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F22桶滚掉高度,怎么跟歼20一样,噗😄😄😄

我在01是没多久,不过我在FB军事论坛可是很久了,FLAK经常被我打脸
Charlie_H wrote:
你才在01版上多久,...(恕刪)
七年以前我們在設計一架三角翼無人機採用後推動力,加上了前三角翼後以近耦合構型設計試製,試飛時先把重心移在昇力中心之前7%長度發現飛機俯仰非常遲鈍,但是在重心往後移動,飛機開始變的較靈敏,在接近昇力中心時整架飛機出現非常難以控制的俯仰動作,一點側風也造成抬頭現象,但是如果把重心往前移動時,飛機開始穩定,但是操控性能又變的遲鈍的,也較不靈活,遍查資料以後得知需要修改三角翼的形狀,也需要電腦模擬設計,偏偏小公司無法採購這種氣動力模擬模組軟體,試製三型不同形狀三角翼後,決定改遠耦合設計,遠耦合設計在重心前移的情況下,飛機操作也會變遲鈍,而且平飛時主翼會保持大約4度的攻角,當重心往後移時飛機開始變得較為靈敏,主翼攻角漸漸下降到1.5-2度,但是依舊容易抬頭,相較近耦合三角翼,比較不會出現難以控制的俯仰動作,由於我們設計的無人機以長時間監視任務為主,所以放棄近耦合設計,多次實驗後得到一些結論。

這幾架近耦合與遠耦合飛機都有一個相同的飛行特性,飛機重心接近昇力中心時,操作都會變得比較敏感,反應較快,但是與傳統有水平尾翼的飛機相比滾轉速度較慢,較易抬頭,平飛時主翼攻角比較大,執行桶滾時必須要帶頭時,會有更明顯抬頭現象,但是非三角翼的傳統構型飛機就不會有這些現象,如果把前三角翼拿掉,去掉三角翼耦合效應,單純的三角翼飛機靈敏度會較差,但是把重心往昇力重心移動時可以更接近昇力中心,穩定性比用三角耦合設計較好。

殲20次音速性能,可以在影片中看出來!
Charlie_H wrote:I am back...(恕刪)


終於Google完了啊?料備齊了嗎?有把你那個搞怪的“三角耦合翼效應 ”名字修改正確嗎?
哦哦,好像改回“三角翼耦合效應 ”了啊


好了,那麼第1篇
 
從你神隱Google之前最早發的視訊開始。
 
為免出現改文的問題所以用截圖表示先:




這裡你暴露了第一個自稱“熟悉航空”的人絕不應該犯的低級錯誤。
 
就是把顯而易見的三次副翼滾說成兩個桶滾+一個副翼滾。
 
我唯一可能找到的理由只能是:你天真的相信了視訊的標題
 
你忘了YouTube不論註冊和發視訊都是毫無門檻限制的嗎?
 
 
相同的動作F-16在很多場合都做過:
 
然而畢竟還是有不少識貨的人,比如下面這個標題就沒有誤人子弟:




而另一個也是標成了Barrel roll的視訊



於是下面的留言里出現了這個



F-15的視訊也有標錯標題,而唯一的一條回復,也是糾正錯誤的。







其實副翼滾和桶滾多數情況下是非常好分辨的,副翼滾的滾動軸心跟機身軸線基本重合或者接近,並且也和飛機的運動方向基本重合或者非常接近。
 
而桶滾的滾動軸與機身有非常明顯的距離,做桶滾的飛機運動軌跡實際是以滾動軸為中心的螺旋線。
 
回到你之前用來舉例並且聲稱前兩個是“桶滾”的那個F-16視訊:



那麼第一個問題來了:

你說這畫面里的F-16做的是前兩個桶滾+最後一個副翼滾。

你確定前兩個滾轉和最後一個滾轉真的有差?


由此衍生的問題是:
 
你確定你分得清楚副翼滾和桶滾?








接下來是第2篇,關於掉高度的問題,

你之前也貼過一些地面拍攝的航展飛行畫面,試圖證明這些飛機橫滾並沒有掉高度。
 
然而那些畫面結合了焦距的調整之後,呈現的與飛機之間視覺距離還沒有達到飛機一個橫滾之間所飛行的距離那麼長、
實質上是很難確定是不是有掉高度的。
 
你似乎也很尊重的這位kumuawai兄已經說得的很明白了,橫滾掉高度是正常現象,也跟你多次強調的發動機推力沒直接關係。
 
 
 
不過,為了直接驗證你用地面拍攝畫面視訊跟僚機拍攝畫面對比的無厘頭跟荒謬。
 
我還是結合畫面分析一下吧:
 
首先是殲20這個由僚機拍攝的滾轉畫面,4:14開始。



殲20完成這整個動作用了3.5秒左右,從畫面中來看高度大約下降了機身尺寸投影的1.5倍。
 
很簡單的國小計算:
 
