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為什麼德軍能打死1000萬蘇軍,而日軍只打死10萬美軍?

missle44 wrote:
大西瓜,大冬瓜,大南瓜

內部有緊實的,也有鬆鬆的
偶的意思式這樣

在國外市場,中國就是無法跟日本貨拼品質

呆灣很小啊!誰認為能夠跟大國比
但你說要平起平坐,這觀念已經與國際潮流不同了說
還是停留在皇權思想,或是列強瓜分世界的概念

這種思想再國外與人對談,一定會被別人覺得很奇怪
現在再比拼不是國力,而是企業的能力
...(恕刪)


某些你是對的,但某些你不完全對

起碼在以往日本曾經稱霸過的幾個產業上,有些中國已經趕上日本甚至超越了(有些的確日本還是保持著很大的領先優勢,但並不是沒有機會趕上)
品質這東西只要人民生活水準達到一定的程度後自然會開始要求(日本及台灣都曾經走過這樣的路,中國只不過是在走那段路罷了)中國的企業如果不能做到提升品質,最後自然會被市場淘汰

做生意不是一廂情願的事,對方願意跟你做生意,一定最少要讓他覺得自己有利可圖,你願意跟對方做生意,一定也不可能專做那些對自己不利的虧本生意,並不是你想賣別人就一定會向你買,你的競爭對手也不會對你溫良恭儉讓,是不是這個道理?
zuoaihua wrote:
某些你是對的,但某些...(恕刪)

不知道中國再哪些產業面贏過日本?

其實可以看以後十年
日本人做事的精神,中國人包括台灣人真比不上
真的

但若未來真的能扎實作到,真的要鼓勵一番
至少中國人真的作到了

但我是抱悲觀的態度
中國人的民族性仍有一定的弱點

生意人.......沒有是做善事的
做善是的,不會當老闆
惡質的一堆,都馬是利益勾結

////////////////////////////////////////////////////////////

PS
個人非常不喜歡台灣人做事方式
很多都是得過且過,若做50%可以拿到錢
就不會再想去精進


這很糟糕,偏偏小島小心眼的人很多
要傳承技術,愛教不教
明著是告訴你很多,但暗著拐彎抹角

最近有興趣 ASP.NET MVC
想買個書看,挖勒!每個台灣作者都在鬼扯 MVC 的美
但教學,東拉西扯,看了想吐血,連精髓都不寫明白
就在那邊自吹自捧
覺得呆灣沒救了,當然還是有一批菁英份子在撐
但就被一堆爛貨搞爛

做後還是買對岸翻譯美國的

還是美國人清晰,比較有霸氣,難怪軟體業特別強悍



也有想學3D的興趣

對岸就比嘔們這邊的作者好太多
我們這邊一點個案就可以賣很貴
爛透了

對岸就比較有東西
但要更深入的
日本這方面的書籍可精了

雖然沒有美國好萊塢那麼炫
但他們的動畫與遊戲產業可是做得有聲有色
互有相通

對岸就比不過
對岸有點實力的也同樣愛藏私,閃閃爍爍
但其實實力與國際比是還好

若你去看日本美國的..........真的不錯,啟發性很大
2戰前的歐洲主流思想是達爾文主義和優生學理論
戰後的歐洲開始推行多元文化,這才是目前主流價值觀
蘇維埃故事
missle44 wrote:
不知道中國再哪些產業面贏過日本?
...(恕刪)


舉一個就好,家電
其他還有不少
tracer1000 wrote:
如果今天第一強權是蘇聯,你恐怕連在01發言的權利都沒有了
我還是寧可冷戰勝利者是美國


但事實證明強權是美國導致我在01發言說美國的機會都沒有了 管妹還會亂刪文

如果今天蘇聯沒倒 人類科技進步速度會更快 因為競爭能刺激競步

有了競爭和制衡的力量 避免美國一超獨霸對人類會更好

想想看當初如果蘇聯沒把加加林送上太空 美國會把阿姆斯壯送上月球嗎

如果沒有蘇聯 美國在冷戰時期會研發電腦和網際網路這種東西嗎 網際網路的前身是阿伯網

這科技的出現是冷戰星球大戰計畫的延伸 還有雷射和半導體也是

就是因為蘇聯解體的關係 社會主義失敗了資本主義和全球化導致人類貧富差距擴大了

最近全球不斷的擴大貧富差距 M型化社會 就是因為美國推動的全球化

導致很多國家失業 然後各國傳統文化被破壞 看看伊拉克 中南美洲 埃及 烏克蘭被搞成什麼樣子

美國絕對不是什麼正義的一方 不斷在掠奪其它國家的所得和勞動成果 它只需要印鈔票就行了

美國的貨幣霸權和石油美元導致全球經融泡沫和失去穩定性

missle44 wrote:
不知道中國再哪些產業...(恕刪)


二戰後日本被打成了一片廢墟 在復甦的原因是什麼??

