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台灣潛艦性能與規格的推算還有為什麼

鈞事評論 (梅復興 臺海安全研析) Taiwan Security Analysis

4月10日 15:30 ·
...

我實在不記得是否有用 “打開技術大門” 一詞,但確定針對部分論者質疑這才只不過是非常初步的行銷許可,日後程序與門檻還很多的說法,我有一再強調: 如果美國政府不希望支持IDS案,那大可乾脆否決這個戰系的行銷許可申請不就結了!? 或者再多拖幾個月,待美商投標參加IDS戰系案的時機窗口關閉,也就沒事了。

但他們並沒有那麼做。而是終於批准了讓美國公司參與 (美國政府其實之前態度至多也只是意興闌珊,甚至還可能不無反對意味的) 台灣潛艦國造案。而開通了部分潛艦案所需技術輸出的程序自然也就意味著其他參與方式的討論空間亦存在可能。
所以,國務院這次的動作,無論是如何被動或是因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都是 (遠較其本身狹隘的重要性等級) 意義深遠的.....

=====================================================================



美國國務院日前公告我國潛艦國造商售管道的「行銷核准證」,國防部副部長張冠群(右二)與國防部採購中心主任黃希儒(右)已證實。圖/翻攝自立法院直播畫面


這次獲得美國國務院許可的兩家戰系廠商,雖然並未公布名稱,但外界咸信是洛克希德馬丁與雷神/Thales兩大集團。洛馬使用的是被其併購的Loral公司1990年代推出的系統,雷神提出全新設計的先進數位化戰系。洛馬系統的優點是技術成熟,已有多國採用的實績;雷神則強調我方將可高度參與,未來新戰系的組裝會在台灣進行,可以提供至少300個工作機會。



戰鬥系統「頭過身就過」?



此外,理論上說,兩家廠商雖拿到「行銷核准證」,未來裝備真正出口,還是需要再度批准。但業界多半認為,這次國務院願意允許廠商向台灣「行銷」,相當程度是「頭過身也過」,代表美國政府至少在潛艦戰系方面,已經願意協助台灣。


在我方設計潛艦的過程中,由於載台(船體)的設計順序在先,而華府先前的保守立場,使得我方在進行載台設計規畫工程時,美商難以提供直接技術協助。這對於我方而言,平添許多技術困難;對美方而言,也是白白損失可能商機。如今國務院在載台方面亮起第一盞綠燈,除了整體戰略考量外,應該也有不希望失去賺錢機會的因素在內。


軟硬體 均已覓得商源

從海軍決心推動潛艦國造以來,其實軍方與造船業,先前花了很多時間,在國內外到處訪商搜尋。有官員私下表示,潛艦所需的各項主要/次要系統、裝備與零組件,基本上均已覓得外購商源,有些甚至還可由國內業界提供。


梅復興也證實我方多年來的努力,不過他也坦言:我方能夠取得的裝備與技術,是否都是品質性能最理想的選項,恐怕很難擔保。但是考慮到台灣飽受中共打壓的極度艱困條件,能有如今的成績,已經非常不易。

技術上 卻仍缺乏指導


不過,雖然我方已經「上窮碧落下黃泉」地搜集到各種建造潛艦所需的軟硬體,然而大部分新興工業國家在投入武器自製時,多半是尋找先進國家擔任技術指導,甚至初期就是先仿製對方已經研發的成熟產品,逐步提高自製與自行設計的比率。


例如我國當年研發經國號戰機,就是得到美國通用動力(F-16製造者)的技術協助。如果沒有這個「教練」角色,一切自己摸索,可能會多走許多冤枉路。例如澳洲在1990年代研製柯林斯(Collins)級潛艦,雖然澳洲本身工業實力堅強,結果在建造過程中,仍然遭遇極多困難。最後在美國廠商進場協助下,才讓潛艦順利服役發揮戰力。




cche1079 wrote:
戰鬥系統「頭過身就過」?

