,它的橫截面整體寬度其實是非常大的。而這樣大的橫截面寬度尺寸很明顯的限制了在艦船平臺上佈置這款飛彈的密度。載臺數量本來就比不過,要確保超飽和打擊的成功率衹能提昇單個載台載彈量的情況下,偏偏飛彈自己的橫截面尺寸,阻礙了進一步提昇載彈量。你說這個設計落不落伍?
103FDI wrote:你一定要問哪裡落伍...(恕刪) 第1條。雄三是不是被你們很多人稱作航母殺手?請問這個航母殺手的彈頭是多重?我看到的資料有講200公斤有講181公斤。如果不是中科院他們掌握了什麼逆天的黑科技讓這點彈頭裝藥的毀傷力,比美俄中相同重量的都要強個幾倍的話,這點彈頭對於航母殺手這幾個字來講,應該不是落伍而是弱鷄了吧?那是媒體講的台灣中科院從沒說過他是航母殺手,你的數據雄三彈頭幾公斤也是自己腦補出來的。第2條。按照一般的理解,彈頭的毀傷力不夠,同時又要穿越多層的防線打擊大型艦船。一般還是要回到傳統的超飽和打擊戰法。實現這個戰法,在武器載臺跟對方相比數量有劣勢的情況下,單個載台裝彈量算不算重要因素?這點以前就意識到所以台灣才用低廉建造成本造各式載具除了(空射外)裝載數枚雄三飛彈。不一定要大艦才能扛第3條。我為什麼要講雄三的並聯捆綁式結構是落伍?跟別人對酸那是一回事。但是認真講起來,雄三在艦船平臺上都是艦體舯部橫向佈置,包括未來的6000噸戰艦設計方案上佈置方式也沒有改變。衹要稍微不太小的艦船,橫向佈置的反艦飛彈長度一般並不會太影響載彈數量,但是這個時候飛彈的橫截面尺寸,對於佈置數量實際上就是有很明顯限制。重點來了,如果把雄三可查到的參數,結合各種照片和照片裡面其他參照物來算的話,加上了捆綁式並聯加力器之後,它的橫截面整體寬度其實是非常大的。而這樣大的橫截面寬度尺寸很明顯的限制了在艦船平臺上佈置這款飛彈的密度。載臺數量本來就比不過,要確保超飽和打擊的成功率衹能提昇單個載台載彈量的情況下,偏偏飛彈自己的橫截面尺寸,阻礙了進一步提昇載彈量。你說這個設計落不落伍?雄三彈徑粗比鷹擊12至少少10CM以上,外加那兩個助推火箭一個算10CM好了,(本人航展現場看過)加起來也沒多胖,發射後5秒脫節更輕小,台灣檢查官有上船驗證過。再說雄三發射箱現場看起來,不會比照片鷹擊12發射箱還粗大,而且你說鷹擊12,1650公斤我是不信起碼二噸起跳。 Google CM302 很多照片滿粗大的,你的非官方期刊是用預估數據。鷹擊12又長又粗先進再那?只有射程較遠點,雄三放大也是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