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arlie_H wrote:
你才在01版上多久,...(恕刪)
Charlie_H wrote:I am back...(恕刪)
Charlie_H wrote:I am back...(恕刪)
1. |
你確定你真的分得清楚桶滾和副翼滾?![]() ![]() ![]() |
2. |
你確定同步運動的僚機畫面下殲20掉那點高度, 如果發生在幾百米的低空,用你喜歡發的地面固定視角觀察看得出來? (見我前樓圖文分析) ![]() ![]() ![]() |
3. |
為什麼1:53處俯衝加速后的Rafale仍然要拉到正攻角之後才做滾轉? 既然你說JAS39和Eurofighter那兩個滾轉 是因為速度不夠所以在進入滾轉之前要拉抬機頭到正攻角。 ![]() ![]() |
4. |
再次誠心求賜教!什麼叫“解散脫離操作”![]() ![]() ![]() 不知道是您哪位隊友幫忙,你那個至今沒有解釋清楚的“解散脫離操作”被回收了。 不過即便如此您也還是解釋不清楚您這個聽上去很高端的解散脫離操作”是什麼哦? 樓主最早的F-22滾轉掉高度畫面出處: http://bestanimations.com/Military/Planes/Planes2.html Charlie_H wrote:艾! 軍武白癡把解散脫離操作當作桶滾! 軍事素養之低,無與倫比! 問你幾次你怎麼就是不說呢? 你連有他人文章可循,並且其實對軍迷而言也是老生常談的鴨翼-主翼耦合效應都可以耐心說半天。 這個“解散脫離操作”你一句話帶過再無解釋?我問你是什麼也不回答?怎麼差別這麼大? 大家知道的你願意講,大家不知道的你隨便丟出來幾個字然後就神隱? |
5. |
再次誠心求賜教!請問畫面里的F-35滾轉為何掉高度? 順便請賜教畫面裡面的F-35做的是什麼滾? ![]() ![]() |
Charlie_H wrote:
七年以前我們在設計一架三角翼無人機採用後推動力,加上了前三角翼後以近耦合構型設計試製,試飛時先把重心移在昇力中心之前7%長度發現飛機俯仰非常遲鈍,但是在重心往後移動,飛機開始變的較靈敏,在接近昇力中心時整架飛機出現非常難以控制的俯仰動作,一點側風也造成抬頭現象,但是如果把重心往前移動時,飛機開始穩定,但是操控性能又變的遲鈍的,也較不靈活,遍查資料以後得知需要修改三角翼的形狀,也需要電腦模擬設計,偏偏小公司無法採購這種氣動力模擬模組軟體,試製三型不同形狀三角翼後,決定改遠耦合設計,遠耦合設計在重心前移的情況下,飛機操作也會變遲鈍,而且平飛時主翼會保持大約4度的攻角,當重心往後移時飛機開始變得較為靈敏,主翼攻角漸漸下降到1.5-2度,但是依舊容易抬頭,相較近耦合三角翼,比較不會出現難以控制的俯仰動作,由於我們設計的無人機以長時間監視任務為主,所以放棄近耦合設計,多次實驗後得到一些結論。
這幾架近耦合與遠耦合飛機都有一個相同的飛行特性,飛機重心接近昇力中心時,操作都會變得比較敏感,反應較快,但是與傳統有水平尾翼的飛機相比滾轉速度較慢,較易抬頭,平飛時主翼攻角比較大,執行桶滾時必須要帶頭時,會有更明顯抬頭現象,但是非三角翼的傳統構型飛機就不會有這些現象,如果把前三角翼拿掉,去掉三角翼耦合效應,單純的三角翼飛機靈敏度會較差,但是把重心往昇力重心移動時可以更接近昇力中心,穩定性比用三角耦合設計較好。
殲20次音速性能,可以在影片中看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