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IDF 2.0 我們是否有能力,還是有其他防空方式?

lordkon wrote:
IDF 2.0沒問題...(恕刪)

你的回答很殘酷,不過也很實際

海角八號 wrote:
現在大家都在熱門討...(恕刪)


就以在研製高教機的同時,還透漏了織女星計畫以及國造AESA, 就說明了 IDF 2.0 還不用那麼悲觀
整機研發是還沒有啟動, 但如果先進行研發時程較長的次系統項目, 應該也無妨...

更何況從戰略角度來看, 台灣在各項機載導彈的實力上, 就算沒領先, 也沒落後太多, 可算是優勢之一,
而國造導彈也只能由國造戰機來當載台.

只是未來國造戰機到底以何為主軸方向? 就像早期 IDF 根本只是純粹防禦性空優的設定,
到現在還要扛萬劍. 這點我不清楚是一開始研發 IDF 就有想到的還是後來硬湊的?

或許台灣還有一點時間先觀察外購機可行性, 跟買到甚麼機種再說,
最完美的組合, 說不定是IDF 2.0 改成類似日本 F-2 戰轟機的概念.

保留一定程度的下一代空戰纏鬥能力, 但重點發展成為類戰轟機的國造遠攻武器載台.
適度在設計上降低 RCS, 但不用刻意往匿蹤方向發展 (台灣或許也沒此能力)..

如果性能指標能以颱風/颶風/超級塑膠蟲當參考值做努力目標, 應該就夠拚的了!
Ace Aceman wrote:
就以在研製高教機的...(恕刪)


假如買的到F-35的話
(F-35是打擊機不適合純空優任務)

台灣還是須要類似F-15SE的空優的攔截機
作戰半徑少說要1000Km(不帶油箱)
具備一定隱形能力
內掛4長+2短飛彈
短距離(起飛300m)(降落600m)
不得少於F-15的空優性能

不過F-15SE就比F-35貴了
所以錢才是問題

Ace Aceman wrote:
就以在研製高教機的同...(恕刪)


個人是覺得,垂直(短場)起降,應該是IDF2.0必備條件之一,若遭受解放軍導彈攻擊機場,這是能迅速反擊的功能!
我也覺得垂直起降要比隱身能力更重要! 而且很短的未來所謂的隱身能力都將被新雷達識破,很快就變成沒什麼了!

Ace Aceman wrote:
就以在研製高教機的...(恕刪)


兄台分析的極有道理, 的確中科院已經投入AESA相控雷達與發動機的研發工作, 然而沒有未來主戰機的規劃, 先發展次系統的進度與資源會相差很多, 例如新的ASEA 重量,體積,耗電都必須考量主力戰機的大小, 發動機則必須考慮幾體是否要隱身, 需不需要垂直起降? 需不需要擔負高空高速攔截功能? 雙發?單發?

綜觀各國開發第五代戰機計畫所需預算驚人,除非韓國/印度/日本等有五代戰機計畫之民主國家願意同台灣共同開發, 否則獨自承擔開發費用恐怕難以為繼, 屆時只要美國突然願意販售F35, 我想軍方會毫不猶豫的放棄國機國造計畫

回想過去經歷, 台灣缺乏一貫性政策,才有浪費30年之舉, 除非國機國造成為朝野共識,而且軍方態度也堅定不移,否則IDF2.0難以成真, 政治先於軍事, 戰略高於戰術, 我們需要更高的決心!

lordkon wrote:
假如買的到F-35...(恕刪)


就我知道F15SE 現況是實驗機型, 並無銷售實績,主要考慮是雖然改善隱身性能, 但RCS尚在2.0平方米以上, 但是價格比美F35, F15SE我們就算買了, 也不能確保能防範SU30MKK or SU35,所以我覺得F15SE應該是確定F35, EF/A18 無望的次選

Charlie_H wrote:
我也覺得垂直起降要...(恕刪)


完全認同, 但是發動機性能是關鍵, 另外我們若真的有辦法做出垂直起降, 效法瑞典空軍廣設軍民兩用戰備道,分散被攻擊的風險,畢竟佳山基地被攻擊的風險已經日趨增加

最重要的還是國防部應該好好宣傳, 國防不是國防部的事情, 有好的武器但是環境不配合, 垂直(短場)起降是會被打折的

Ace Aceman wrote:
就以在研製高教機的...(恕刪)


我想請問一個問題, SAAB JAS39E 機載武器有AIM-9X, AGM-65, AIM-120, MICA,流星..
等於北約與美製武器皆可以掛載, 而其PS50/A MK5也非美製雷達, 既然他可以打破美製武器只能放在美製載台的常規
那IDF 有可能搭載 AIM-9X, AIM-120 等飛彈嗎? 這樣可以增加IDF 搭載武器的靈活性

其實日本F2 戰機也可以, 為什麼IDF 不行? 癥結點是什麼呢?

海角八號 wrote:
我想請問一個問題, ...(恕刪)


看美方是否釋出空對空導彈軟體係數和IDF上面飛控程式軟體整合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