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神啊 wrote:
"結果沒什麼可以用的軟體。在當年,台灣幾乎什麼都不會做,HDD, Dram, CPU......(恕刪)
同意你和 jfkcity 兩位關於台灣PC產業歷史的敘述; 當年也是買小教授II, 記得是新台幣四萬多, 5.25"軟碟(1.44MB), CPU為8088, 單色螢幕, OS為MS-Dos, CPM 86等, 加上倚天中文,此外沒有太多應用系統。當時只要會lotus123, Dbase3, PE2等就足以讓人刮目相看,被然當成高手; 直到1995左右, IBM 推OS2 (Win3.1比較晚推出)網路逐漸普及後PC的應用日趨豐富,加上CPU效能在莫爾定律下提昇,產業的演化才更加多采多姿。
個人電腦剛開始之時,並沒有清楚的軟硬體架構, WinTel 是後來的產業演化後逐漸集中所致。1980年代,台灣和宏碁一樣做PC組裝的公司一大票,詮腦,神達,倫飛,旭青,山汶,艾鉅....只要主機板, Case,電源, 一些附加卡兜一兜就可以組台電腦, 出貨前頂多燒燒機測一下。當時 PC 產業的存活關鍵是銷售和財務, 工程技術不是主要決定因素。當時的貿易公司往來還在用 telex (為節省電訊費用, 往來全用英文縮寫), PC 出口要向資策會書面申請核准。個人電腦產品除了PC compatible 外, 台灣也曾經看過Apple compatible 的個人電腦, 但不見普及
http://www.z80.eu/blog/index.php?entry=entry141101-120000
1980年代大陸的產業由國企主導,所以產業發展的跨輻很大,個人的經驗往往很難推論他們的技術到達什麼水準(如果夠客觀的話)。
NQQegg 既然熟悉台灣當年產業發展過程, 那就向網友說說看當時你用的PC架構, 在這個架構下有哪些硬體技術你覺得是當時台灣獨一的即使是美日授權。
---------------------------------------------------------------
不歪樓, 對比樓主刻意引導下本樓的討論內容, 前此網友介紹的外國網站討論的卻是圍繞在"空心复合材料叶片技术"所製成的風扇葉片是用在壓縮機(compressor)或渦輪(turbine)上, 以及使用空心複合材料的用途:減重,增加剛性("making the fan blade hollow 'to' increase its stiffness." https://patents.google.com/patent/US7993105,Structural Dynamics of Shroudless, Hollow, Fan Blades With Composite In-Lays), 還是增加效率 ?(increasing compressor efficiency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Coanda Effect, which is achieved by a new compressor vane design.)
雖然我不是這方面的專業, 但在閱讀相關討論時卻能藉由正面理性的討論吸收到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