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

joshpls wrote:
當然漢家郎很難接受...(恕刪)


這隨你,該說的都說了,就說過隨人去信。

不過你說"刺史制度又源於草原民族",
那就奇怪了,
難道漢朝的刺史不是刺史?

說炎黃子孫是張飛打岳飛,
那麼歷朝(包括唐朝)祭祀黃帝陵一定也是假的?

說到十四蕃王,還包括了一個印度國,
不知道這個印度國是不是也是突厥分支之一?
KJI01 wrote:
這隨你,該說的都說了...(恕刪)


你確定西漢的刺史、東漢末年的刺史,以及隋唐的刺史是同一件事?

就像歷代祭祀黃帝,跟清末開始形成的黃帝為漢族起源的概念,一樣嗎?清朝的滿族官員,拜的是「神明」黃帝,清朝以前也都是同一概念,人家可不是拜你漢族祖先啊!

張飛打岳飛,岳飛打張飛,張菲打張飛了。
joshpls wrote:
你確定西漢的刺史、...(恕刪)


一個本來就有的名詞,
管的也是地方的事,
你又確定唐刺史是源自於草原民族?
這樣問,大概辨證一百次都不會有結果。

黃帝當然不只是神而已,
別人我不知道,
我家的姓的族譜,
第一個就是黃帝。
當然,我不敢說絕對沒有牽強附會,
但這最好都是受反清復明的影響啦,
讓大家同時都認了一個祖宗。
既然是反清復明,
清朝又要祭拜他,
不把他像岳飛一樣,
從武聖的位置拉下來,
真是有夠糾結的。

不過,我也真是的,
我幹嘛跟你抬槓這個,
我的意思很簡單:
根本就沒有可以嚴格定義的漢人,
至少炎帝不是,黃帝不是,周不是(源於陝北),秦不是...
他們都是源自於傳統意義上的非漢人地帶,
你都說了:

漢後無秦人,唐後再無漢人,後世盡為唐人。

這點和我的想法類似,
只是我不認為後世盡為唐人,
至少五代十國又混了一次,
宋遼金又混了一次,
元清時期又各混了一次,
(不只是血統混血,文化也混血,
連說的話都改變了,
不變的大概只剩姓氏與文字而已),
其他地區性的混血,
我就不說了,
說也說不清。

先不管這個,
那麼就你的話來說,
宋明等疆域小,
也不要怪到漢人上了,
漢人在唐朝後就滅亡了,
那要怪唐人啦!
哈~不是嗎?
KJI01 wrote:
一個本來就有的名詞,...(恕刪)


西漢刺史:監察史。
東漢三國刺史:州牧。
唐代刺史:州軍政首領。

黃帝是漢族先祖是晚清才起始的概念,唉唉,科普很難嗎?

語言的改變,沒有那麼晚,上古漢語變為中古漢語,就是在唐朝。胡人「兒話音」「捲舌音」也在此時進入「北方漢語」系統。

這點使用閩南語的人感受最明顯,日、韓語中音讀漢字,很多與閩南語漢字讀音完全相同。(另一部份則與吳語相同)
joshpls wrote:
西漢刺史:監察史。...(恕刪)


達魯花赤對我倒是新鮮字,
不過,查一查是成吉思汗所設,
引到唐朝去,不會覺得那裡怪怪的嗎?
東漢到兩晉南北朝時,刺史也都有軍事行政權啊!


黃帝是中華始祖之說,至少是源自於史記。
----
http://www.weidu8.net/wx/1005147856511067
《史记》中,华夏各族群的始祖与黄帝之间都有血缘关系,黄帝进而成为“华夷”各族共同的血缘始祖。先看《五帝本纪》关于五帝血缘关系的记述: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在这里,连接“五帝”的是一条清晰的血脉:黄帝为始祖,颛顼以下四帝皆为黄帝子孙,即颛顼为黄帝之孙,帝喾为黄帝之曾孙,尧乃帝喾之子、黄帝玄孙,舜是黄帝八世孙。

《史记》记载夏、商、周始祖的血统如下:

夏禹,名曰文命……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夏本纪》)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殷本纪》)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娀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周本纪》)

据此,夏、商、周的始祖都是黄帝后裔。那么,夏启、殷契、后稷的子孙所受封之国,如姬姓之吴、鲁、燕、卫、郑、晋(后分为韩、赵、魏)等,商微子启之宋,舜帝后裔之陈,夏禹后裔之杞,也都是黄帝子孙。对此,《史记》各诸侯国纪传对其始祖与黄帝之间的血缘关系也作了清晰的记述。

不仅如此,《史记》还记述了秦、楚、越、匈奴、朝鲜等各族群始祖的血脉根基,认为他们都是黄帝后裔。其文曰: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舜赐姓嬴氏。(《秦本纪》)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楚世家》)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匈奴列传》)
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越王勾践世家》)

那么,勾践后裔所建之东越诸国、赵国后裔尉佗所建之南越国也都是黄帝子孙。《史记》亦记载了他们的血脉来源:

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摇者,其先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东越列传》)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南越列传》)

西南夷和朝鲜半岛上的子民亦是黄帝子孙。《史记》载:

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朝鲜列传》)
滇王庄跷者,故楚庄王之苗裔也。(《西南夷列传》)

----

我沒說語言是什麼時候變的,
我的意思是,漢族什麼都變了,
包括血統語言。
不變的大概只剩文字和姓氐。
這樣可以理解了吧!
KJI01 wrote:
達魯花赤對我倒..(恕刪)


黄帝作为汉民族始祖这一形象的发展形成并深入人心是在晚清。如孙隆基认为,将黄帝视为民族始祖并予以崇拜的做法,在中国自称“天下”的大一统时代是不可想象的。只有受到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中国开始寻求民族叙事的构建时,为民族竖立一位始祖才有意义。孙隆基将这种观念的来源追溯至王夫之。