美國在二戰後對日本經濟援助 技術轉讓那些技術價值當時約高達1000億美元

好幾千向關鍵技術無條件轉讓給日本 歐洲盟國也無條件共享技術

美國最初對日本的援助是無償的

二戰後的日本有一個功用 美國它要扶植日本圍堵蘇聯

第三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導致日本用在軍事預算的比例降低全力在發展經濟

主要表現在美國給日本20多億美元的援助和貸款 並向日本提供大量的石油、煤、鐵礦石等能源和原料

但是現在蘇聯已經不存在 那麼日本的現在功用對美國來說是圍堵中國.............

其實日本在經濟成長最快的時間是1970年和1980年這是冷戰的高峰期...........

蘇聯當時是被美國技術封鎖的 經濟封鎖 軍事圍堵 1960年代甚至還有對蘇聯糧食禁運

巴黎統籌委員會(簡稱「巴統」)的正式名字是「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 (Coordinating Committee for Multilateral Export Controls[1] ) ,是1949年11月在美國的提議下秘密成立的,因其總部設在巴黎,通常被稱為「巴黎統籌委員會」。巴統有17個成員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臘、土耳其、日本和澳大利亞。
協會由來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發達工業國家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糾集起來的一個非官方的國際機構,其宗旨是限制成員國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技術。列入禁運清單的有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物資等三大類上萬種產品。被巴統列為禁運對象的不僅有社會主義國家,還包括一些民族主義國家,總數共約30個。隨著國際政治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西方國家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不斷突破巴統的禁運限制,巴統不得不縮小其管制範圍。1990年,巴統大幅度放寬對原蘇聯和東歐國家的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禁運項目由成立初期的400個減少到120個,1991年中又減少三分之二。受其禁運的國家也越來越少。
沉默的企鹅 wrote:
…………面積和人口是...(恕刪)


世界銀行統計 (2012)列表
排名 經濟體 GGP(PPP)
十億美元 年份
— 世界 85,538 2012
— 歐盟 16,805 2012
1 美國 15,685 2012
2 中國 12,471 2012
3 印度 4,793 2012
4 日本 4,487 2012
5 俄羅斯 3,373 2012

6 德國 3,349 2012
7 法國 2,372 2012
8 巴西 2,366 2012
9 英國 2,333 2012

http://zh.wikipedia.org/wiki/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列表_(购买力平价)

印度GDP(購買力平價)早就超過日本了

原因很簡單印度有12億人口 雖然人均GDP遠不如日本

但是印度物價很便宜所以它的GDP(PPP購買力平價)總值是超過日本的

中國在世界各地區歷史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購買力平價)

從西元1年 漢朝以後一直都是暫世界GDP比例20%~25%上下

印度在西元1年時貴霜帝國GDP佔據世界33% 比中國還高............

當時的羅馬帝國GDP只佔世界21.5%...............

中國超過印度是在明朝西元1500年以後

而美國在20世紀初才超過英國GDP

19世紀50年代英國GDP才超過中國

而蘇聯經濟的頂峰在1980年 當時GDP(PPP)購買力平價 約是美國的2/3 而蘇聯人口和美國人口差不多

1980年日本才超過蘇聯GDP 但是日本人口只有蘇聯一半




http://zh.wikipedia.org/wiki/世界各地区历史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列表_(购买力平价)

世界各地區歷史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購買力平價)

區域 / 國家 GDP總量(百萬美元) GDP比例世界百分之 (%)
世界 102 536 100
印度(貴霜帝國時代/印度次大陸包括今日的印度共和國、巴基斯坦、孟加拉) 33 750 32.9%
漢平帝元始元年 26 820 26.2%
羅馬帝國 22 000 21.5%
西歐 11 115 10.8%
西亞(安息帝國等) 10 120 9.9%
非洲 8 030 7.8%
遠東(未包括中國、印度、日本、俄羅斯) 6 970 6.8%
拉丁美洲 2 240 2.2%
東歐(未包括俄羅斯) 1 900 1.9%
俄羅斯與中亞(前俄羅斯帝國領土) 1 560 1.5%
日本(彌生時代) 1 200 1.2%
北美洲與澳大利亞 468 0.5%

1000年
北宋,遼,西夏疆域圖(1111年)
宋朝最大疆域圖(1111年)
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最大疆域圖