此外,理論上說,兩家廠商雖拿到「行銷核准證」,未來裝備真正出口,還是需要再度批准。但業界多半認為,這次國務院願意允許廠商向台灣「行銷」,相當程度是「頭過身也過」,代表美國政府至少在潛艦戰系方面,已經願意協助台灣。...(恕刪)

當然不是「頭過身就過」

而是每次的美台軍售,美方的瓶頸幾乎都是 <國務院>

其他的關卡是鷹派的國防部、搖擺的白宮、友台的國會

鷹派的國防部當然充滿許多愛賣台灣武器的鷹派軍人,
可是鷹派軍人長期被保守、親中的國務院官僚牽制

國務院願意<主動>要廠商向台灣「行銷」,感覺太陽從西邊出來

好像國務院裡一向占多數的親中派都蒸發了
我只想說明一點...
美國是為了自身利益才挺台灣
而且只會給他認為該給的

最重要的是...
就算哪天台灣真的跟中國
發生了超友誼關係
他現階段所給予的精良武器
其實也都只是美國可承受的損失

Lei123 wrote:
軍艦轟炸機不是開始...(恕刪)


Lei123樓主
中共的軍艦轟炸機繞台,就能拿走台灣了嗎?那中共的軍艦轟炸機也常去繞日本
日本有被中共拿去嗎?中共油多,要繞就給他繞,要繞一億圈,一兆圈,繞到暈頭轉向
也是拿不走台灣,中共還是管不到台灣,現實就是如此。我想說得是
既然老美賣破銅爛鐵,又不打算出兵護台,這麼好的機會,中共怎麼不解放台灣???
只會在那邊繞圈圈
樓主,想跟您請教一下兩個有關潛艦方面的問題:一、都是單俥葉的設計。記得以前我國成功級剛服役時也有媒體討論過相關問題,好像缺點是會造成葉片空蝕右傾的問題之類的,是否水面跟水下是不同的情況?二、我們預備建構六至八艘,但台灣四面環海,經美軍評估至少有十五、六處適合敵方作戰的伏擊區﹝等同我方守備區﹞。那麼,扣除「定保」、「大修」及「在港待命整備」,真正能出港巡防的艦數不就不太夠?

不好意思!落落長的問題,因為不懂,所以誠心向您請益,謝謝!

NELSON6666 wrote:
Lei123樓主中...(恕刪)


美國打伊拉克也是事前一連串的軍演,

現代打仗追求的是精準與效率,

要先把對手摸透再一次出手,迅速了結。

這個需要事前大量的演練,在演練中檢討不足。

當部隊都熟練了,就能高效率的作戰。
Lei123 wrote:
美國打伊拉克也是事...(恕刪)



那就讓中共繼續繞圈圈演習吧,台灣周遭都摸了70年
還有自己的北斗衛星系統,還摸不透,說一句實在話
就算是全摸透了也還是不敢,藉口一大堆,騙自己的老百姓
比1996年的共軍還不如,那時候的共軍還敢直接往台灣射飛彈
還驚動美軍出來協防台灣,現在也只敢在台灣防空識別區外的
國際空域或公海繞圈圈,不痛不癢,中共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Lei123 wrote:
軍艦轟炸機不是開始...(恕刪)

然後呢?又沒進入領空都在防空識別區外你要把外國軍機打下來嗎?
美/蘇,美/俄,日/俄,北約/華約玩了幾十年的遊戲台灣終於也可以參一腳了
練練兵也好,不然很多人都沒有台灣就位處東亞要衝島鏈中央亞洲火藥庫的自覺

潛艦大概就是白魚改,戰系洛馬,雷神擇一,有無AIP
twlion wrote:
樓主,想跟您請教一下兩個有關潛艦方面的問題:一、都是單俥葉的設計。記得以前我國成功級剛服役時也有媒體討論過相關問題,好像缺點是會造成葉片空蝕右傾的問題之類的,是否水面跟水下是不同的情況?二、我們預備建構六至八艘,但台灣四面環海,經美軍評估至少有十五、六處適合敵方作戰的伏擊區﹝等同我方守備區﹞。那麼,扣除「定保」、「大修」及「在港待命整備」,真正能出港巡防的艦數不就不太夠?
...(恕刪)


