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AN/APG-80 與 AN/APG-83 比較 一番


空谷101 wrote:
這是文學系的在作文...(恕刪)


文組的無力反駁又不甘寂寞的概念嗎?

勸你學學本文組半桶水老頭: 不懂就閉嘴, 乖乖聽課。 等你找得到確實資料再嘴吧!
請問大馬他們似乎也是把JF-17 Block 3 看做和 FA-50、Yak-130、M-346 相當的多用途教練機. 那麼是不是可以和理的推論JF-17 Block 3 的能力等級最少可以和其他三種高教機持平呢?
請問大大IDF最終有測試過 RCS 大小嗎? 有沒有可能 IDF 的 RCS 和F16V持平呢?

Henry_S wrote:
台灣空軍為何現在,...(恕刪)


請問大大的文章看起來都很有水平在下有些問題想請教您看看是否有答案.
請問IDF最終有測試過 RCS 大小嗎? 有沒有可能 IDF 的 RCS 和F16V持平呢?
還有中華民國打算再和印度買 B70批次的 F16V 72支, 有無可能是因之前F16V研發獨資費太高, 再加上苦無新更新型貨源與急需替補F5E中隊的最終決議呢? 另外B70批次的F16V 可否身任原M2000的高空攔截任務呢?
另外大陸方面也有多種機型可以來對它們自已的國產 AESA 系統做交互測試不是嗎? 再加上目前有巴基斯坦之外的十一個國家都把有含 KLJ-7A AESA的 JF17 B3看做是能升級並替換現有戰力的選擇. 而這些國家普遍已經有用過 F4、F14、F5EF、MIG等..這些相當有戰力的機型, 甚至其中也有國家是有意採購 Rafale、F-16、F-15 但在比較之後考慮選擇價低的 JF17 B3. 那是不是可以說明在戰力上JF17 B3是有一定成效的呢? 那如果以上的推測還算合理那是否可以更進一步的去設想.大陸在AESA系統的發展上.已經有一定的水準與戰力. 而出口版的AESA可能是比較陽春低廉的版本. 大陸自用機型上是更好更有力的AESA系統呢?

giga giga wrote:
文組的無力反駁又不...(恕刪)


看一個只會寫作文跟現實有點脫離的.不能說話嗎

mixky123 wrote:
請問大馬他們似乎也是把JF-17 Block 3 看做和 FA-50、Yak-130、M-346 相當的多用途教練機. 那麼是不是可以和理的推論JF-17 Block 3 的能力等級最少可以和其他三種高教機持平呢?..(恕刪)


同時也幫別的軍友了解JF-17的源由 (以下是WIKI)

巴基斯坦空軍的戰機來源早期由美國軍援及和法國採購的幻象3型戰鬥機,在1980年代以後,在多次印巴衝突下經濟受到影響,且出現被歐美禁運等問題,開始轉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牽線,中國提供了包括殲-6與殲-7等現役機種,巴國空軍操作經驗也有著良好評價。然而這些機種畢竟已屬舊型機,巴基斯坦因此向中國建議合作開發新式輕型戰鬥機;中巴最初構想是由殲7M(殲7II換裝西方航電的外銷型)大幅改良,代號殲-7CP(巴基斯坦稱為SABER II),與舊機不同處為發動機進氣口移至機身兩側、更換F404渦輪扇發動機、增加載油量、提升機體壽命,更換具俯視能力的雷達(後來決定用F-20的APG-67雷達)的改良型,中方並會協助巴國建立戰機生產線。

巴基斯坦雖然有計畫,但資源匱乏,所以與美國接頭,希望利用海外軍事援助補貼研發經費。1986年,巴基斯坦招開國際標,請來美國波音、格魯門和沃特等三家飛機公司參與SABRE II計劃和作可行性研究的支援,後來只有格魯門深入參與計劃。1985年時格魯門提出把F-20的機頭接在殲七的機身上的方案,到了1988年因使用原有三角翼構型性能不達標,要改機翼又會超支,所以巴基斯坦決定買F-16,並先後採購了80架殲-7M型/MP型(巴基斯坦稱為F-7P/MP)作高低配。