區域 / 國家 GDP總量百萬美元 GDP 比例
世界百分比 (%)
世界 116 790 100
印度(北部為波羅王朝|南部為朱羅王朝) 33 750 28.9
宋真宗咸平三年
遼聖宗統和十八年 26 550 22.7
阿拉伯帝國 21 640 18.5
非洲 13 723 11.8
西亞 12 415 10.6
西歐(中世紀) 10 165 8.7
遠東(未包括中國、印度、日本、俄羅斯) 6 215 6.8
拉丁美洲 4 560 [15] 3.9
日本(平安時代) 3 188 2.7
俄羅斯與中亞 2 840 [17] 2.4
波蘭 2 600 2.2
北美洲與澳大利亞 784 0.7

1500年
奧圖曼帝國疆域擴張圖(1299年—1683年)
區域 / 國家 GDP總量 百萬美元 人均GDP
美元 GDP 比例
世界百分比 (%)
世界 247 116 100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 61 800 600 25.0
印度德里蘇丹國 60 500 [11] 550 24.5
奧圖曼帝國 10 495 [4] 590 4.2
俄羅斯與中亞 8 475 [17] 499 3.4
德國 8 112 688 3.3
日本 7 700 [19] 500 3.1
波蘭立陶宛聯邦 6 237 496 2.5
西班牙 4 744 661 1.9
南美洲與中美洲 4 100 [20] 410 1.7
阿茲提克 3 188 425 1.3
英國 2 815 714 1.1
奧地利 1 414 707 0.6
比利時 1 225 875 0.5
美國 800 [21] 400 0.3
荷蘭 723 761 0.3
葡萄牙 632 606 0.3
瑞士 482 632 0.2
丹麥 443 738 0.2
瑞典 382 695 0.2
加拿大與澳大利亞 320 [22] 400 0.1
挪威 192 610 0.1
芬蘭 136 453 0.1
1600年
莫臥兒帝國最大疆域圖(1700年)
西班牙帝國最大疆域圖(1630年)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疆域擴張圖
阿茲提克帝國疆域圖
區域 / 國家 GDP總量
百萬美元 人均GDP
美元 GDP 比例
世界百分比 (%)
世界 329 417 100
明神宗萬曆二十八年 96 000 900 29.2
印度莫臥兒帝國 74 250 550 22.6
遠東(未包括中國、印度、日本、俄羅斯) 24 088 564 7.3
非洲 22 000 [23] 422 6.7
西班牙帝國 20 789 [24] 853 6.3
法國 15 559 841 4.7
義大利諸國 14 410 1100 4.4
奧圖曼帝國 12 637 591 3.8
德國 12 432 791 3.8
俄羅斯與中亞 11 447 [17] 552 3.5
日本 9 620 520 2.9
波蘭立陶宛聯邦 8 743 548 2.7
西班牙 7 416 853 2.1
英國 6 007 974 1.8
南美洲與中美洲 2 623 [25] 431 0.8
奧地利 2 093 837 0.6
荷蘭 2 052 1381 0.6
比利時 1 561 976 0.5
阿茲提克 1 134 454 0.3
瑞士 880 750 0.3
葡萄牙 850 740 0.3
瑞典 626 824 0.2
美國 600 [26] 400 0.2
丹麥 569 875 0.2
加拿大與澳大利亞 320 [27] 400 0.1
挪威 304 664 0.1
芬蘭 215 538 0.1
1700年
歐洲情勢圖(1708年)
德意志-普魯士王國疆域擴張圖(1600年至1795年)
波蘭立陶宛聯邦地理圖(1764年)
區域 / 國家 GDP總量
百萬美元 人均GDP
美元 GDP 比例
世界百分比 (%)
世界 371 369 100
印度莫臥兒帝國 90 750 550 24.4
清聖祖康熙三十九年 82 800 600 22.3
西歐 81 213 [28] 1000 22.1
遠東(未包括中國、印度、日本、俄羅斯) 28 276 561 7.6
非洲 24 400 [29] 421 6.6
西班牙帝國 23 867 [30] 853 6.5
法國 21 180 910 5.7
俄羅斯與中亞 16 222 [17] 610 4.4
日本 15 390 [31] 570 4.1
義大利 14 630 1100 3.9
德國 13 410 910 3.6
西亞 12 291 591 3.3
英國 10 709 1250 2.9