我們這裡就不提複雜的流體力學與真空現象,以免大家搞不懂! 所有水下螺旋槳葉的空蝕是必然現象,請看參考影片,當螺旋槳轉速增加到一定速度就會產生空蝕現象,會被敵人聲納聽到,在不同的水下深度,空蝕現象因水壓關係會在更高的轉數發生,為了減低空蝕現象的產生,潛艦的推進用螺旋槳都把直徑做到最大,槳葉越來越多,以求轉一圈能夠推動最多的海水,希望在低轉速達成高船速,所以新潛艦都是使用一個大螺旋槳。只有一個螺旋槳旋轉就會造成艦體的反扭力,因此在高轉速時,艦體確實會往另一個方向輕微頃斜,這種頃斜對作戰並沒有太大的影響,通常潛艦的巡航速度非常慢,不會造成艦體頃斜。另外潛艦艦長需要非常清楚,哪種深度可以開到多少速度不會產生空蝕現象,同時潛艦的帆罩與艦艏還是有水流與水流噪音,潛艦在速度開到某個速度以上時,水流噪音會影響聲納的運作,聲納操作人員與艦長一樣要很清楚整個潛艦在不同深度與速度下聲納運作的方式,這一類的戰術操作技巧每一艘潛艦都不一樣,很多潛艦的先期型號與後期型號的操作技巧都不一樣,非常多的特別操作技巧!

我不提總共有多少伏擊區,但是有所謂的台灣海峽航運必經的伏擊區,與台灣航運對外保持暢通的防守型伏擊區,這些伏擊區也有進入的操作技巧與搜尋敵人的技巧,潛艦作戰不是對岸這些嘴砲專家所能真正了解的! 潛艦的作戰標準作業也分保養,訓練與作戰巡邏,真正開戰時只有在船塢中做定期保養時無法開出來作戰,其他2/3都會出海作戰。古比級不算,如果台灣真的有8+2艘潛艦,哪麼應該會有6-7艘潛艦可以出海作戰,我認為古比級如果沒有除役,造樣會出海伏擊商船。

夠不夠用這個問題是很有趣的! 台灣是用潛艦在兩個方面:
(1) 攻擊對岸的潛艦,希望可以保護台灣周遭海域使得一般海運能正常運作。
(2) 攻擊對岸得登陸艦隊,在確定對岸的登陸艦隊已經出航,台灣潛艦此時的唯一用途,就是摧毀對岸的軍艦。

以台灣手中潛艦數量想要維持航運暢通,應該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要在登陸發起日開始,造成對岸登陸艦隊以大量反潛艦隊護航,選擇一些很糟糕的航路以避開伏擊區而中了反艦飛彈的圈套是我們的目的,要逼使對岸在很有限的路線路線選擇中走向我們的陷阱,這是台灣最重要的一場戰役。只要打贏這場戰役,老共已無法再進行第二次登陸,所有的軍事投資都值得了! 解放軍必將走入歷史,這場戰事失敗會消滅掉中共過去60年累積下來所有的老本,最精銳的海軍,空軍與所有高科技武器的驗證。

這是對岸那些號稱3日滅台的白癡將軍所未能清清楚楚的解釋為何登陸戰要耗費比現在大三倍以上的海軍船艦數量才能真正開始! 一般估計要比現在多8-10倍的現代化萬噸級登陸艦50-60艘與另外50艘2-3萬噸級貨輪和80-100艘反潛艦才能組成有效的對台作戰登陸作戰艦隊。這是考慮台灣所剩下的反艦飛彈數量與空軍打擊能量所訂下的最小標準,其假設中有包含6-7艘潛艦,還包含台灣空軍只剩下30%的攻擊力量,水面艦只剩下小型反艦飛彈發射載台也就是只有光華級與沱江級的存在,陸上還有車載的反艦飛彈大隊!

哪個艦隊規模從出港開始就會不斷縮小,預計只要登陸艦損失超過7成,這場仗就玩完了! 這場仗能繼續的前提是登陸人員如果能在48小時內拿下一個完整的港口,登陸艦沉掉9成也還可以打下去! 沒有港口就沒有後繼補給可能,就變成二次古寧頭重演!
Charlie_H wrote:
我們這裡就不提複雜...(恕刪)



真的非感謝樓主您花費那麼多時間回覆﹐詳儘又不艱澀﹐令人一目瞭然﹐真的學到知識!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