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港淤積與船身吃水問題,海鋒陸基發射車更有利的替代問題,海象不佳不能操作的問題,出海執行任務目標位置獲取的問題,後勤補給與飛彈吊掛等問題。
台灣如果要建立一個絕對制海圈,這個防禦圈是否需要一個突出部,其實是一個問號,尤其最近這兩年,雄風飛彈已經跨越200公里射程,再遠的意義在哪裡。
以台海範圍和現況來看,其實只要能夠精確打擊軍艦,更多的飽和攻擊由陸基飛彈來執行可以更穩妥。
現階段海軍最大的問題不在飛彈制海的載具,而是目獲問題與數量問題。
飛彈數量必須足夠,才能執行飽和攻擊,射程與數量也足以避免跨區支援的需求。射程如果不足,可以用更多的飛彈數量來補防區空缺。。
海軍有更多的問題要防範,根本不應該吵這個。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另一方面,若海象惡劣導致微突艇無法出海,在相同的海象條件下,解放軍是要如何執行對海象條件要求更高的兩棲舟波登陸作業?離岸十浬內的風浪通常顯著低於外海,且微突艇也能直接在港口內發射飛彈~
另因地球曲度的因素,即使大型船艦的桅桿較高,其“平面雷達”的偵蒐距離至多也二十多浬,但是反艦飛彈的射程多超過百公里,所以船艦要靠自身的雷達偵獲並鎖定目標前,可能早被敵方的陸、空雷達甚至衛星給偵獲並先制攻擊,如若其他的船艦或岸置的機動飛彈發射車能接收岸置遠距雷達或其他友軍提供的敵軍座標,微突艇當然也可以~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裏是基本的避險手段,大型船艦有其必要,但是也容易成為敵人優先打擊的目標,大量,不易偵測,分散部署的精準飛彈載台,是當前台灣急需的建軍方向。
TW Energy wrote:
台灣如果要建立一個絕對制海圈,這個防禦圈是否需要一個突出部,其實是一個問號,尤其最近這兩年,雄風飛彈已經跨越200公里射程,再遠的意義在哪裡。
採用突擊艇最大的意義在於比較難確認潛在威脅是否已經完全清除,陸基系統遭受攻擊後殘骸不會很快被清除,可以用衛星確認攻擊成果,水面飄浮的東西不好判斷是沒打中、受傷逃走還是沈掉,但是也沒有必要弄個突擊艇隊出來,平時還要養人養船所費不貲,不如用樓上提到的水下發射器,有必要時用漁船拖到定點繫留守株待兔 (下圖 1),例如,金小胖把飛彈藏在水庫 (下圖2、3),讓衛星不容易找到,台灣也可以參考用這個方式,只是把水庫改成近海,這種東西比水雷還難清,因為它會射飛彈出來打沈要來清除它的船。



天衣神水 wrote:
採用突擊艇最大的意義(恕刪)
台灣要近岸制海,最大的問題不是載具,是目標獲取,威脅優先序列情況複雜。這點我在近岸防衛戰那篇文章寫過了。
土八路的戰史不再多說,軍民載具混搭,近年還立法這樣做,把民間用船拿來登陸。
所以我才認為應該發展AI系統作為未來制海的主力軟體架構,主動並且即時分類攻擊大量目標。
目前各國的做法,大型無人機、艦載反潛機、艦載無人機、導引反艦飛彈,這種做法遇到大量偽目標很難有效。
微型飛彈艇,突出越遠越麻煩,只能靠座標發射。目標越遠,目獲確認越是困難。
老美的匿蹤反艦飛彈AGM-158C上面沒有雷達,它只靠海軍目獲座標、光電系統影像、對敵艦雷達訊號的被動偵搜,用這三種方式導引飛彈。捨棄了主動雷達導引的方式。
被動訊號ESM的新型架構,說明反艦飛彈主動雷達作為尋標器的瓶頸。不論是射程太遠中間可能存在其他船隻可能性,或者因為微型化,功能有限,遇到大型完整電戰系統,可能不再那麼可靠。ESM成為了這最先進的反艦飛彈主要偵搜手段。
ESM從電戰體系一躍成為了尋標系統,不是只出現在AGM-158C,還有台灣採購的海衛士無人機也是,被動訊號偵測已經躍然於檯面。
寫了一堆廢話。主要是說明戰場偵搜、辨別與精確性,是反艦的第一要務。有飛彈,但是最好不要盲射。越是遠離台灣,要辨別目標越困難。
如果射了飛彈不知道飛向哪艘船隻,軍艦旁邊不知道多少艘送死的貨船捱了一個洞,這樣的軍事投資,會有很大的問題。
回到歪掉的主題,又回到我的疑問,微型飛彈快艇屬於突出部隊,本土防禦到底有沒有需要突出部去執行制海任務?為何需要?
