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天劍C實彈測試


farefeeee wrote:
多管火箭的意義就是提供部隊大規模面的攻擊 當然受益於現代科技使得火箭一樣能實施精準打
擊 但這絕非其主要的使用方式...(恕刪)


這個部分的說法也是怪怪的 ...

事實上美軍現在一年要採購兩三千枚精確遠火哩 ! 綜觀近年預算報告書中 , 沒有看過
其他精導武器有這種採購量的 ~~

所以說 整個世界軍事潮流是否是朝台灣不能認同的方向在走 , 這倒值得深思 ....



http://www.dtic.mil/procurement/Y2014/Army/stamped/P40_C64400_BSA-30_BA-2_APP-2032A_PBAmended_2014.pdf

結果P大你還是沒有舉出任何資料來說明為何我國的燃料技術落後於其他國家? 雷霆2000的MK15火箭研發於1980年代 結果你一定要舉一個2010年代技術的火箭來比?這樣有意義嗎? 更何況我國的MK-45火箭彈在規格跟酬載上完全與美軍的M26A1/A2同級 中科院也有更進一步的火箭研發計畫 但是P大你似乎只認為只有多管火箭會使用到國際一流水平的推進藥技術? 難道中科院 在天弓三型 天劍二型 海劍二型上所研發的的推進藥技術就不先進嗎? 防空飛彈 空對空飛彈接戰時的條件可是遠比火箭彈嚴苛阿 (目前主要中遠程防空飛彈的速度大約是 愛國者:5馬赫 THAAD:8馬赫 S-300:4-6馬赫 ASTER-30:4.5馬赫 閃電-8:2馬赫 天弓2:4.2馬赫 天弓三:7馬赫 紅旗9:4.2-6馬赫 而且大部分皆採用無翼式氣動布局以追求高速 請問P大 在弓二量產服役快20年 弓三完成作戰測評6年 你到底要用甚麼來當證據 來說明中科院的推進劑技術落後於先進國家? )

再來P大一直強調現今電子產業進步 導引晶片可以便宜的大規模量產 首先 這並沒有錯 目前在軍事上大量採用商規組件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 但P大忽視了1點 晶片只是大腦 他只能計算最佳的飛行軌跡減少誤差但是不能改變 還是得依靠彈翼 側向火箭 向量噴嘴等裝置來修正飛行軌跡 一但距離越遠 速度越快(尤其是像火箭這種以彈道飛行模式的 飛的越遠 落下速度會越快) 所需要修正的精度就越高
[這也是為甚麼洲際彈道飛彈的精度要求為十萬分之一]
精度要求越高 當然就越貴 就如同姿態控制火箭的成本會高於燃氣舵 然氣舵又會高於翼面控制一樣 如果只是一般數十公里內的 以目前國際上的改裝套件來看 大約1-2W美元就能達成約CEP50M的精度(以155毫米榴炮改裝為例)
但問題是若要達成P大所說的 讓所謂的遠火(射程超過200KM)達到CEP50 而且還是白菜價的話 那恐怕是翠玉白菜了 還不如讓飛機帶3枚2千磅炸彈(相當於12顆遠火彈頭)加上3具2W5千美元的JDAM導引套件(CEP還只有10-15M) 就算在加上飛機的油錢 也絕對還比較便宜

再來就是P大所說的[ 畢竟射程愈遠 末速動能就愈高 , 群子彈頭灑佈出去的威力就愈強大 ! 這可比單純塞火藥更有效率 ~] 目前國際上200毫米以上的火箭彈 除了裝配單一彈頭 或反戰車地雷外 最常裝配的就是所謂的雙用途改良型傳統彈藥(以西方國家為例 就是M77 DPICM) 以M77為例 彈藥頂端設有M-223型引信,包含提供減緩下降速度的阻力絲帶與引爆結構(所以他在落下時是會減速的) M-77引爆時,其外部能散射大量重約213g的預鑄破片,可殺傷人員、裝備等軟性目標;彈頭中央則使用成形裝藥設計,噴流能貫穿100mm的傳統裝甲。 所以其殺傷方式是靠子彈藥引爆時所產生的破片 P大你說的可能是內裝鋼珠的形式 只是那通常應用於口徑較小的的火箭上 如117MM 122MM 130MM 彈是這種體積的火箭其終端速度實際上差異不大