巴國的SABRE II取消後,格魯門以既有研發成果找上中國推銷,提議中國聯合新加坡合作開發SABRE II為基礎的新型輕戰機,代號SUPER 7(即超七計劃),並計劃以用中等後掠角的主翼代替三角翼。超七計畫後來由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攬下計劃,並派出工程師赴美共同研發;但最後因1989年的六四事件,美國凍結了所有跟中國的軍事技術合作,無論是發動機還是雷達都不可能向美方籌獲。但成飛工程師在計畫結束前最後一刻自格魯曼方面留存了大部分的飛機研發資料,這批資料也成功隨著工程師們一同攜帶回中國,這為後來成飛在中國國內重起爐灶奠定了良好基礎。

雖然超七計畫頓挫,但1991年蘇聯解體讓該機重生的機會再度露出曙光。在該年,中國跟米高揚設計局合作,決定以米格-29的發動機RD-33發展超七用的改良型發動機(即後來的RD-93),1992年中國再次尋求巴基斯坦的合作,但巴基斯坦因買了F-16,對新飛機的需要不太急切,認為超七應該是2000年後的飛機,並提出作為二線輕戰機戰力需要有F-16的70%,單價應僅有F-16一半,並提議提升技術層次。

後來中俄在1993年5月簽署RD-93發動機的合作協定,同年8月中國國內正式為超七立項;1995年中巴兩國簽訂諒解備忘錄,為合作開發新型戰鬥機之始;後續幾年兩方逐漸敲定細節問題,同時成飛在1998年購買米高揚遭俄羅斯放棄的MiG-33超輕型戰機計畫的設計和測試數據;1999年6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及巴基斯坦兩方確定詳細技術規格後正式簽署合作研製合約,進入原型機發展階段,成飛團隊主負責工程師為楊偉。原本新型戰鬥機仍預定向西方國家採購客製化航電系統,但該構想在1998年巴基斯坦核彈試驗後也已不可行,因此成飛除了機體外也承擔了大部分的航電研發工程。為了彌補戰力缺口,在1990年代末期巴基斯坦空軍增購了50多架殲七E型的出口型殲七MG(巴基斯坦稱作F-7PG)作為過渡機型。米格這一手為自己多少挽回了損失。米高揚設計局的加入解決了長期困擾成飛公司的飛機氣動布局和發動機問題。新的FC-1設計不僅有著與F-16A極為相似的氣動布局,也有俄方的新型技術,這種融中、俄、美三家技術為一體的產品,應當具有相當高的費效比。

超7、FC-1的外形幾經演變,近年趨向成熟。其進氣口內傾,翼面類似與F-16,採用寬邊條,並向後延伸形成後邊條兼作尾撐;帶前後緣襟翼的40度後掠梯形翼,平尾、垂尾經過切尖修形;機翼前緣的延伸板也被加大。這種外型設計,很明顯能提高飛機的中低空纏鬥性能,同時減少機身的雷達波反射面積。三個起落架的結構形式也全部改變,以騰出更大的翼下空間掛載武器。曝光的FC-1全尺寸模型,和「超7」的外觀相比確實不同,氣動外形設計更顯成熟








mixky123 wrote:
請問大馬他們似乎也是把JF-17 Block 3 看做和 FA-50、Yak-130、M-346 相當的多用途教練機. 那麼是不是可以和理的推論JF-17 Block 3 的能力等級最少可以和其他三種高教機持平呢?...(恕刪)


老共梟龍戰機資料
長度 14.98 米[1]
翼展 9.46 米[1]
高度 4.78 米[1]
翼面積 24.4平方公尺
空重 6,411 公斤[1]
負載重量 3,000 公斤
正常起飛重量 9860 公斤[1]
最大起飛重量 12,474 公斤[1]
最大著陸重量 7,802 公斤[1]
機體負荷: +8/-3G

