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開始,工廠裡的進口設備有蘇聯、東德、捷克的(西方的也有但很罕見),民用輕工業產品(家具、自行車等)最好的都是捷克的產品。
1970年代的時候,國內航線客機是蘇聯的IL-62(已經是當時蘇聯最好的),英國的Trident,美國的Boeing 707都有。
1980年代的時候,國內的民用工業還沒起來,西方產品又太貴,所以市面上也可以看到蘇聯生產的電冰箱之類的產品。
(但不包括蘇聯電視機。因為一方面凡是「電子」成分越多的,蘇聯產品就越差,另一方面蘇聯的電視制式是法國研發的Secam,跟中國用的PAL不同。)
你去問有過比較的大陸人就會知道,蘇聯產品不但比不上西方的,連同一陣營的東德和捷克也不如。蘇聯強在工業體系完整,但發展程度不如這兩國。
事實上在某些民用工業方面,蘇聯自己也要依靠東德或捷克。例如一直到蘇聯解體,彩色攝影都是少數人的昂貴的嗜好。西方生產的膠卷,只有塔斯社記者之類的特殊人士才有。攝影愛好者一般會購買一種東德的膠卷,並且把拍攝過的膠卷郵寄到東德去沖印。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