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055與勃克級的優劣怎麼看!! 055大幅修改原始設計的雷達,產生一堆謎團!!


xiangnansu wrote:
美國真是傻B、為了...(恕刪)


呵呵 ! 對噢! 老美差一點以為055要超越柏克級很多了!!
不過也靠055的消息讓國會批准了FlightIII的經費了!

美海軍這下子高興了!
當樓主你意然能夠定調主動相控陣雷達AESA,比被動相控陣雷達更差時, 還要誇說自己分析有水準時, 給我看到的只是以有限資料再加自己腦補的假推論, 以這方式來評價武器技術, 只能說這水平連小學生都不如!
其實說穿了還不是為了偏低055的雙頻主動相控陣雷達, 胡亂找些資料的自慰文一篇. 當之後某年台灣的驅逐艦,開始使用主動相控陣雷達時, 又不知道到時樓主有何高論了?
其實DDG1000都是使用你口中性能差的AESA, 樓主應該要去美國當顧問, 教教他們用回PESA..

Charlie2020 wrote:
你用個物理原理解釋...(恕刪)


"主動相位陣列的好處除了與被動相位陣列類似之外,由於取消導波管的配置,電磁波能量在傳送過程中的散失得以降低,能量輸出得以集中在波束上。此外,波束訊號的產生是在陣列單元上面,免除傳送的線路也就降低噪訊的影響。主動陣列天線在頻率的變換與多模式的同時運作方面比被動陣列更有效,當天線表面的陣列有部分受損或者是故障的情況下,雷達的性能會稍微降低,但是不會無法工作。主動陣列的天線在執行多工模式時,可以將雷達分為幾個區塊,各自發出波束同時執行不同的任務。而被動陣列則是以快速波束跳躍的方式在近乎同時的情形下執行多工掃描。由於主動陣列相比於被動陣列省略導波管造成的能量耗損,因此探測距離得以大幅延長,而被動相位陣列雷達的探測距離卻由於耗損而稍遜於同功率的傳統機械雷達。"


我不太懂雷達、波的原理,但是從這段話來看,明顯AESA優於PESA。

若單純以功率來比較,會不會有點類似拿"省電燈泡、LED燈泡的功率來跟傳統燈泡比較,卻忽略了實際發光效率的問題"?

JasonQ wrote:
'主動相位陣列的好...(恕刪)


你舉錯例了
正確是前不久中國的超算連三年霸
有人竟可以拿每浮點運算的功耗
反證日本的技術吊打中美

Charlie2020 wrote:
艦橋上兩組天線,大的那一個尺寸大約是0.9X4.3米,四面大概是15.6平方米,另一個大概是0.6X3.5米,四面大概是8.4平方米。
老美的IFF是一個直徑約3米的圓周,天線高約0.3米,全部面積大概是2.8平方米
老美的設計概念是一個模組(22X30cm尺寸)負責與一個目標通訊驗證,這麼小一個Penal Antenna要與450公里外的目標通訊驗證

老共是使用最新的陣列科技,列陣科技是用相位差把好幾個模組同時指向目標,照理講可以使用更小的面積達同樣遠的距離,結果 但卻要用3-5.6倍大的面積去做同樣一件事,你說我不懂RF,你呢? 要不要說明一下,為什麼要用3倍大的面積去做同樣一件事? 解釋一下證明你也懂這個IFF!!

你也看到柏克上的電戰天線也才多大,055船測另四個干擾天線更是離譜的大,你可以用原理解釋一下為什麼要大那麼多!!表示一下你也懂!!

1. 關於美軍的IFF識別系統

首先,誰說美國的IFF天線一定是“一個模組(22X30cm尺寸)負責與一個目標通訊驗證”?看一下上面的照片,那一圈IFF天線陣列有60塊左右你說的“22X30cm尺寸”模組,在同一方向至少有十多面天線可對迫近的目標進行識別,而一次IFF應答只需要幾秒就完成確認。也就是說假如這個IFF系統採用單天線收發應答的話,IFF系統的識別能力能達到單一方向每分鐘幾百個目標識別,全方向每分鐘上千次識別的能力。

戰場上怎麼可能有那麼多敵人和友軍同時出現在地平線,需要戰艦的IFF系統同時識別那麼多個目標?就算是冷戰時期的蘇聯空軍,也不過幾千架飛機。全蘇聯空軍來襲,伯克級的IFF系統也只要2、3幾分鐘就能全部完成識別,這樣超大規模的IFF識別能力有實際意義嗎?設計容量是否太浪費?

