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中科院自製的艦用天劍二與天弓飛彈射控雷達系統

海劍二類似美國ESSM,用來作船艦短程防禦,攔截次音速或超音速反艦飛彈,但是海劍二是否有能力攔截,是未知數。
對樓主及其它討論串裡的網友們說聲抱歉,稍為離題一點!想請教一下Charlie2020大大有關防空方面的知識,謝謝!。假設一群艦隊編組A、B、C…航行,這時來了幾架敵機﹝或攻艦飛彈﹞準備攻擊,那麼整個防空網要如何下達指令由哪一艘船的哪一種武器接戰?會不會有A、B、C…各艦的防空雷達同時收到目標,並同時發射武器回擊,那麼不就針對一個目標卻浪費了許多子彈?
Charlie2020 wrote:
中科院與美方談判引進...(恕刪)

twlion wrote:
對樓主及其它討論串...(恕刪)


很抱歉這麼晚才回答,周末事情太多了!!

海軍在博勝案中有分到一部份的Link16的終端機,同時也裝在四艘紀德艦上與部分的其他艦艇!
海軍一般的小型巡邏編隊都會把成功艦當成主要的防空艦,如果有超過兩艘以上的防空艦如濟陽級與成功級,可能會以威脅來源去區分責任區,比方說北方與南方。
在紀德艦編入戰鬥序列以後,紀德艦上有完整的戰場指揮與管理系統,因為標二飛彈的射程遠大於標一,所以所有空中威脅一定是先以標二迎擊,若導彈能突破標二的攻擊,紀德艦才會指揮其他軍艦以標一作內層的攔截,但是前提是其他的防空軍艦也有安裝link16,否則很難用無線電協調這種需時很短的反應。

現在海軍正式的巡邏編隊會盡量將紀德艦編入當作指揮艦。




無名子 wrote:
海劍二類似美國ESSM...(恕刪)


劍二是否可以對付反艦飛彈,我認為有幾個關鍵因素

1. 艦二的主動雷達在對海面目標的海面回波的濾波模式處理能力,如果能將雄三的程式整合到劍二的電腦中,但是雄三的電腦與劍二電腦是不同世代的東西,兩個主動雷達的大小也不同,應該是會需要很大的工夫去測試與修改,理論上如果對海面回波的濾波程式能整合成功,它要打反艦飛彈不是大問題!
2. 劍二的原始設計就是要打高速目標,所以它的反應速度對超音速目標不會有任何問題,所以反艦飛彈的速度不是問題!
3. 反艦飛彈的掠海高度決定了艦載雷達的發現時間點,飛彈雷達的鎖定能力,反艦飛彈的掠海高度若非常的低會造成目標被濾波程式過濾掉,結果造成雷達脫鎖,可能造成攔截失敗! 所以這不是劍二有沒有能力對付反艦飛彈,而是某些反艦飛彈彈道如果能保持超低空掠海攻擊,劍二就有可能攔截失敗。
4. 超音速反艦飛彈的攔截跟艦載雷達的能力與指揮管制系統速度有絕對的關係,如果軍艦的指揮管制系統需要一分鐘的時間才能發射第一發飛彈攔截目標,一個三倍音速的反艦飛彈一分鐘可以飛59公里,它的雷達若不能在70公里以外發現目標,就不可能發射飛彈攔截了!

我這樣應該有回答您的疑慮了!
對於上面的回答,我覺得應該補充一點東西,台灣的軍艦在台灣周邊行駛只要台灣本島上的雷達系統或是預警機還存活,我方軍艦是有機會提早知道超音速反艦飛彈的攻擊而提早準備迎擊,但是所有系統都有反應的極限,所以飽和攻擊還是會對我方造成重大損失,要能形成飽和攻擊也是有一定的條件,這個條件也很不容易達成就是了!


twlion wrote:
對樓主及其它討論串裡的網友們說聲抱歉,稍為離題一點!想請教一下Charlie2020大大有關防空方面的知識,謝謝!。假設一群艦隊編組A、B、C…航行,這時來了幾架敵機﹝或攻艦飛彈﹞準備攻擊,那麼整個防空網要如何下達指令由哪一艘船的哪一種武器接戰?會不會有A、B、C…各艦的防空雷達同時收到目標,並同時發射武器回擊,那麼不就針對一個目標卻浪費了許多子彈?...(恕刪)