波蘭立陶宛聯邦 10 647 606 2.9
西班牙 7 893 853 2.2
荷蘭 4 009 2130 1.1
南美洲與中美洲 3 813 [32] 502 1.0
墨西哥 2 558 [33] 568 0.7
奧地利 2 483 993 0.7
比利時 2 288 1144 0.6
葡萄牙 1 708 819 0.5
瑞士 1 253 890 0.3
瑞典 1 231 977 0.3
丹麥 727 1039 0.2
美國 527 [34] 527 0.1
挪威 450 723 0.1
加拿大與澳大利亞 300 408 0.1
芬蘭 255 638 0.1
1820年
歐洲-拿破崙時代情勢圖(1789年至1814年)
清朝最大疆域圖(1820年)
英屬印度疆域圖(1860年)
區域 / 國家 GDP總量
百萬美元 人均GDP
美元 GDP 比例
世界百分比 (%)
世界 694 442 100
清仁宗嘉慶二十五年 228 600 600 32.9
英屬印度 111 417 [11] 533 16.0
法國 38 434 1135 5.5
俄羅斯帝國 37 710 688 5.4
遠東(未包括中國、印度、日本、俄羅斯) 36 592 568 5.3
英國 36 232 1706 5.2
非洲 31 010 [35] 420 4.5
德國 26 349 1077 3.8
東歐(不包括俄羅斯帝國) 23 149 [36] 683 3.3
義大利 22 535 1117 3.2
日本 20 739 [37] 669 3.0
西亞 18 549 607 2.7
西班牙帝國 12 975 1008 1.9
美國 12 548 [38] 1257 1.8
南美洲與中美洲 9 120 [39] 661 1.3
荷蘭 4 288 1838 0.6
墨西哥 5 000 [40] 759 0.7
比利時 4 529 1319 0.7
奧地利 4 104 1218 0.6
葡萄牙 3 175 923 0.5
瑞典 3 098 1198 0.4
瑞士 2 342 1090 0.3
丹麥 1 471 1274 0.2
挪威 1 071 801 0.2
加拿大與澳大利亞 941 [41] 761 0.1
芬蘭 913 781 0.1
1870年
大英帝國疆域圖(1897年)
歐洲情勢圖-拿破崙時代結束後(1815年)
歐洲-德意志第二帝國疆域圖(1871年)
區域 / 國家 GDP總量
百萬美元 人均GDP
美元 GDP 比例
世界百分比 (%)
世界 1 101 369 100
大英帝國 265 000 [42] 24.1
清穆宗同治九年 189 740 530 17.2
印度帝國 134 882 533 12.2
英國 100 179 3190 9.1
美國 98 374 [43] 2445 8.9
俄羅斯帝國 83 646 943 7.6
法國 72 100 1876 6.5
德意志帝國 71 429 1839 6.5
遠東(未包括中國、印度、日本、俄羅斯) 55 391 594 5.0
東歐(不包括俄羅斯帝國) 45 448 937 4.1
義大利王國 41 814 1499 3.8
非洲 40 172 [44] 500 3.6
日本帝國(明治時代) 25 393 737 2.3
南美洲與中美洲 21 683 [45] 677 2.0
西亞 22 405 742 2.0
西班牙 22 295 1207 2.0
加拿大與澳大利亞 13 781 2244 1.3
比利時 13 746 2692 1.2
荷蘭 9 952 2757 0.9
奧地利 8 419 1863 0.8
瑞典 6 927 1662 0.6
墨西哥 6 214 [46] 674 0.6
瑞士 5 867 2102 0.5
葡萄牙 4 338 975 0.4
丹麥 3 782 2003 0.3
挪威 2 485 1360 0.2
芬蘭 1 999 1140 0.2
巴西帝國 1 920 0.2
1913年
歐洲情勢圖(1914年)
亞洲情勢圖(1890年)
澳州領變遷圖(1788年至1989年)
區域 / 國家 GDP總量
百萬美元 人均GDP
美元 GDP 比例
世界百分比 (%)
世界 2 704 782 100
大英帝國 570 406 [47] 21.1
美國 517 383 [48] 5301 19.1
中華民國 241 344 [49] 552 8.9
德意志帝國 237 332 3648 8.8
俄羅斯帝國 232 351 1488 8.6
英國 224 618 4921 8.3
英屬印度 204 241 673 7.6
法國 144 489 3485 5.3
東歐(不包括俄羅斯帝國) 121 559 1695 4.5