身逢明清易代的王夫之在《黄书》中反复强调严守民族疆界的重要性和正当性,其实严守民族疆界的实质即严守夷夏之防。他认为恰恰是黄帝界定了华夏的畛域,判别了夷夏,正是通过对黄帝的别样书写,隐微地表达了对满族统治朱明江山的不满。至于晚清,尤其是二十世纪之后,革命党出于“保种”与“排满”的需要,从这一思想资源出发,加以阐释发挥,最终确立了黄帝作为汉族始祖的形象。然而黄帝作为汉族始祖的形象也并非一成不变,辛亥革命之后,推翻满清政府的任务已经完成,出于团结各民族的需要,在官方的叙述中,黄帝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始祖,而是全体中华民族的始祖。

晚清之前,黄帝几乎不具有什么民族主义色彩,王夫之等学者的只言片语也难以形成太大的影响,清朝统治者祭祀黄帝丝毫不用难为情。但是不妨进一步追问,在清代的国家公祭中,黄帝既然不以民族始祖的形象出现,那么主要以哪种形象出现呢?

清代公祭中,黄帝的地位如何?

首先,黄帝是作为历代帝王中的一员而出现的。明清之前有些朝代在祭天时会配祭黄帝在内的五帝,黄帝被视为五方上帝之一,是超越的神灵形象;但明清两代祭天时已不再以五帝从祀,而是将黄帝供奉于帝王庙中,与其他杰出帝王代表一同受祭,此时黄帝更多的是以历史人物的形象出现。到康熙年间,皇帝下令,除了那些历史上无恶不作的帝王外,其他帝王一律庙祀;乾隆皇帝更是将入祀的皇帝增加至一百八十八人。与黄帝同处一庙的,就不仅仅是杰出帝王代表了。

另一方面,黄帝是作为“师”的形象出现的。《清史稿》记载,康熙二十四年,在文华殿以东建传心殿,专门供奉“师”。有皇师、帝师、王师、周公、孔子,而轩辕氏(黄帝)在这里是作为三皇之一出现的,自然是皇师之一。

其实,黄帝的这两种形象——“帝王”的形象与“师”的形象,包含了“治统”与“道统”两种文化资源,清代皇帝祭祀作为帝王的黄帝,实则是通过这种庄严的国家仪式与历史想象接续治统,彰显政权的合法性,表明其自身是整个漫长皇帝谱系的延伸。在传统想象中,新政权对前朝帝王的公祭,是对历史的某种继承,更是帝王之德的宣示,最终形成政权的合法性。而清代皇帝祭祀作为老师形象的黄帝,则表明其对传统德性的尊重,对教化的重视,其潜台词是世俗帝王完全可以是道德之师,治统、道统可以合二为一。

在《清史稿•礼志》对帝王庙的描述中,黄帝并非名列第一,而是排在了伏羲与神农之后,这明显是采用了古代三皇的排列顺序。在清代对历代帝王的祭祀中,黄帝不一定是地位最出类拔萃的。我们比较现存清代祭祀黄帝的祭文与祭祀明太祖朱元璋等其他帝王的祭文,发现不少文辞类似,黄帝所享受的祭文规格并未比朱元璋高多少。清代皇帝在祭拜禹陵与明太祖陵时,都曾用过三跪九拜这一最高礼节,对黄帝的规格也绝无可能超过于此。在清代,帝王庙的规格也是渐渐升高的,最初庙宇的覆瓦只是青绿琉璃瓦,到乾隆年间重修才改成规格更高的黄瓦。因此庙中包括黄帝在内的诸位帝王,在清代统治者心中也并非一直就是至高无上的。作为“师”,黄帝也不是最杰出的。比如,康熙皇帝祭祀传心殿时,行二跪六拜之礼,而祭孔子庙庭时,则行三跪九拜之礼。




当然,黄帝也不能等同于一般帝王。如明代建帝王庙时,就规定排在黄帝之前的伏羲和神农的神像不用冠冕,因当时尚无冠冕之制,而按此顺序黄帝则是第一位冠冕帝王。冠冕即文明,在明清历史叙事中,黄帝虽不是排位第一的帝王和老师,却在某种意义上是帝王中的文明初祖。所以,清代公祭中的黄帝没那么重要,但又没那么不重要。
KJI01 wrote:
達魯花赤對我倒是新鮮...(恕刪)


找不到更精確的詞了!

突厥、蒙古草原民族的政治制度忽里台,影響深遠,甚至影響了蘇聯(最高蘇維埃)、以及仿蘇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大)與容蘇制的中華民國(國大)。
joshpls wrote:
找不到更精確的詞了...(恕刪)


對你來說,沾到草原民族邊的就是整個源自於草原民族,
農業民族傳承過來的,就自動無視,那我也真不知要怎麼講了。
KJI01 wrote:
對你來說,沾到草原民...(恕刪)


只傳了「刺史」二字,整個內涵都不一樣了,忽視不是很正常的嗎?講下去你又要傷心了,初唐掌軍政的刺史與節度史(兼刺史),都是鮮卑貴族擔任的唯一原因,就是草原民族的階級制,刺史能世襲(怎麼跟元朝那麼像?),這是你西漢東漢魏晉都沒有的。

(不想到達魯花赤也難)

joshpls wrote:
找不到更精確的詞了...(恕刪)


不要跟我說九品中正制是假的,
像那個三國時代劉表傳給劉琮之類的也是假的,
也不要跟我說像韓愈那種當潮州刺史也是假的,
還有,拜託,不要說我傷心,
我傷心啥?我都不知道。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