發動機俄羅斯克里莫夫設計局RD-93發動機
或國產渦扇-13(泰山)發動機
推力
軍用推力: 50.4kN
後燃器推力: 97.6kN
最大燃油量 2,268 公斤[1]
引擎壽命 2200小時

JF-17機身材質為鋁合金半硬殼式結構,部分使用強度較高的航空用合金鋼或鈦合金,機身設計壽命為4,000飛行小時或25年、首次大修間隔為1,200小時。JF-17 Block 2批次時引入了較多比例的複合材料結構降低機體重量;對比技術類似的FC-1與F-16。決定飛機水平盤旋性能的主要條件是飛機推重比、由氣動外型決定的飛機阻力系數和升力系數。FC-1的氣動外型雖然成熟,但基礎技術仍是F-16A時代概念,氣動力學的優劣與同等量級戰機相比並不明顯。但FC-1的機體結構重量過重,凈重竟達到6800公斤(殲-7Ⅱ僅5145kg),F-16C為8327公斤,凈重增加18%。但後者的加力推力11340公斤,比FC-1大30%。RD-93衍生自RD-33為了這個機身重量,特別請俄國將原RD-33的後燃器推力自84KN增加到97KN,這個修改才能免強達成推重比到1.0,但是在沒有軍用推力的飛行上就顯得非常吃力,同時引擎壽命也從4000小時降低到2200小時。

目前FC-1採用機械液壓式操縱系統,配備簡單自動駕駛儀。這一設計使操縱性、飛行員操作強度和成本能互相兼顧。成飛為FC-1設計了新一代的雙冗餘度縱向線傳操縱系統,但橫向控制仍採用傳統的機械控制方式。由於線傳系統的一些問題,首飛時試飛員雷強曾表示起飛擡頭困難,因此將平尾預設了一個偏轉角,以解決這一問題。座艙採用整體圓弧風擋、水泡形座艙蓋和穿蓋彈射救生系統,視野較好,彈射救生較可靠。

JF-17的內載燃料酬載分布在主翼及機身內,總容量2,330公斤,機腹及機翼硬點則可額外增掛副油箱,機腹硬點可掛載800公升(180加侖),機翼則可選配800或1100公升(240加侖)。JF-17整合了軟管空中加油設備,因該機配備的RD-93發動機耗油量較西方國家產品要高,且JF-17空重大於各國同量級戰機,因此維持其續航戰力相當仰賴空中加油。

FC-1的航電系統採開放式架構利於後續升級,程式語言未使用美國軍規的Ada語言,而運用當時民間普及的C++編寫,這個決定降低飛機開發的門檻,以利更多民間資訊院校人才可加入研發。硬體基本結構由美國軍規標準1553B數據線路聯結達成資訊共享;根據任務和功能需求,JF-17的航電系統劃分為武器與任務管理、雷達、慣導、電子戰、通信導航與識別、機電管理、外掛物管理、大氣數據以及飛控等幾個子系統。主要設備有任務計算機、脈沖都卜勒雷達、慣導加全球定位系統、外掛管理系統、敵我識別器、雷達告警接收機、箔條/曳光彈投放器和數據傳輸單元等。操縱界面為平顯、多功能顯示器和雙手不離桿操縱系統。該機有可能加裝中國研製的前視紅外線、鐳射照射萊艙和夜視鏡等。

武器與任務管理子系統是航電系統的核心,負責與飛行員接口、控制系統模式狀態、戰鬥管理、任務保障管理等多種功能,它包含兩臺互為備份的武器任務管理計算機,以及「一平三下」四個顯示器,數據傳輸卡,視頻記錄儀,航空電子啟動板等設備,正前方控制板為飛行員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

為滿足梟龍飛機的作戰及任務要求,其先進綜合化的航空電子和武器系統須具有自主導航,對空、對地、對海攻擊,目標搜索與識別,通信與進場著陸,外掛物管理,任務計劃與參數記錄,綜合電子戰,綜合顯示與控制,數據傳輸等多種功能;能幫助飛行員順利執行各種戰術操作,為飛機提供良好的使用特性和方便的維修能力;可掛載包括精確導引武器在內的多種武器,具有發射中距彈,實現超視距攻擊的能力。此外還可以根據用戶的不同要求,選配不同的航空電子系統組合方案。

