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IDF 2.0 我們是否有能力,還是有其他防空方式?

這樣討論是可以很清楚看出現實面與需求面!

台灣需求的下一代戰機幾個必要功能與選項加上我的一些想法

1. 短場起飛垂直降落 (最大的問題是引擎來源問題)
2. LINK-16或是更新的資料鏈 (LINK-16是可以買,但是應該有再造一套小區域的資料鏈)
3. AESA 雷達 + 遠程紅外線偵測系統 (AESA雷達應該中可院可以自己造,數量需求也夠大,遠程紅外線過去一直都有在做,只是這次應該要變成紅外線矩陣系統,AESA雷達還有許多附加功能包括空對地的攻擊,合成孔徑的地面成像等等都需要靠軟體分析建立功能)
4. 隱身設計+隱身塗料 (美國已經願意賣隱身塗料給我方,而隱身戰機設計,原理也不是甚麼秘密,建一個RF實驗室,在裡面測試修改,問題是該做到何種程度,前該花到甚麼地步,比方說戰機需要停在環控機棚嗎?後勤經費也應該一併考量)
5. 戰機周遭影像偵測感知與整合+戰場敵我態勢整合(台灣的周遭影像整合在資訊界一向都是很先進,要改到戰機上不會太難,再加上現在VR頭盔科技這麼進步,整合這種東西根本不難,我覺得應該要把友機/僚機位置及敵機位置整和顯示出來才能讓飛行員作戰更能掌握到整個狀況,基本上是要把GPS+姿態陀螺推算出兩個GPS座標間的位置彌補GPS1秒1次輸出的差異,並將戰機在戰場中的位置給僚機,並把雷達中敵機狀態也傳輸給僚機,如此可以在飛行員的頭盔顯示屏上看到整個戰場敵我的狀況。為了要在30公里半徑內交換資料,LINK-16如果頻寬不夠就需要另外設計一個短程高頻的資料鏈交換戰場敵情)
6. 籌載能力完全看台灣能取得何種引擎


我們需要甚麼技術以達成該項目的
1. 非常有力的一顆引擎,最好是F136引擎125KN,如果結構要抄F35,乾脆連那顆45KN風扇都買來。
2. AESA雷達 (中科院已開始研發,中科院在PESA雷達的訊號處理上已經累積很多的經驗了,同時也在作戰電腦上也經驗豐富,在得E-2T以後就有新的戰場管理與指揮改念,還有許多目標資訊分辨整合要靠後面的作戰處理電腦,我把這部分規到戰場態勢整合電腦部分。
3. 遠程紅外線矩陣感測器 (不清楚狀態)
4. 隱身設計 (隱身塗料已由美國供應,隱身設計就要在實驗室Try & Error)做過RF測試的人應該是知道這是一個繁複耗時的工作,機體理論設計完以後就是實驗,搞個兩年就是把一些問題的設計去除,要弄到完美應該要5年以上,但是值得嗎? 如果要花五年以上,應該把那個比較完的外型用在未來的升級版上,比方說C/D版本。包括引擎上的某些線條問題。
5. 戰場態勢整合電腦,這個東西就是把雷達資訊,影像資訊及各種僚機資訊共同整合顯示,辨識,評估威脅,設定威脅優先順位,攻擊武器建議與管理,這一點是資訊人力的集合,這一點台灣向來是很強的,而且不貴。

整個看起來麻煩的事只有下面幾項
1. 一個高推力引擎,則就要有兩顆小一點但是總軍用推力要高達140KN 也就是70KN以上大概要選兩個F110
2. AESA雷達的T/R模組中科院已經做出來,麻煩的是信號處理器的軟體要很久的實驗與撰寫
3. 戰場態勢整合電腦 這並不難只有苦工夫

我請教大家,我還漏了甚麼?