假設此時的飛行速度為M0.9,高度11000公尺(此高度聲速大約295mm/s)。
 
那麼在3.5秒的時間內,殲20飛行距離大概是295*0.9*3.5=930公尺。
 
僚機位置從畫面上看在殲20大約4到5點鐘方向之間,
那麼在這個方向上的投影長度:



再結合大約1.5倍高度掉落的判斷
殲20在這整個動作中掉了大約17.8*1.5=26.7米的高度。
也就是說比1個機身長度20.77米多出大約30%。
 
 
真正有趣的地方來了。
 
你不是很喜歡拿地面拍攝的畫面來作對比嗎?
那麼我們把這段動作平移到離地幾百米的高度,觀眾站在遠處會看到一條怎樣的航跡呢?
 
點擊圖片可放大看得更清楚~~
 
先只看起始和結束位置的,這樣看似乎還有點差別。



接下來放入機翼截面的航跡圖
(把殲20的滾轉性能設想為最差——純副翼滾也掉這麼多,那麼就出來一條這樣的翼面航跡)





最後放上90°,180°,270°時候的機身投影完善這個航跡圖。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都是假設殲20僚機畫面發生在M0.9的情況下。
速度越慢,這個航跡的下降趨勢越明顯,速度越快,則看起來越接近一條水平線。


那麼現在問題2來了:
 
從這樣的航跡看得出“掉高度嚴重”嗎?
 
由此衍生出的問題是:
 
你所舉例的那些跟飛機的視覺距離近到甚至無法在一個畫框內顯示出一個完整橫滾動作的航跡。
即使忽略拍攝者的設備是否保持水平視角,在那樣的視覺下你能判斷出飛機沒有掉高度嗎?

你是否認可這位kumuawai兄所說的
“所有脫離翼面最大浮力的動作都會掉高度,任何飛機都一樣無法避免”這個結論?


至於你多次攻擊的滚转速度,之前也發過殲20的居民拍攝畫面,比如



畫面大約1分29秒開始,殲20在垂直爬升階段,在2秒多的時間里連續做了1次半滾轉。
(畫面較模糊,但通過機翼反光色和背陰色的切換次數可以看出來)
 
而你那個F-16畫面是在5秒內完成3次滾轉。
 
 
那麼問題3來了:
 
為什麼一架被你解讀為滾轉速度極慢的飛機這時候可以表現出如此靈活的滾轉呢?
難道爬升段的滾轉和平飛階段的滾轉速度就是會有那樣巨大的不同


OK,下一篇回貼再來說今天發的這些文。
Charlie_H wrote:I am back...(恕刪)


接下來我們來看下查理大所謂“出差”歸來之後的回復內容。

首先,原文出現了遠近寫反的低級錯誤,已經有網友指出,
貌似你“終於”發現Copy出了問題已經改了。


然後。
 
沒有“三角翼耦合效應”這個說法。
沒有“三角翼耦合效應”這個說法。
沒有“三角翼耦合效應”這個說法。
 
實際上,關於鴨翼和主翼的耦合,嚴格的說都屬於渦耦合vortex-couple,但從沒有Delta-Wing couple的說法。
唯一一種稱得上術語的三角翼相關,只有形容Rafale和殲10這類佈局的近耦合鴨式三角翼——Close-coupled canard delta
 
再說一遍:沒有“三角翼耦合效應”這個說法。
 
不然你來分析分析三角翼幻影III的“耦合”





然後,你用做滾轉時候的飛行速度來解釋為何這三型戰機都要在滾轉之前抬高機頭。
 

 
先說最後一個Rafale的橫滾:
 
麻煩你認真一點看視訊看完好嗎?
你覺得我會拿前面慢速爬升時候那個動作來問你?

我說的是1:53處,Rafale那個副翼滾好嗎?
 


既然你用速度不夠來解釋颱風和JAS39滾轉之前拉高攻角的原因,
 
那麼請問1:53處已經經過了俯衝加速的Rafale為何在滾轉之前仍然要拉到正攻角?
 
 
 
另外:跟我前面一樓的問題一樣:你確定你區分得清楚副翼滾和桶滾?






再用前一樓引用的視訊請問用了三天時間找到這些連帶用錯字的文轉過來的查理大
 
妳用滾轉速度來得出殲20低速性能差的結論,
 
那麼請問你如何解釋下面畫面中1:28開始,殲20在速度並不快的垂直爬升中段,用兩秒多的時間完成1.5次滾轉?
 
難道你準備跟視訊回復中的一人一樣,準備說這是遙控模型嗎?
 

 
 
 
 
總結一下這兩層樓以及之前幾天你的回文里積攢下來的問題:



 1.

 你確定你真的分得清楚桶滾和副翼滾?

 2.



 你確定同步運動的僚機畫面下殲20掉那點高度,
如果發生在幾百米的低空,用你喜歡發的地面固定視角觀察看得出來?
(見我前樓圖文分析)

 3.