自第42架JF-17起,巴基斯坦空軍使用KLJ-7脈衝都卜勒雷達,該型雷達據信為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以殲-10戰鬥機使用的KLJ-10脈衝都卜勒雷達移植開發;性能雖不及原版但對雷達截面積5平方公尺以上目標仍具130公里以上的搜索距離,在掃描兼追蹤模式下可在視距外環境下標定10位數以上之目標,並選擇2個目標實施空對空飛彈打擊。JF-17 Block 2批次時機首電子艙整合了紅外線搜索及跟蹤裝置,但同時也可選配前視紅外線搜索儀夾艙。2018年消息顯示已經開始換裝KLJ-7A型主動電子掃描陣列雷達可以追蹤數十個目標。[6]

JF-17的電子戰配備,目前有垂直尾翼上設置可瞬時測頻分析的雷達預警接收器、與飛彈警告裝置,航電系統可自動分析威脅風險等級,飛彈警告裝置可將目前威脅來源照射在抬頭顯示器上,讓飛行員決定採用可手動或全自動施灑的箔條/熱焰彈投放系統;未來機上電戰也可整合外掛電戰莢艙。

通信導航與識別子系統包括兩部互為備份的抗干擾超短波電臺,其中一部電臺還兼有數據鏈的功能,另外還包含無線電高度表、儀表著陸設備以及敵我識別詢問機和應答機。機電管理系統包括機電管理計算機和飛行參數記錄儀,它提供航電系統與飛機其他系統之間的接口,並記錄飛機飛行參數。大氣數據系統包括了大氣數據解算器、攻角解算器和左/右L形壓力傳感器。
mixky123 wrote:
請問大馬他們似乎也是把JF-17 Block 3 看做和 FA-50、Yak-130、M-346 相當的多用途教練機. 那麼是不是可以和理的推論JF-17 Block 3 的能力等級最少可以和其他三種高教機持平呢?..(恕刪)


FC-1 (JF-17)的原始設計目的是一款輕型戰機
你可以看到它的氣動外型在諾斯羅普的幫助下變成很像YF-17,可惜老共的結構設計功力使機體重量過重,RD-33引擎推力實在無法付彈6800公斤的空重機身,因此搞出一個後燃動力增大到97KN的RD-93引擎去推動這架飛機,終於達成使命。

早期的教練機造型


這架戰機的內載燃油量僅2200公斤也是一架超短腿的戰機,因為燃油效率比IDF差,空重比IDF還重,其滯空時間比IDF還短。

JF-17B BLOCK II以後的教練機


估計BLOCK III會是類似造型當教練機

老共的教練基與西方概念的教練機不太一樣,它們的教練機只是雙座戰鬥機,當作部隊轉訓用途,讓已經受訓完成的飛行員熟悉本款戰鬥機為目的,與西方將高教機與部訓機合併的概念不同,不能用同樣的邏輯去看他。

JF-17B 或是未來 Block III的雙座機都是制空時間很短的機種,實際上不能當教練機來使用。


Henry_S wrote:
FC-1 (JF-17...(恕刪)


梟龍戰機
只是廢物再利用而已
發動機設計又老又舊
短腿.耗油

其總單價不高
雷達性能上.能有多大期望

對付沒先進戰機的國家還可以

遇到新一代的印度陣風戰機.真的會吃土

mixky123 wrote:
請問大大的文章看起...(恕刪)


要替補F5E中隊
只炸射訓練.假想敵機隊
用現有的IDF戰機操作是沒問題的

原IDF的缺口數量
可以採購F-16V
甚至其他國家戰機

為了要應付末來30年威脅

台灣早晚需要採購F-35
甚至
全部可以飛機留在美國.或美國海外基地
做(訓練)(戰備)也可以

新一代戰機
訓練到具有初始作戰能力也要3~5年
  • 2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