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dkon wrote:
戰爭初期
俄軍戰力.數量高於烏克蘭許多
鋼鐵廠以兵力來看兩軍相差10~20倍
但傷亡遠高於烏軍5~10倍
鋼鐵廠最後投降清點烏軍降兵也大約剩3~4千人
在開戰初期
馬里烏波爾守軍,亞速營加烏軍加雇傭軍約為一萬出頭人數
照你這算法不就有二十萬人去圍攻馬里烏波爾
這已經超出俄軍入侵烏克蘭總人數了耶

能講出這種話
邏輯真的很不行啊
lordkon wrote:
例如
一個營級戰鬥群
三天的武器彈藥.糧食.燃油等補給
就需要20輛卡車花上一天時間的來回運補
最好是攻下火車的交通要點(整列運輸火車來補給)
算一下
俄軍在東線特定區域有幾十個營級單位
要多少班列火車來補給
這次俄軍在北頓戰場把一些用不太到的單位還有側翼從BTG移去,只用砲兵、主力兩者搭配,縮小攻擊尖端,先用砲兵火力洗地,洗完後主力再推進,這種打法雖然進展慢,但是卻意外解決通訊、補給的問題 (單位減少通訊、補給變得簡單),所以這次北頓戰場俄軍有效的推進一些,標槍開罐、刺針射鳥的鏡頭自然也變少了。可是烏軍在北頓戰場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使俄軍減緩攻勢,還是俄軍力氣用完了,需要休息一下,這一點有待觀察。
但是在南方刻松地區就不是這樣了,烏軍是用傳統的打法在原野上硬肛俄軍,這點相當不容易。
lordkon wrote:
要硬上
必須有優勢兵力與制空權
烏軍在南方渡河後前進10km就停下
並沒有長驅直入烏南平原
應該是遇到惡軍的空中攻擊與火炮打擊
不是的,因為兵力資源有限,不能一直往前衝啦,達到預定的目標後 (打出突出部),就必需停下來整補、肅清、鞏固陣地建立防線 (佔領區),同時建立新的補給結點、通訊網、火力支援點.....有很多事要做和一些單位要從後方往前移動,不然會被反過來打屁股,順便給官兵休息一下,通通都弄好了之後,再制定新的打法 (用同一招很危險的),等待時機再發起攻擊,當然,俄軍現在能做的就是對該地區投射火力,拖慢烏軍去做以上的事情,
如果對方已經潰敗,一路只想逃,自然可以不用管上面說的東西,可一路追擊,但是俄軍沒有潰敗,而是後撤重新建立防線,這時候就不能一路追了。
像美軍那種巴格達直達車,戰鬥部隊、戰鬥支援部隊、支援部隊一路跟得緊緊的,沒有後顧之憂的往前衝 (後面有空中火力掃蕩),那也只有美軍才做得到。
事實上,當天烏軍出動了相當架次的Mig-29,並且擊落一架Su-35。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