外海艦隊我不管。我一直認為,本土防禦需要的是近岸的一兩百公里絕對防衛,需要大量的反艦能量,不是遠遠的兩三百公里甚至一千公里遠距離反艦飛彈,距離台灣越遠,確認目標越困難。
別忘記台灣是有雄風二E型的,如果有需求,為何中科和海軍沒有發展反艦尋標彈種。
美國的海軍在戰斧巡弋飛彈也曾經發展過反艦戰斧,可是最終沒有成形,遠距離的反艦卻走上了AGM-158C的形式。
預算無限,產能無限,要怎麼玩都可以,事實就是不可能有這種條件。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TW Energy wrote:
台灣要近岸制海,最大(恕刪)
突出部的用意就是用較少數量的武器 (飛彈) 把防衛圈擴大,比方說,100公里的絕對防衛圈需要800枚飛彈,如果加個100枚200~300公里的傢私,而且布署地點不明,就是增加一個灰色地帶,攻方必需要確認這100枚已經大部分被清除,才能推進到100公里的範圍,不然就得冒險進入這個灰色地帶,這是一個增加緩衝區的作法。
台灣需要的並不是打敗解放軍,因為台灣很難單獨達成這個任務,而是爭取足夠時間等待國際介入,如果400枚魚叉 + 雄二、雄三是組成絕對防衛圈的攻擊要素,那麼增程型雄三、空射魚叉、SLAM-ER就是畫一個灰色地帶的防衛圈,如果再加上少量的AGM-158C,那麼灰色防衛圈將會再擴大許多,會大幅增加攻方清除這些威脅的時間,這是台灣最需要的。
天衣神水 wrote:
突出部的用意就是用較(恕刪)
當時規劃的時間點是這樣沒錯,但是後來HF-2 BLK II ER跨越兩百公里射程的時候,微型艇的意義就不大了。
放在竹苗的飛彈可以直接打到基隆外海超過一百公里,也可以掃到整個台灣中部區域海峽。
雄風現在應該具備兩種型號,早期的BLK I應該全部更新完成,更新完的BLK II,最後再新量產的應該屬於BLK II ER。
問題在於微型艇的總體造價高達三百億台幣,還不包括未來投入的操作費用。
用這個預算幾乎可以篤定超過六百顆陸基雄風二型。如果把船艦操作和增加額外的後勤費用算算,可能到千顆去了。
當年的雄風三型額外增加的後勤、庫房、發射車、幾乎和飛彈價格一樣。導致後來平均下來每顆高達一億台幣。上船的預算絕對不會是省錢方向。
為了60艘小艇卻砸入千顆雄風成本,這是一個很恐怖的數量,給中科生都生不出來,國防部現在後期生產採購雄風加總也才800億。
這個算盤我怎麼看都不划算。
射程可以增強跨區增援這一點我不否認,所以我才提到雄風二E反艦版本。如果真的有這種需求,台灣可以自製,數量不要太多就是。
在我看來,台灣是可以靠自己打敗中國登陸艦隊的。只是國防部的腦袋要擺對位置。
今天如果換了以色列人不會是這樣軟趴趴的。面對生死存亡問題,還在養肥豬等人來殺。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cougar2015 wrote:
金門,馬祖,澎湖及小(恕刪)
這些島很難逃過共匪的先手打擊 甚至拉一些砲兵上來齊射 被奇襲的守軍就要損失慘重..
部署飛彈是可以 但不能全放那裡 距離太近 又缺乏掩敝 在匪軍第一擊打擊下
存活率堪慮...
假使台灣擁有共1千枚反登陸用陸基反艦飛彈 我認為擺個200枚也就差不多了
台灣本島的海岸線以外50~100公里 應該當成第一道密集飛彈攻擊區
能往這區域攻擊的飛彈 數量要以能擊退共匪大規模登陸為標準...
(能勉強上陸的只有不足兩成兵力 其他不是被擊沉或是受創而退 甚至不敢再進)
如此 最後一道本島灘頭防禦線 才較可能擋得住甚至消滅敵軍登陸部隊...
本島至少對戰術飛彈 有相當長的警戒時間
如果部隊處於動員且臨戰狀態 幾分鐘差異 夠你保全大多數重要裝備與人員了...
樂山雷達不就是為了爭取這幾分鐘運作的?
再者若火力都擺前線島嶼 共匪在壓制他們後 就能直襲更重要的本島
到時用什麼守? 只剩下短程砲兵火箭為主了..

這樣面對敵軍大量進逼的大型船隻與空軍 是相當危險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