這幾部美國影片應該多少可以讓您參考 ( 片中所模擬遭受的攻擊來自 陸上 海面上下 空中 ... )
美國雷神公司阿萊柏克級艦的飛彈防禦戰鬥系統模擬影片
Raytheon - Arleigh Burke-Class Destroyers Air & Missile Defense Radar Combat Simulation




洛馬的飛彈防禦戰鬥系統模擬影片
Lockheed Martin - Air and Missile Defense Radar S-Band (AMDR-S) Digital Array Radar




另外這部AGM-158C LRASM (Long Range Anti-Ship Missile)我看不太懂其作戰攻擊原理 再請前輩們解答 謝謝 !!

其實台灣海軍若以守勢佈署在台灣周邊的船艦

有裝備data link的船艦, 都能得到一定的岸機雷情支援+岸基防空飛彈的防空掩護

(近期將大量服役的弓三導彈,能確保岸基SAM保護傘 擴大到離岸100km)

只有佈署在東海/南海區域, 遠離本島的遠程艦隊才需要完全自力更生(但應該也有機會 以link16接收美日的預警機雷情)

Charlie2020 wrote:
很抱歉這麼晚才回答,...(恕刪)
請問各位前輩 ,這部AGM-158C LRASM (Long Range Anti-Ship Missile)我看不太懂其作戰攻擊原理 再請前輩們解答 謝謝 !!



這段影片描述新一代美國海軍反艦巡弋飛彈的功能

1. 飛彈的目標位置可以由其他載具提供
2. 從MK-41 射出初期由軍艦指揮飛行方向
3. 中途導引可接受其他載具的指揮包括衛星訊號
4. 在沒有GPS訊號或是其他導引訊號的情況下,還是可以往既定位置前進(表示有慣性導航)
5. 自動規避防空雷達的攻擊範圍(可能是依雷達訊號強度變化與方位角推算中心點位置,繞行飛過防空雷達的區域)
6. 到達目標區域後會自動降低高度躲避雷達偵測 (非常低的低空)
7. 自動選擇攻擊目標 (依照內定選擇邏輯運算)
8. 依影像或式雷達訊跡分辨目標選擇攻擊位置(比雄三更先進,比方說戰情室或艦橋,雄三應該是打船艦中央水線上方1-3公尺)

很神了!

以雄三的雷達與內定攻擊模式來看,雄三可以做到
1,2,部分3,4,6,7,部分8


hausenhaifen wrote:
這幾部美國影片應該...(恕刪)


針對第三段 LRASM 的部分補充幾點:
1. 影片中模擬的對手方Hostile Surface Action Group(SAG)研判是光榮級巡洋艦;
2. LRASM (以下以L表示)中途為衛星導引, 從船上發射的L1, L2和從F18空射的L3 抵達目標區的時間接近, 研判有透過時間上的同步(synchronize)機制, 以達到對目標區飽和攻擊的目的;
3. L1 & L2 途中有計畫飛行路徑(planned route), 3:00左右有自主飛行路徑(autonomous route)繞過非攻擊目標的雷達, 到攻擊目標時, 為避免目標雷達偵測, 自行降低飛行高度。
4. 空射的 L3 在3:30 左右有一個攻擊目標判別動作(organic AOU (area of uncertainty) reduction)。讓人感興趣的是空射型從六個目標光點中, 判別出主要攻擊目標, 然後進入終端攻擊階段。研判大陸的ASBM也是採用同樣構想。
5. 4:25左右進入terminal stage, L1~L3 對攻擊目標進行影像比對並選擇目標的攻擊範圍, L3在L1&L2擊中後, 轉攻擊其他目標。
6. 說明飛彈具有多重導引功能, 影片中終端導引為影像導引。


大陸在嫦娥三號登月及幾次天宮太空站的自動對接上, 研判就在嘗試其影像比對與其它導引的技術, 是否已成功應用在YJ系列與DF反艦系列, 有賴其他網友補充。
----------------------------------------------
從這則影片可以看出, 技術日新月異, 台灣的紀德艦(防空飛彈載彈量有限)與號稱雄3平台的沱江級(防空能力不足), 在應付來自空中(JH7,J11),海面(022狼群攻勢)與水下(039)飽和攻擊時恐怕不容樂觀。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