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根據合理的判斷可以說台灣空軍屌打共軍嗎??


La_dante wrote:
您說的是早期的DSI...(恕刪)


看您引的那篇文越看頭越暈,怎會有那種結論?然後再看引述的原論文,原來.....................又是一樣的手法。

http://bbs.9ifly.cn/plugin.php?id=freeaddon_pdf_preview:pdf&pid=128965&aid=20467&md5hash=b5ef25679cd5bc484f6ad56f6288fab6

引述:
...........肯定了无隔道 Bump进气道的综合优势:其总压恢复系数略低于带抽吸缝的Caret进气道,但是在结构、重量和成本方
面其具有明显优势,与皮托式进气道相当。该项研究造就了美国F一35的进气道..........

而您引的那篇文

从枭龙和歼-10B的DSI看歼-20的DSI进气口


引述1:这张图中给出了 F-16、F-4D、F-15 等飞机的总压恢复系数曲线。其中最简单的是 F-16 的固定式皮托管进气道,其在 2.0 倍音速时的总压恢复系数低到超出了图的范围——在 0.75 以下;最复杂、重量最大的是 F-15 的二元四激波可调节进气道,其在 2.0 倍音速时的总压恢复系数大致在 0.92 到 0.93 之间

引述2:歼-20 DSI 的第四个突出优点是在超音速总压恢复上比 F-22 的 CARET 至少不差,极可能更好。

 歼-20 DSI 的总压恢复系数即使和 F-22 的 CARET 相当,也是优点。这是因为歼-20 的 DSI 比 F-22 的 CARET 更简单、更轻。但根据北航/601 的论文《一种CARET进气道超音速特性的研究》,即使歼-10B 的 DSI 进气道在没有完善前的超音速总压恢复,也略强于这个论文中的 CARET 进气道................

哪一招?引述人家的資料然後自己在胡扯?一直講總壓可是引述的論文寫得很清楚dsi的總壓恢復是跟被拿來鞭的使用皮式進氣道的f-16相當,而明明人家的論文就是寫dsi的總壓恢復系數略低於caret,然後扯了一堆之後回馬一槍寫成殲20的dis種鴨...恢復比caret不差極可能更好.............................那就不用引述自己腦補就好啦。



這種文看起來很累的大哥,常會看的頭暈以為自己是不是以前誤會了什麼。dsi真的沒有那麼神啦,它主要是一種低成本的高效益解決方案。有能力與瑯的還是會走雕塑性能的路線,但dsi很吃設計功力與製造水準這點沒啥好議論的。而對於殲10個人"主觀"(我自己腦補而已)認為他已經走歪了,確定無法達成原有的設計要求轉到另一條路上去發揮了。
不反中 不反共 專打SB開腦洞
kruppag123 wrote:
這個論述我一直覺得...(恕刪)


我上面寫的這個戰力的評估是基於共軍內部並不涉及國外的戰機。


但如果真要講的話目前大陸空軍戰力在東亞是最強的這基本已經是各國和知名智庫的共識了。

關於此給您看一段比較有代表性的蘭德公司2015年的報告中關於西太區域(台海方向)美中空軍戰力平衡的分析:(原文全文蘭德官網上能找到下文出自別人的解讀)



戰術飛機架次率隨基地與戰區間的距離增大而降低。人員的疲勞與裝備的損耗意味著戰爭初期架次率最高,隨後逐漸降低。從關島基地出發作戰的戰鬥機首周架次率已不足每日 1 架次。首周之後下滑到低於每日 0.5 架次。

蘭德公司的分析模型假定帝國軍戰鬥機具備顯著的質量優勢 (相對致命性越高越好,相對脆弱性越低越好)。拿著快散架的 4 代制空機 (F-15C) 勞師襲遠地到兔子占據極大地利的門口掐架,還敢大言不慚地把相對戰鬥力設定至明顯高於共軍型號,白頭鷹帝國骨子裏的傲慢可見壹斑。


台海戰役情景下帝國軍需要在戰區內投入的戰術航空聯隊數量。淺藍色為阻止共軍大型空中攻擊波有效突擊台海所需的帝國軍戰術航空聯隊數量,藍色為 7 日內實現對戰區內共軍航空兵力 50% 損耗所需的帝國軍戰術航空聯隊數量,深藍色為 21 日內實現對戰區內共軍航空兵力 50% 損耗所需的帝國軍戰術航空聯隊數量。2010 年情景假定帝國軍部署 5 代機 72 架,2017 年情景假定帝國軍部署 5 代機 144 架 (這已經超過了可投入實戰的 F-22A 數量)。帝國戰術航空兵力假定被部署於較為遙遠的基地內,從而得以規避共軍的反機場攻擊,但也極大地限制了架次生成率。