遠東(未包括中國、印度、日本、俄羅斯) 120 462 842 4.5
奧匈帝國 100 492 1986 3.7
南美洲與中美洲 95 760 [50] 1438 3.5
義大利王國 95 487 2564 3.5
非洲 72 948 [51] 637 2.7
日本帝國(大正時代) 71 653 [52] 1387 2.6
加拿大與澳大利亞 68 249 [53] 4752 2.5
西班牙 45 686 2056 1.7
西亞 35 428 1042 1.3
比利時 32 347 4220 1.2
墨西哥 25 921 [54] 1732 1.0
奧圖曼帝國 25 300 1101 0.9
荷蘭 24 955 4049 0.9
奧地利 23 451 3465 0.9
瑞典 17 403 3096 0.6
瑞士 16 483 4266 0.6
丹麥 11 670 3912 0.4
葡萄牙 7 467 1250 0.3
芬蘭 6 389 2111 0.2
挪威 6 119 2447 0.2
巴西 3 119 0.2
1950年
二戰各國死亡人口估計
歐洲情勢圖(1950年)
區域 / 國家 GDP總量
百萬美元 人均GDP
美元 GDP 比例
世界百分比 (%)
世界 5 336 101 100
美國 1 455 916 [55] 9561 27.3
蘇聯 510 243 2841 9.6
南美洲與中美洲 356 188 [56] 2531 6.7
英國 347 850 6939 6.5
德國 265 354 3881 5.0
遠東(未包括中國、印度、日本、俄羅斯) 252 166 771 4.7
中華人民共和國 239 903 448 4.5
印度共和國 222 222 619 4.2
法國 220 492 5271 4.1
非洲 194 569 [57] 890 3.6
東歐(不包括蘇聯) 185 023 2111 3.5
加拿大與澳大利亞 179 574 7425 3.4
義大利 164 957 3502 3.1
日本 160 966 1921 3.0
西亞 110 412 1776 2.1
西班牙 66 792 2189 1.3
墨西哥 67 368 [58] 2365 1.3
荷蘭 60 642 5996 1.1
瑞典 47 269 6739 0.9
比利時 47 190 5462 0.9
瑞士 42 545 9064 0.8
丹麥 29 654 6943 0.6
奧地利 25 702 3706 0.5
巴西 18 126 0.4
挪威 17 838 5430 0.3
葡萄牙 17 615 2086 0.3
芬蘭 17 051 4253 0.3
1973年
世界情勢圖(1959年)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員國
美國的盟國
殖民地
華沙公約組織成員國
蘇聯的盟國
不結盟國家
區域 / 國家 GDP總量
百萬美元 人均GDP
美元 GDP 比例
世界百分比 (%)
世界 16 059 180 100
美國 3 536 622 [59] 16689 22.0
遠東(包括大韓民國、中華民國、香港及新加坡等東南亞諸國) 2 166 225 1485 13.5
蘇聯 1 513 070 6059 9.4
日本 1 242 932 11434 7.7
南美洲與中美洲 1 118 398 4435 7.0
德國 944 755 11966 5.9
西亞 932 968 4854 5.1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大革命) 740 048 838 4.6
法國 683 965 13114 4.3
英國 675 941 12025 4.2
義大利 582 713 10634 3.6
東歐(不包括蘇聯) 550 757 4988 3.4
非洲 529 185 [60] 1410 3.3
加拿大與澳大利亞 521 667 [61] 13399 3.2
印度共和國 494 832 853 3.1
西班牙 304 220 7661 1.9
墨西哥 279 302 [62] 4853 1.7
巴西 239 178 2392 1.5
荷蘭 175 791 13082 1.1
比利時 118 516 12170 0.7
瑞士 117 251 18204 0.7
瑞典 109 794 13493 0.7
奧地利 85 227 11235 0.5
丹麥 70 032 13945 0.4
葡萄牙 63 397 7063 0.4
芬蘭 51 724 11085 0.3
挪威 44 544 11323 0.3