其次,採用多天線收發,很容易讓天線系統獲得比單天線工作時高出10-15dB的增益。這也就意味著,採用多天線收發時,探測距離可以比单天线收發模式增大20%-30%,抗干擾性能也更好。這麼簡單就能獲得的好處,任何IFF系統設計師會平白無故放棄掉,只採用單天線收發嗎?道理顯而易見。當然,這個道理得熟悉無線電系統的人才比較容易理解。

2. 中美IFF系統的尺寸對比
對於這個問題,我無法解答。因為055曝光出來的資料還很少,恐怕你現在不能簡單地認定那都是IFF天線。

你首先要證實055上的“大的那一個尺寸大約是0.9X4.3米,四面大概是15.6平方米,另一個大概是0.6X3.5米,四面大概是8.4平方米”都是IFF系統,否則你拿055上的這些天線跟伯克級的IFF對比,是沒有意義的。

從常理上說,這兩套天線各4面,不可能都是IFF天線。







對於無線電系統,我應該比這個世界上99.9%以上的人更懂。我大學讀的就是無線電通信工程專業,畢業這麼多年,一直也在做本行工作。

術業有專攻,對於無線電技術原理,希望你能找資料自行研究,如有不懂之處,可以再提出一起探討。或者找懂行的人請教,用知識反駁我也行。

前面針對你對無線電技術不瞭解所發表的看法,我對你有兩個回答,都被檢舉而刪除,希望你在刪除前已經看見。

這裡再說明一次:無線電通訊系統(這裡的“通訊”不僅僅指“通話”或者“傳送數據”,而是泛指一切使用無線電波來實現的通信、偵察、識別、干擾、測距、導航等工作)的天線尺寸,只取決於無線電系統的距離、工作頻率和可靠性要求,與具體的用途無關。

iantsai74 wrote:
1. 關於美軍的IFF...(恕刪)

兄弟,人家跟本是來帶風向的,跟他講道
理是沒用的,我也呼籲一下那位C網友,
真對軍事有興趣,就大家好好研究,不要總
是心有成見!先射箭在畫靶!

iantsai74 wrote:
1. 關於美軍的IFF...(恕刪)


老弟! 我很高興我們可以從系統功能,需求等等方面來討論這件事! 您等我一下! 我要忙幾件事再回您!!
我還在等老友的一個文件!!抱歉!!晚些再回文!
Charlie2020 wrote:
老弟! 我很高興我...(恕刪)


快沉到第二頁了,推一下....

我是真的想知道為何AESA會輸給PESA......

JasonQ wrote:
快沉到第二頁了,推...(恕刪)

我是等IFF的資料! 我的意思不是PESA比AESA 好!!
AESA當然比PESA進步,但是功率問題是這個產品有一定的使用限制! 早期的AESA功率很差,在短距離的應用有顯然的優勢,但是長距離的應用就有很多問題!現在應該就是功率進步到甚麼地步,長距離的使用是否可以全面性取代PESA!

過去老共的做法與歐洲的軍艦邏輯比較像! 300公里內用346,更長的距離用其他兩種雷達搭配使用!但是055把其他兩種雷達都取消掉了,所以346B必定有遠距離雷達的功效才可能放棄傳統雷達! 可是又看不到替代雷達,所以這是非常危險的一種安排,所有歐式軍艦都有AESA+傳統雷達,互相充當備份,055上看不到這樣的安排,這是一反老共過去造艦的哲學,非常奇怪! 我與幾個朋友討論這四面船側的陣列形狀天線,說法不盡相同,但是都覺得無法當長距離雷達使用,最主要是位置問題,船的正前方與後方的問題太大了!!


Charlie2020 wrote:
我是等IFF的資料...(恕刪)


"由於主動陣列相比於被動陣列省略導波管造成的能量耗損,因此探測距離得以大幅延長,而被動相位陣列雷達的探測距離卻由於耗損而稍遜於同功率的傳統機械雷達"

這段話是來自Wiki,我無法判斷對或錯...

但是,如果這段話以及Wiki針對AESA的說明是對的,應該可以解讀成針對探測範圍:

AESA > PESA

PESA < 傳統機械雷達


理由就是PESA有導波管設計會造成能量耗損。

或許,這是近年來技術進步的結果。也許,您的資訊需要修正?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