即使基地絕對安全,且帝國戰機擁有顯著的質量優勢,想要成功阻截共軍空襲,使得帝國軍平面部隊繼續在習以為常的友好天空下作戰,2010 年情景下帝國軍仍需部署 2 倍於基地-航母體系容量的戰術航空兵力。2017 年情景下確保制空權需要的戰術航空聯隊總數高達 29.9 個,且 29.9 個聯隊都必須由制空戰鬥機組成。帝國軍就算把沙漠裏天天曬日光浴的那些貨色全部重新征召進現役部隊,也絕無可能糾集起如此規模的制空力量。況且基地到哪裏找? 關島等 “安全” 基地的容量事實上只能支持低個位數的戰術航空聯隊有效展開。加上帝國軍能夠同時集結的全部航母甲板,“安全” 戰術航空基地的容量也很難超過大約 10 個戰術航空聯隊 (每個聯隊假設配備 72 架戰機)。

到 2017 年,兵力需求最低的 3 周消耗戰情景仍要求帝國軍集結 4.1 個戰術航空聯隊,大致已達到 “安全” 基地與短時間內能夠到位的航母甲板的容量極限。



再加一段2016年底蘭德關於中國A2AD能力的分析:


該圖橫坐標為距離 (千米),縱座標為危險程度(越靠上越危險)。紅區內王師(可能)戰敗 (政治正確的蘭德當然不會說出 “王師必敗” 這樣的話),黃區內王師(可能)在付出巨大代價後獲勝,綠區與藍區是王師的 “舒適區”。種菜兔周邊 500 千米之內現已成為王師(可能)戰敗的禁地,到 2025 年種菜兔周邊 “王師(可能)戰敗區” 的縱深將伸展至 1250 千米。
kruppag123 wrote:

引述:
...........肯定了无隔道 Bump进气道的综合优势:其总压恢复系数略低于带抽吸缝的Caret进气道,但是在结构、重量和成本方
面其具有明显优势,与皮托式进气道相当。该项研究造就了美国F一35的进气道..........

而您引的那篇文

从枭龙和歼-10B的DSI看歼-20的DSI进气口


引述1:这张图中给出了 F-16、F-4D、F-15 等飞机的总压恢复系数曲线。其中最简单的是 F-16 的固定式皮托管进气道,其在 2.0 倍音速时的总压恢复系数低到超出了图的范围——在 0.75 以下;最复杂、重量最大的是 F-15 的二元四激波可调节进气道,其在 2.0 倍音速时的总压恢复系数大致在 0.92 到 0.93 之间

引述2:歼-20 DSI 的第四个突出优点是在超音速总压恢复上比 F-22 的 CARET 至少不差,极可能更好。

 歼-20 DSI 的总压恢复系数即使和 F-22 的 CARET 相当,也是优点。这是因为歼-20 的 DSI 比 F-22 的 CARET 更简单、更轻。但根据北航/601 的论文《一种CARET进气道超音速特性的研究》,即使歼-10B 的 DSI 进气道在没有完善前的超音速总压恢复,也略强于这个论文中的 CARET 进气道................

哪一招?引述人家的資料然後自己在胡扯?一直講總壓可是引述的論文寫得很清楚dsi的總壓恢復是跟被拿來鞭的使用皮式進氣道的f-16相當,而明明人家的論文就是寫dsi的總壓恢復系數略低於caret,然後扯了一堆之後回馬一槍寫成殲20的dis種鴨...恢復比caret不差極可能更好.............................那就不用引述自己腦補就好啦。

……(恕刪)


真的很無語⋯⋯

我有點好奇您大學時是怎麼讀的居然連論文都看不懂也不了解基本的論文格式…(也難怪您越看頭越暈)

您引述的第一段是論文的開篇引言(如下圖所示),其中紅括號框出的這一段只是在介紹歷史並不是此論文給出的結論。

Modingnuo wrote:
J10B雖然是更新...(恕刪)


F-16V換引擎不會有多大差異
因為推力以經夠用

就算換了引擎
但在掛副油+武器情況下,是無高音速飛行的

後期型F-16C在20,000英呎高度,從0.75馬赫加速至1.24馬赫所需時間
半油 + 4中2短 + FLIR + 兩具主翼下370加侖副油箱
此時F-16C的極速僅約1.02馬赫,永遠到不了1.24馬赫

在無法高速飛行情況下,就算開後燃也是浪費油
主因就是武器的空氣阻力過大

以F-35/F-22戰機在內置武器下,就沒這問題

La_dante wrote:
真的很無語⋯⋯我有...(恕刪)


喔.........................前幾天才有人說我是什麼idf教主,現在又有人懷疑我大學不會念。

那篇文的結論

4结 论
本文在叙述Bump进气道发展并分析其工程需求基础上,总结了集模型设计、网格生成、性能验证于一体的 Bump进气道研究方法并验证了可行性 。
(1)Bump进气道是一种无附面层隔道、无附面层抽吸系统或旁路系统、无可动部件的固定不可调两波系超声速进气道,具有重量轻、成本低及 RCS低等优势,能满足新一代战斗机在性能、隐 身、重量、维护性和购买成本等方面的苛刻要求。国内通过开发 Bump进气道设计软件、进行CFD验证等手段开展 Bump进气道研究是一条低成本的可行之路。