1998年
區域 / 國家 GDP總量
百萬美元[63] GDP 比例
世界百分比 (%)
世界 33 725 635 100
美國 7 394 598 [64] 21.9
中華人民共和國 3 873 352 11.5
遠東(包括大韓民國、中華民國、香港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 3 140 603 9.3
日本 2 581 576 7.7
拉丁美洲(不包括巴西) 2 085 700 6.8
印度 1 702 712 5.0
德國 1 460 069 4.3
法國 1 150 080 3.4
前蘇聯(包括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等前蘇聯15個國家) 1 132 434 712 3.4
英國 1 108 568 3.3
非洲 1 039 408 [66] 3.1
義大利 1 022 776 3.0
巴西 973 178 2.2
東歐(不包括前蘇聯) 660 861 2.0
墨西哥 655 910 [67] 1.9
西班牙 560 138 1.7
韓國 559 190 1.7
荷蘭 317 517 0.9
伊朗 285 827 [68] 0.8
比利時 198 249 0.6
瑞典 165 385 0.5
奧地利 152 712 0.5
瑞士 152 345 0.5
葡萄牙 128 877 0.4
丹麥 117 319 0.3
挪威 104 860 0.3
芬蘭 94 421 0.3
2001年
區域 / 國家 GDP總量
百萬美元 GDP 比例
世界百分比 (%)
世界 37 193 868 100
美國 7 965 795 [69] 21.4 [70]
中華人民共和國 4 569 790 12.3
日本 2 624 523 7.1
拉丁美洲(不包括巴西) 2 096 930 5.6
印度 2 003 193 5.4
德國 1 536 743 4.1
前蘇聯(包括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等前蘇聯15個國家) 1 343 230 712 3.6
法國 1 258 297 3.4
非洲 1 222 577 3.3
英國 1 202 074 3.2
義大利 1 101 366 3.0
巴西 990 076 2.7
東歐(不包括前蘇聯) 728 792 2.0
墨西哥 722 198 1.9
韓國 698 721 1.9
西班牙 627 733 1.7
荷蘭 347 136 0.9
伊朗 328 019 0.9
比利時 214 655 0.6
瑞典 182 492 0.5
奧地利 164 851 0.4
瑞士 162 150 0.4
葡萄牙 143 234 0.4
丹麥 123 978 0.3
挪威 110 683 0.3
芬蘭 105 298 0.3
2012年
區域 / 國家 GDP總量
百萬美元 GDP 比例
世界百分比 (%)
世界 82 762 249 100
美國 15 653 254 18.9
中華人民共和國 12 383 552 14.9
印度 4 711 503 5.7
日本 4 617 820 5.5
德國 3 194 056 3.8
俄羅斯 2 512 550 3.0
巴西 2 366 800 2.8
英國 2 316 059 2.7
法國 2 253 173 2.7
義大利 1 834 080 2.2