Charlie_H wrote:
這樣討論是可以很清楚...(恕刪)


推力大,耗油就多,航程就短。

載油多,又會影響機動性,戰機設計環環相扣

一般來說,我國空軍比較偏向雙發,安全性比較高~

C兄的論點,我只補充一點,IDF2.0應該和未來無人機分進合擊協同作戰,也包括AI自主攻擊。
rockliang wrote:
推力大,耗油就多,...(恕刪)


無人機可以說是完全另一回事,我另開一篇來談無人機!
用有人戰機控制或領導無人機,乍看之下似乎有理,但是這要看AI進度到甚麼程度,基本上我覺得未來20-30年都還不夠作到那個地步!現在規劃一個看不到應用領域的科技功能實在是太早了! 大家對AI的進步速度都太樂觀了,過去三十年來對AI能力的預測全部都跳票,居然沒有一個有關人工智慧的預測能準時應驗,所以現在科技界對AI只有樂觀看待,但是很審慎的評估進展的時程。
有人戰機的限制就很多了! 我是想在這裡闡述IDF2.0倒底面對那些挑戰,讓大家看看,15年前做F-35對比現在做IDF2.0的差別! 時代在進步,技術與理論的分享是機密越來越少,IC與人工智慧的進步將大幅降低我方的挑戰規模!

Charlie_H wrote:
這樣討論是可以很清...(恕刪)


C大的整理很清楚,我的意見是考慮未來的戰爭有可能走向同盟聯合作戰並藉此突破無地理縱深的劣勢, 我們應該發展中型以上戰機, 與F18,Rafel 體型類似以加大航程與載重
另外真的發起衝突, 要能有什麼就打什麼, IDF2.0應該要有發射美製飛彈的能力, 不能只當國造武器的載台, 否則武器彈性會是大問題

AI 與無人機控制已經逐漸成形, 目前社會氛圍募兵困難, 的確應該好好發展, 假如我們的飛機能控制無人機或本身就是無人機, 那隊戰力提升及減少戰損會很有幫助
+1 贊同查理大的論點

本身就在自動化設備的美商擔任過process engineer

雖然自動化控制不是小弟專業,但是在Semi/Display的全自動化Fab內 看過robot的teaching/hand-shake

光是一個二軸的日系robot作傳送 都還是一堆bug要解,這還是在應面對的情況 相對單純/動作可預期的Fab內

戰場上的情況 可是狗屁倒灶一堆 有經驗的老兵都不一定能精準預測了,何況是實驗室AI的開發人員??

Charlie_H wrote:
居然沒有一個有關人工智慧的預測能準時應驗,所以現在科技界對AI只有樂觀看待,但是很審慎的評估進展的時程。
恕刪
15151515151515

海角八號 wrote:
我想請問一個問題,...(恕刪)


個人拙見是, 國造戰機搭載美製飛彈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像 IDF 也有搭載 AIM-9P4 跟小牛飛彈的能力,

關鍵應該在於美國願意不願意讓我們做此搭配.

如果是一般性敏感度較低, 偏防衛性的武器, 我的想法是問題不大, 談條件而已,

就像MK-41vls, 台灣要拿來發射海弓跟海劍二, 美國也同意了.

所以我的看法是國造戰機搭載美製飛彈的議題,應該是在台灣自己的考量,

包含採購量, 成本, 維持國防自主開發能力等等的因素...

反而是國造導彈的部分, 像是萬劍跟未來也許會出現的空射型雄三or雄二E?

這些高敏感性的武器, 美國會樂見看到台灣拿 F16-V or 未來 maybe 的 F15/F18/F35搭載?

這點我就會相對保留很多很多.......


Ace Aceman wrote:
個人拙見是, 國造...(恕刪)


不過AIM-9P4 & 小牛已經是較低攻擊性的武器, 目前IDF都是以國造飛彈為主

我之前聽過美製武器只能掛載在美製載台上, 看來我的想法是錯的!

目前我還沒有看過F16/F15掛過別國的導彈, 為了美製空對空導彈的市場以及機密性,他們應該是不會開放的.

最後IDF剛剛完成翔展計畫, 除了搭載萬劍, 天劍反輻射飛彈等新裝備, 其實也可以考慮後續發展未完成的AESA相控雷達等航電系統以及未竟之TFE-1088發動機升級, 並實驗我不太相信國防實力能一蹴可幾, 能按部就班再生產或改裝,維持研發能量, 比天天喊國造口號實際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