為什麼1:53處俯衝加速后的Rafale仍然要拉到正攻角之後才做滾轉?
既然你說JAS39和Eurofighter那兩個滾轉
是因為速度不夠所以在進入滾轉之前要拉抬機頭到正攻角。


 4. 

















再次誠心求賜教!什麼叫“解散脫離操作”

不知道是您哪位隊友幫忙,你那個至今沒有解釋清楚的“解散脫離操作”被回收了。
不過即便如此您也還是解釋不清楚您這個聽上去很高端的解散脫離操作”是什麼哦?
樓主最早的F-22滾轉掉高度畫面出處:
http://bestanimations.com/Military/Planes/Planes2.html
Charlie_H wrote:艾! 軍武白癡把解散脫離操作當作桶滾! 軍事素養之低,無與倫比!


問你幾次你怎麼就是不說呢?
你連有他人文章可循,並且其實對軍迷而言也是老生常談的鴨翼-主翼耦合效應都可以耐心說半天。
這個“解散脫離操作”你一句話帶過再無解釋?我問你是什麼也不回答?怎麼差別這麼大?
大家知道的你願意講,大家不知道的你隨便丟出來幾個字然後就神隱?



 5.























 再次誠心求賜教!請問畫面里的F-35滾轉為何掉高度?
順便請賜教畫面裡面的F-35做的是什麼滾?

————————————————————————————————————
虧我特意找了三個鴨式佈局的畫面,結果你就只挖出這麼一點別人的文字?

您這坑挖的還不深,小弟填土就先填到這裡,您要是有信心的話,麻煩先把上面這些你遺留的問題回答清楚吧。

不然幫你填的土你可能甩不掉了哦

查理大繼續加油把坑挖深挖大,我睡覺去了

Charlie_H wrote:

七年以前我們在設計一架三角翼無人機採用後推動力,加上了前三角翼後以近耦合構型設計試製,試飛時先把重心移在昇力中心之前7%長度發現飛機俯仰非常遲鈍,但是在重心往後移動,飛機開始變的較靈敏,在接近昇力中心時整架飛機出現非常難以控制的俯仰動作,一點側風也造成抬頭現象,但是如果把重心往前移動時,飛機開始穩定,但是操控性能又變的遲鈍的,也較不靈活,遍查資料以後得知需要修改三角翼的形狀,也需要電腦模擬設計,偏偏小公司無法採購這種氣動力模擬模組軟體,試製三型不同形狀三角翼後,決定改遠耦合設計,遠耦合設計在重心前移的情況下,飛機操作也會變遲鈍,而且平飛時主翼會保持大約4度的攻角,當重心往後移時飛機開始變得較為靈敏,主翼攻角漸漸下降到1.5-2度,但是依舊容易抬頭,相較近耦合三角翼,比較不會出現難以控制的俯仰動作,由於我們設計的無人機以長時間監視任務為主,所以放棄近耦合設計,多次實驗後得到一些結論。

這幾架近耦合與遠耦合飛機都有一個相同的飛行特性,飛機重心接近昇力中心時,操作都會變得比較敏感,反應較快,但是與傳統有水平尾翼的飛機相比滾轉速度較慢,較易抬頭,平飛時主翼攻角比較大,執行桶滾時必須要帶頭時,會有更明顯抬頭現象,但是非三角翼的傳統構型飛機就不會有這些現象,如果把前三角翼拿掉,去掉三角翼耦合效應,單純的三角翼飛機靈敏度會較差,但是把重心往昇力重心移動時可以更接近昇力中心,穩定性比用三角耦合設計較好。

殲20次音速性能,可以在影片中看出來!


請問你股狗了一堆東西!!!

跟你所說的推力不足而導致翻滾掉高度有何關聯???
為免查理大看不到,我還是稍微頂一下吧。

查理大,等你哦

mangchaocs wrote:
為免查理大看不到,...(恕刪)


對岸的大大,別跟我們台灣邊緣人一番計較了啦,有能力不是挖去美國,不然就中國,剩下都弱智居多,只能用嘴炮掩飾自己的懦弱跟無能,我們台灣如果會面對挑戰,早就拿火箭炮發射,進去聯合國觀察國了

Charlie_H wrote:
COPY一段FLAK...(恕刪)

不是我想吐槽你,有個基本問題不知道你想過沒?
要飛機抬頭抬的快(瞬轉快),是不是要有較大
的抬頭力矩,那要力矩大,是不是要舵面作用力大
或是舵面離飛機轉動中心距離遠。那你的文章說什麼,
近距藕合的飛機,瞬間旋轉能力強,什麼遠距前翼是
設計給超音速用,這個太武斷了吧?

Paparazzi5230 wrote:
對岸的大大,別跟我...(恕刪)


敢問一下您哪位? 夠資格講台灣怎樣?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