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最新殲20照片~~~裝新發動機,鋸齒狀噴嘴

殲15A已停產沒錯

但隨時可以復產
只不過沒必要
因為殲15B就是可用於滑躍航母與彈射航母
所以判斷之後就會改生產殲15B

中國大陸的飛機製造公司
都是混合式生產

就跟汽車製造廠一樣
多種車型同一條生產線生產

瀋陽飛機公司
只不過把產能集中到殲16
今年初時,曾把停產很久的殲11B復產一下

等殲16產量不再需要那麼大
就能同時生產殲15

殲11B、殲15、殲16
很多裝備是共用的,或者微調

例如殲15的航電用的是殲11B航電微改良
殲15B的航電則改用殲16的航電


太行發動機的壽命
我之前在別篇有說過

2016年中國大陸航空航天發動機先進製造論壇上

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
王鳴副所長報告
太行發動機的壽命已經達到2000小時
已經啟動第五代推比15一級航空發動機的研發
下一代航空發動機的渦輪葉片將採用陶瓷基複合材料

同時
李應紅院士也報告
中國軍用飛機飛行事故中有40%是發動機故障引起的
而發動機故障中70%都來源於砂子擊打葉片造成的
為應對這種狀況
除採用雷射衝擊強化技術外
目前複合塗層已被梯形塗層替代
既有防氧化功能
還有緩衝功能

李應紅院士還報告
AL31發動機主軸承存在問題
潤滑系統有停止供油引發事故的缺陷
在採用表面雷射衝擊強化技術配以表面塗層技術後能夠起到一定的潤滑作用
可以在潤滑系統失靈情況下連續運行30分鐘
目前試驗比較理想
另外,渦扇10b性能已優於進口發動機,目前還在進一步改善中。



中國戰機的所謂成本其實是對外虛構的報價,真實成本沒那麼多。

研製生產都是中國軍方和國企,大部分採購金額不過是軍費從左口袋放進軍企和國企的右口袋。

oyak00 wrote:
中國戰機的所謂成本...(恕刪)


原來如此
我有一千塊 左手放進右手 這樣就能生出一份麥當當?
這邏輯真的好棒棒喔!

照這邏輯 老美每年的國防經費也可以說是左手放右手 反正都是美國國內相關企業在搞!
這樣算起來F35也好 福特級也好 這個價錢應該砍半才對囉!
反正錢都是在國內跑來跑去 至於那些工程師的薪水飯錢跟那些材料研發這類的都是左手放右手就能生出來喔!
軍費來源(左手)當然是人民的納稅錢囉

FUTABA wrote:
照這邏輯 老美每年的國防經費也可以說是左手放右手 反正都是美國國內相關企業在搞!...(恕刪)



沒錯 ~ 就是這個概念 ! 所以美國的軍工產業才這麼發達呀 ~~

在這方面 中國的確是在向美國學習的 .

不過在其他工業製造業的發展 , 這些年來中國也沒閒著就是了 .....
lordkon wrote:
不知有沒有算入成本...(恕刪)


沒法估算是否計入了研發成本,但普遍認爲是沒有。否則以30架左右的數量來均攤,單機價格應該遠不止這4億人民幣。

不過J-15的研發成本不見得會高過J-11B,畢竟是同系列的衍生型號。而後續的J-15B研發成本也有可能控制住。

但是官方數據肯定是沒有的,只能基於可憐的信息來分析。


nomo333 wrote:
李應紅院士也報告


https://kknews.cc/news/3o4az8.html

李應紅的説法爭議熱度可不小。實際上在他的報告中用了很多模糊的語句,畢竟當時只是一個對外宣講論壇。比如描述AL-31F發動機的缺陷時,沒有説明是AL-31F的哪個型號或者哪個批次。

同時“渦扇10b性能已優於進口發動機”也極其模糊,所謂進口發動機如果僅僅指123kN的AL-31F基本型,那WS-10B的性能提升就沒有多少。如果是指優於137kN的AL-31FN Series 3型,那就比較可觀了。

也有説法是WS-10B僅比WS-10基本款的125kN(一說是12.5噸)推力提升了5%而已,並且2016年時良品率和穩定性都不如人意。

這也是為什麼要避免對測試中的產品下結論,因為信息無法保證準確可靠。即使當前洩露出來的信息是真實的,精確的,也難免會在測試中(少量服役中)因爲各種各樣的問題而不斷修改,導致最終成熟的產品參數大不相同。

比如WS-10基本型在2005年設計定型時推力為132kN,而後權衡穩定性,可靠性以及良品率,最終生産定型的推力降到了125kN(or 12.5噸),原來的132就只能寄希望于改進型了。

至於用測試中的產品來對比現役產品,那就更沒意義了。即使這款軍備前景很好進展順利,那也得服役後再拿出來對比才公平。

FUTABA wrote:
我有一千塊 左手放進右手 這樣就能生出一份麥當當?
這邏輯真的好棒棒喔!...(恕刪)

經濟學的理論是這樣沒錯.

三腳阿喵 wrote:
經濟學的理論是這樣...(恕刪)

其實理論上是右手收到1000現金+左手多了一份值1000的麥當當
也就是說這個經濟體從1000變成2000....
有人曾用發電量說中國經濟成長造假....
問題是懷只要中國發電量世界第一沒錯,就不用去懷疑中國總体長期經濟成長率,造假必然也是以多報少,以少報多...都有才會有這種結果.
日本電子工業的淪落不是日本沒有領先韓台中,而是領先的幅度已不足支持它的CP值...
發動機這個領域再過30年,就性能而言美國必然仍領先中國...但美國領先的幅度可能不足以對抗中國CP值優勢,更先進的發動機,性能可能增加10%但價格可能上升20%.
美國的抵消戰略把希望放在壯大盟邦...但如同英國最後雖然暫時戰勝了德國但確被同盟的美國擊倒...一樣...中國或許未必會成為贏家但,最後美國一定是輸家.
冷戰時美國的二個戰敗國德國日本變成美國最大債權國...就是如此,
對俄的冷戰讓德國成為正常國家繼續走向統一歐洲的道路前進.
對中國的冷戰有可能讓大東亞共榮圈成為事實....
當前的美國有點像大明王朝,有人笑大明在火器時代已在軍事上顯威還在築長城....
現在的美國也做同樣的事...而現在的亞洲就相當於那時的歐洲...
說的真好,就像大家所謂的國產車,做了60年以上,連自主研發一個大排氣量引擎也做不來,而我們還在這裡說大陸山寨如何如何,真是悲哀。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