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tes0 wrote:
因為實在太愚蠢了,...(恕刪)
1950年代F-5的邊條翼設計並不是意外發現而是刻意為之,只不過邊條渦的作用在之後的下代戰機研發中被進一步發掘而已。
到了你嘴裡變成意外發現,美國人設計戰機翼型是隨心情畫圖紙嗎?
並且帶邊條復合三角翼和雙三角翼完全不一樣這種軍盲言論都好意思拿出來說?
除了Saab-37和LCA这种比較另類的前沿切角雙三角翼佈局以外,沒有明顯邊條作用的雙三角翼僅限於類似殲7E這一少數系列。
迄今為止箭型雙三角翼的機翼前沿部分和邊條翼在業內就沒有明確的界限,比Saab-37更早的Saab-35,作為二代機卻可以做出類似眼鏡蛇機動的時速尾沖,就是因為他的機翼前沿在此時起到了翼身融合的邊條翼一樣的作用。
1:47
而殲9VI-II的機翼前沿則完全是一般理解的邊條翼翼型了。
你去找個業界明確區分邊條翼和雙三角翼前沿的權威說法給我看啊?
你能嗎?
你能嗎?
你能嗎?
再者,雙三角翼/箭型三角翼和帶邊條三角翼本來就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復合三角翼”(Compound delta wing)
我哪裡寫錯?
你的時間邏輯更是可笑,1950年代就出現邊條翼設計的戰機。中國的航空研究單位在1970年代初就開始了類似帶邊條翼型的研究方案。而且在1976年殲9VI-II風動模型出現之前三年,新一代翼身融合邊條翼設計的F-16就已經首飛。中國嘗試邊條還需要時光機?你的時間感是逆向的嗎?
你自己連基本的翼型區別和共通之處都搞不清楚,以為翼型就像計算機語言一樣,不是0就是1,沒常識到這種令人髮指的程度,還好意思拿出來丟人現眼?
能做這種事情的也就只有沒臉沒皮的教主你啦。



為什麼你聞名于兩岸三地的名號都是KUSO味十足的“IDF教主”,而不是什麼更有專業地位令人尊敬的名稱,十幾年了你那顆腦袋都沒有想通嗎?
以你的智商和胸襟我看你這輩子也不能想通啦。 你就繼續在華語軍壇圈子混跡,為廣大軍友提供免費臉皮練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