楊松林:蘇聯解體與「僵化和封閉,經濟凋零」無關

http://www.mzfxw.com/e/action/ShowInfo.php?classid=21&id=1577

蘇聯在1917年前是個非常落後的農業國,雖然也號稱當時強國,但工業化基本沒怎麼搞,脫離農奴制最晚,實際上比中國強不了太多。一直到1929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前,製造業產值只相當於美國的7%,德國的15%。如果蘇聯不搞社會主義,恐怕也就是世界多一個印度而已,還談什麼僵化、停滯!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體制是人家的事兒。蘇聯體制七十年沒變就算僵化了?那英國體制這幾百年變過沒有?美國呢?體制僵化不僵化在於能否應對時代變化,而不是拿別的國家做標準。蘇聯在1920年曾採取新經濟政策,也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改革開放,取消糧食徵購制,吸引國外投資,允許私人資本發展。但是發展到1929年並沒有多大成就,就像貧道前面列舉的數字。1929年實行國有化改造和計劃經濟,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製造業產值就接近美國的一半,德國的兩倍多。這說明蘇共還是很靈活的,及時進行了政策調整。第二個五年計劃結束,蘇聯製造業已經是美國的70%左右,成為一個強大的工業國。短短10年走完美國100多年的路程。還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獨立解放,這才讓西方國家感覺恐懼了。
二戰結束,美國如日中天,一個國家幾乎生產了直接一半製造業產品。而蘇聯損失慘重,經濟極端困難。1946-1950年期間,蘇聯國民收入大約僅為美國的20%左右,人均國民收入只相當於美國的17%。蘇聯體制僵化不僵化,就看面對這個局面能做些什麼了。到1980年,按照購買力平價法計算,蘇聯人均國民收入9554 美元,美國11528美元,蘇聯是美國的83% 。人口當時蘇聯26450萬人,美國22260萬人,兩國經濟總量已經非常接近。蘇聯用30年時間,人均收入從相當於美國的20%追趕到相當於美國的83%。能說蘇聯體制僵化嗎?
如果單純從經濟和人民生活來看,蘇聯在六七十年代做得並不錯,遠不是想像的那樣權貴們享受財富,普通老百姓很受苦。斯大林比較崇信官僚制度,官員們工資比普通勞動者差別,城鄉收入差別和腦體收入差別還都比較大。到了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也富裕了,開始大幅調整收入分配。到八十年代,部長會議主席的工資比普通工人的工資高不了太多,也就是五六倍。集體農莊工人與市民工資甚至倒掛,一個技術工人的工資不比工程師工資低。這時蘇聯的基尼係數非常低,只有0.2左右,甚至可以說是創造了階級社會以來最低水平。
1980年,根據世界銀行公佈的收入分配比例,再以美國人收入100元,蘇聯人收入83元折合,那麼按五等份分法的人均收入大致是這樣的:
20%最低收入群體:美國5.2元;蘇聯9.5元
20%中低收入群體:美國10.5元;蘇聯12.6元
20%中等收入群體:美國15.6元;蘇聯15.1元
20%中高收入群體:美國22.4元;蘇聯18.2元
20%最高收入群體:美國46.4元;蘇聯27.6元
蘇聯20%最低收入群體與最高收入差別是1比2.9,美國是8.9。這不重要,重要的是按照實際購買能力,蘇聯60%的偏低收入群體實際收入高於美國60%低收入群體。比富人,美國厲害。比窮人,蘇聯第一。說蘇聯經濟停滯完全是瞎掰。
整個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期的十幾年中,美國和西方經濟處於經濟停滯,通貨膨脹階段,經濟發展很慢。美國從1970-1990年GDP年增長率只有2.7%,英國為2.3%,德國法國也都是2點幾。這個時期蘇聯經濟增長也放慢了,只有3%左右。哪裡存在西方經濟欣欣向榮,蘇聯半死不活的局面?美國和西方經濟復甦到3-4%的增長速度是在九十年代以後,這時蘇聯已經解體了。不看數據只管說,確實「主流」,但沒啥神氣的。
蘇聯為什麼會解體?蘇東為什麼會反水?貧道看,原因是蘇共從赫魯曉夫起就實行了一條錯誤路線。其中兩點很重要,一是走社會帝國主義道路,與美國勾勾搭搭。二是徹底否定斯大林時期的蘇共歷史,自己把自己打扮成一個犯罪組織。確實,蘇共在這個時期實行的是「輿論控制」,也很嚴厲。但蘇共輿論只准說什麼不准說什麼呢?准說的是無限制地醜化斯大林和抹黑斯大林時期。不准說的是斯大林時期成績和對醜化、抹黑的澄清。尤其到了戈巴喬夫時期,這種情況達到頂點。
戈巴喬夫首先讓黨的宣傳部門宣揚西方文化。蘇共中央出版社出版的《星火》雜誌宣傳輿論自由,眾多媒體跟隨。媒體上公開討論開放妓院和賣淫合法化。這些媒體既能獲得利潤,還能得到撥款。而蘇聯曾經擁有的大量學術著作和科普讀物卻完全消失了。(В?利西奇金 Л?謝列平《第三次世界大戰——信息心理戰》。《莫斯科共青團員報》居然大談口交的魅力(謝?卡拉—穆爾扎《論意識操縱》)。
《論據與事實》雜誌也是蘇共機構辦的,但這個雜誌主要任務就是醜化斯大林和斯大林時期的蘇聯。該雜誌1991年發行2400萬份;《星火》雜誌1990年發行760萬冊。都超過蘇共黨刊。
那麼他們都說什麼呢?除了說點性等賺錢的內容,主要顛覆歷史。紅得發紫的《論據與事實》雜誌刊登了署名А?若夫季斯的文章。作者稱該文是根據已故作家Н。И。阿諾夫(伊萬諾夫)的回憶而寫成的。說阿諾夫曾到過卓婭犧牲的彼特裡謝沃村。說調查結果是卓婭不僅沒有打擊過德國人,反而燒掉了村民賴以過冬的木板房,反而是德軍保護了村民。有媒體還斷言照片上的那個卓婭屍體是假冒的。有意思的是,並沒有文章出來批駁這個謊言,直到今天俄羅斯聯邦司法部司法鑑定科學研究所進行了相關鑑定才認定這是謊言。類似用死了的人和孤證顛覆那段歷史的東西很多。
最重要的就是「3000萬」了。自從赫魯曉夫說斯大林肅反和合作化時期搞死了很多蘇聯人,妖魔化斯大林就開始了。但九十年代達到高潮。這些媒體開始說那個時期總計處決和因流放死亡1000萬人,後來就增加到3000萬,接著是5000萬,最高達到7000萬。不斷加碼。媒體上充斥這些杜撰,但無論蘇共還是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都沒有對此說話。那時蘇聯總計14000萬人,死亡7000萬等於死了一半。就算處死了3000萬也占人口的21%。不到5個人就被處死一個。稍微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瞎話。但是大家「不爭論」,因為可以說斯大林壞,不能說斯大林好。直到普京上台,一些學者和公開的資料才證明實際處死和因流放死亡300多萬,這還是24年中全部數字,每年13萬左右,比正常刑事處決人數高不多少。可是晚了,蘇聯已經解體了。再證明什麼都沒用了。
主流有一句話很有意思:「眾所周知,當今俄羅斯已是一個逐漸走向成熟的民主、開放和自由的現代社會」,就是不說蘇聯解體後蘇聯老百姓過得怎麼樣,經濟發展的怎麼樣。前蘇聯大部分國家到現在人均收入還達不到1989年。蘇聯人均收入在2004年才達到1989年水平。九十年代前蘇聯國家和東歐人均壽命大幅下降5-7歲,很多人連件衣服都買不起。俄羅斯的國力本來是中國的四倍,現在不到中國四分之一。這就是「成熟的民主、開放和自由的現代社會」的標準?
貧道讚同主流的意見,取消輿論控制,讓貧道也能說說。