你說沒看過其他精確武器有這種採購量? 納至今為止生產超過30萬套的JDAM套件?
在2015財年,美國陸軍訂購7474枚神劍砲彈,總共耗資19.341億美元?
從1983年生產至今的戰斧巡弋飛彈? 至今仍然有每年100枚的產量?
自2005年起美國空軍訂購的超過17000枚GBU-39小直徑炸彈?
還有生產超過10萬組的鋪路系列雷射導引套件?
所以上述武器在P大的認知中都不算是精確制導武器
再來就是P大口中所謂的精確遠火是指說美軍全部都是訂購搭配單一彈頭的M31嗎? 要不然搭配404枚M85 DPICM的M30怎麼能算是[精確]遠火呢? 這灑下去不也是面的攻擊嗎?
如果不是的話 那中科院在2017年的國防預算中繼續生產MK-30 MK-45火箭彈完全是正確的是阿 怎麼會是違背世界潮流呢?
M77 DPICM


farefeeee wrote:
結果P大你還是沒有...(恕刪)


喔 美國大量生產GMLRS這件事可是有根據的 , 而不是隨口胡謅的喔 !

根據洛馬官網報告 , 美軍單單在這幾年作戰中已發射超過三千枚精確
導引遠程火箭砲哩 ~ 使用量很驚人吧 ?

僅僅在Camden的工廠 , 就已經生產超過25,000枚GMLRS遠火了呢 .....



洛克希德馬丁官網
我並沒有質疑P大提出的GMLRS的產量及使用數據 只是P大似乎忽略了美軍其餘的精準製導武器的產量
farefeeee wrote:
雷霆2000的MK15火箭研發於1980年代 ...(恕刪)



不是這樣算的啦 ! 你知道雷霆兩千是何時服役的嗎 ?
F-22也是研發於1980年代呀 ! 可是它2005年服役時的性能 難道是當年能比的嗎 ?
所以您的意思是 雷霆兩千就是依照1980年代指標 , 中科院都沒有想過要改進射程 ?
難怪跟其他國家同等級火箭性能差距那麼大呀 ....

至於美軍其他精導武器數據 最好拿官網或是預算報告書佐證比較好喔 ~~ 要不然就
是專業網站文章(不是網友或記者自己胡謅)也行 .

farefeeee wrote:
結果P大你還是沒有...(恕刪)


精彩! 精彩! 我們就是最歡迎聽這種正義之聲,專門撥亂返正! 軍版被這些喜歡用似是而非的鬼扯言論汙染,我們不導正視聽,大部分逛軍版普通人很容易被他們誤導! 謝謝你辛苦的爬文!
farefeeee wrote:
晶片只是大腦 他只能計算最佳的飛行軌跡減少誤差但是不能改變 還是得依靠彈翼 側向火箭 向
量噴嘴等裝置來修正飛行軌跡...(恕刪)



現代工具機無論加工精度 加工成本 加工效率均遠勝於50年前 , 飛彈彈體、控制面精度的
要求非常的高 ? 你能打擊移動目標五馬赫的AIM-54或七馬赫的S-200在50年前也許以當
時標準是製作精度高啦 ! 現在隨隨便便加工誤差都能比當年那些半手工機台低好幾個量級
, 當年很貴的微機電操舵系統現在很便宜 而且反應快的多 ! 而且劈哩啪啦 速度產量都快
個N倍哩 ~

所以說 很多事情隨著時代進步 , 原本是問題的 現在已經變成根本不需考慮了 ...

piwu0536 wrote:
不是這樣算的啦 !...(恕刪)
這樣不行喔,貼圖哥!找資料不是你的強項嗎?(雖然同樣的資料一貼再貼)farefeeee大的資料是不是正確,你應該最清楚啊?還是你的資料庫太久沒更新?
盡情歡呼吧!日後自己遭難,請不要怪人無情地訕笑!今日特此紀錄下這一段。
雷霆2000的MK-15火箭彈當初是從工蜂6型上的117MM火箭彈直接演變而來的 而沒有去做精進(相比於俄系的122MM火箭 MK-15的整體重量只有2/3左右 而俄系的122MM火箭彈其射程從20KM-40KM皆有) 而真正為了配合雷霆2000研發的是MK-30跟MK-45火箭彈 所以應該以MK-30跟MK-45來看 以MK-45為例 其整體性能與美軍的M26A1/A2近乎相同 並未有不及美軍之處 至於為何不開發國軍版的GMLRS 只能說是國家建軍計畫所為 我國人力資源跟規模是有限的 更何況這10年來陸軍的需求是排在最後的 新三彈的優先度絕對高於火箭彈 目前是有耳聞中科院再研發射程100KM的MK-60火箭模組 不過到底如何 只能等航展再看看了

farefeeee wrote:
以M77為例 彈藥頂端設有M-223型引信,包含提供減緩下降速度的阻力絲帶與...(恕刪)



這也只是M77的例子而已喔 ~
事實上看中國的導彈及遠火資料 , 它們的群子彈並無減速機構喔 ~~
連韓國玄武二導彈的視頻 , 打出群子彈也看不出有減速跡象 .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