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沒有人去否定你。但是你的發言也過偏了。
例如~台灣人沒想過二十年後的大陸,要是沒想過,大陸會有那麼多台商過去帶動製造業及技術嗎?
但那些都是後話,不是重點。
首先戰鬪機是不同的級別,台灣的IDF是輕型的,當初美國不想讓台灣掌握太多技術,故意讓台灣設計輕型的。
另外再給你只能發展輕型飛機的發動機技術合作。只不過老美沒料到台灣能改造。
設計的同時,美國派來的人員,只做一件事,就是看你的設計行不行,被禁止教導及傳授技術。
但是因為IDF研發不小心發現的「隱型戰機」關鍵技術,就無償的被老美拿走了。
但回到主題來說,有網友提到了,兩岸研發發動機的技術不同,台灣走美式,大陸走俄式。
就先天技術走向來說,小型的發動機的確溫度低於重型發動機,因此IDF使用兩具也是先天技術因素。
然而發動機本來就技術門尷很高,但至少輕型發動機台灣做出來了,必要可以100%自製。
至於太行10來說,我個人來說不太看好。先說我的看法,你參考參考。
一、任何東西,都必須大量量產後,才能更進一步的提升及改進。如果只是單一研發,很多盲點難解決。
二、太行10不是一個全新設計的東西,而是參考甚至複製過來的設計,當你技術不足時去做,自然難解決。
三、美、英、法、俄分別做了很多年的發動機,彼此都有數十年的KNOW HOW。要追上應打好基礎。
而非先做與之同級的東西,門尷大不說,基礎不足技術也難以成長。
四、大陸有很強的重工業能力,台灣沒有。而台灣有高精密技術(不輸日本),大陸這點較差。
而我指的是精密量產化的東西。如果大量量產,短期內很多小問題是難以解決的。
另外兩岸都有一點做得不好,就是冷鍛造能力不足。這並非十年內就能解決的問題。
五、台灣使用的TFE是透過商業合作開發出來的,技術得美國奧援也是事實。
太行引擎光靠自已去開發技術,短期不可能做好,長期較有可能,但不會近期。
除非能得到某國技術支援,不然不可能比日本好到哪裡去。
理性勝於感性的原因在於「理性」看得出現實,「感性」卻能袜掉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