(2)Bump进 气道工程模型设计涉及复杂的气动、几何问题 ,国内外尚无公开文献进行讨论,本文所述工程模型设计思路可资借鉴。针对复杂的Bump进气道几何型面,采用生成附面层几何实体方法可快速高效生成CFD粘性流计算网格,能确保快速验证 Bump进气道气动特性。

(3)Bump进气道模型进口段流场特性与理论预估相符,即:具有明显的两波系结构,凸包外侧具有明显的压强梯度,极限流线图谱显示了明显的侧向流动(附面层扫掠)。进气道性能方面,在发动机设计状态,来流马赫数M 为2.0时,出口平均总压恢复系数接近0.87,而在 Ma 为1.8时 不低于 0.91,已达到工程要求。

請問一下這些結論要怎麼導出您引文的內容?

而且對於進氣道的技術參數有基本七大項

有關流體性能的: 進氣道阻力、溫升比、增壓比、總壓恢復比、流量系數

有關工作範圍的:最大受壓力與啟動馬赫數

那篇文主要就討論總壓恢復比而已這樣就能知道實際裝在戰鬥機上面的進氣道對於戰機性能上的影響?神了吧。我買台車0-100km只要7秒是不是好棒棒?看來是,但每公升只能跑兩公里......................

還有很奇怪你們怎都都習慣在差不多同一個時段引述同一個資料來源的東西?最近一直看到蘭德,我們台胞也許都比較遲鈍都當他是在找元老院要錢的東西。當然您要認定他的權威性個人沒有異義
不反中 不反共 專打SB開腦洞
kruppag123 wrote:
而且對於進氣道的技術參數有基本七大項

有關流體性能的: 進氣道阻力、溫升比、增壓比、總壓恢復比、流量系數

有關工作範圍的:最大受壓力與啟動馬赫數

那篇文主要就討論總壓恢復比而已這樣就能知道實際裝在戰鬥機上面的進氣道對於戰機性能上的影響?神了吧。我買台車0-100km只要7秒是不是好棒棒?看來是,但每公升只能跑兩公里.................................(恕刪)


少講點吧 講越多只會越顯出您的無知。


為什麼那篇文主要就探討總壓恢復比?

因為論文的內容是基於各自研究課題的,我po文的目的也只是在回覆qzz1129(大多數人也有此誤解)關於採用DSI會使得戰機超音速性能下降的錯誤觀念,而此論文所研究的總壓恢復比就是造成很多人有此誤解的關鍵。

另外 您對DSI的氣道阻力、溫升比、增壓比、流量系數,或是最大受壓力、啟動馬赫數等等有任何的質疑大可以自己去找相關的論文和研究報告,我在這裡並沒有義務也沒有興趣為您指出。
kruppag123 wrote:
請問一下這些結論要怎麼導出您引文的內容?
(恕刪)



唉 ... 引言內容講的是九零年代初期DSI發展的早期歷史 , 而論文則是05年的 .... 這十
幾年間DSI理論技術肯定差別很多好嘛 ~~ 而05年到現在 想必又進步不少了吧 ~

說個題外話 , 像我那時候在朋友車隊幫忙 , 上世紀時有關自然進氣引擎共振進氣理論尚
未成熟 , 大多車隊都認為引擎進氣道愈短愈好 進氣口愈大愈好 ~ 所以那個年代的賽車引
擎聲浪大多很高亢 ... 後來大家不都漸漸改成共振進氣了 ? 而且到後來出力曲線也愈來
愈平直 , 扭力高原跟早期區區數百轉範圍差好幾倍哩 !

所以說 這些年來 , 流體力學的科技及理論其實是一直在進步的 , 只不過台灣並沒啥行業
有在相關領域技術的需求 , 自然很多人不知道外面世界進步那麼多囉 ~~

唉 .....

La_dante wrote:
少講點吧 講越多只會越顯出您的無知。


喔..............樓上的大大前幾前才說我疑似IDF主教,還說我快開學了(應該認為我是放暑假的屁孩),然後您先說我大學讀不好現在又說我無知,想不到小弟如此多才多藝、一人多角。不過在此等便當來的時間也多謝各位先進的教誨與指教,小弟一定努力改過。

只是小弟我為人忝不知恥又愛硬凹,不懂裝懂又信口開河人品時分的糟糕,但小弟願意在各位先進長輩的指導下刻苦奮發、深自悔過以贖前嫌。

不反中 不反共 專打SB開腦洞
這個結論太片面了,後期型F16C在雷達航電重量增加的同時,仍能在空戰+副油箱掛載下達到如此的加速和巡航性能,那顆新發動機多出來的20%多的推力可是功不可沒。如果仍用老款發動機,很難講是什麼樣子。

更何況推力提升帶來的好處也不能僅僅考慮單一的場景
。接戰時(拋棄副油箱)的瞬盤,爬升率,加速等等關鍵指標,都會對戰術帶來很大的影響。

不過先適應新航電的想法是不錯的,航電的升級也確實更緊迫些。但增重帶來的影響也不能盲目樂觀。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