補充

這些數據世界銀行的 IMF這類國際組織 有統計學基礎的

購買力平價 則是物價調整之後的每人平均國民所得收入

例如一罐可口可樂 在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售價

如果按造國際匯率來計算 依靠貨幣貶值來提振出口的國家

人均GDP會有很大的差距

但是購買力平價計算卻客觀的反應出國內的物價和人均生活水準


購買力平價匯率對於比較不同國家之間的生活水準較精準。現行的貨幣匯率對於比較各國人民的生活水準將會產生誤導。例如,如果墨西哥比索相對於美元貶值一半,那麼以美元為單位的國內生產總值也將減半。可是,這並不表明墨西哥人變窮了。如果以比索為單位的收入和價格水準保持不變,而且進出口貨物在對墨西哥人的生活水準並不重要,那麼貨幣貶值並不會帶來墨西哥人的生活品質的惡化。如果採用購買力平價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一個測量購買力平價的簡單例子就是由《經濟學人》雜誌所創的大麥克指數。該指標將各國的麥當勞分店的大麥克銷售價格進行了比較:如果一個大麥克在美國的價格是4美元,而在英國是3英鎊,那麼美元與英鎊的購買力平價匯率就是3英鎊=4美元。假如在這個例子中美元和英鎊的匯率是1:1,那麼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以後的真實匯率將會向購買力平價匯率靠攏。
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批評

假定所有國家的價格商品價的相等是錯誤的。不同國家的人對於同一種商品的估價是不同的。例如一種在甲國是奢侈品的商品,在另一個國家可能只是一般日用品。而購買力平價不管這種情況。

匯率表示你的本國貨幣此刻在另一個國家的購買力,而購買力平價匯率跟你能在另一國購買多少東西無關。

多數數據來源都不提供計算購買力平價所用的商品,所以在統計學上具有欺騙性——例如可以通過精心的選擇所用的商品獲得對某國有利或者不利的結果。




如果依國際匯率來排名 俄羅斯是世界第8大經濟體 人均GDP在14500美元左右
如果以購買力平價就是世界第6 人均GDP(PPP)在20000美元左右

歷年各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列表
http://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past_and_future_GDP_(nominal)_per_capita
這個表反映了1960年代至今各國的經濟發展狀況
abc003 wrote:
世界銀行統計 (20...(恕刪)


如果你是臺灣人我還蠻失望的,民主地區培養出來的公民應當對世界上的一些獨裁者有基本的認識。赫魯曉夫一生所幹的好事不多,不過徹底否定斯大林,毫無疑問是一件好事。

即便是當年的中共怎麼評價的?毛澤東說赫魯曉夫掀了蓋子捅了簍子,但是毛澤東沒說赫魯曉夫說的不是事實,也沒說赫魯曉夫是污衊偉大領袖,而是說赫魯曉夫批判斯大林,造成蘇聯領導人從神直接拜年成了罪犯,整個社會主義陣營受不了。赫魯曉夫時期不是“醜化”斯大林,而是“正確評價”斯大林。

斯大林時期的蘇聯大清洗,是中共都不會給予掩飾的。不但是大清洗,還有烏克蘭大饑荒,包括車臣問題,都是斯大林時代遺留下來的。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轉型失敗,這是客觀事實,但是俄羅斯的轉型失敗,不代表斯大林就光輝正確,尤其是在其八十年代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整個集團僵化,老人政治,這不是今天開始說的,蘇聯的GDP的增長率根本沒辦法相信,蘇聯國家計委的笑話都可以編成讀物出版了。


我舉個例子,比如說1980年你說的關於美國和蘇聯收入的問題,實際上兩國基本上沒有貿易,所以根本不能按照官方牌價兌換

你知道嗎?在1978年的時候,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是1.684:1,你敢相信嗎?兩國基本沒有貿易,匯率隨便定個幾比幾。所以你拿蘇聯的人均收入和美國比完全是不切實際的

如果真如你所說的蘇聯科技發達,人民富裕,爲什麼基本的食物都無法滿足?爲什麼還會出現東芝事件?





abc003 wrote:
世界銀行統計 (20...(恕刪)


好奇 幾百年前的王國,帝國GDP怎樣算出來的?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