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製潛艦 是看一個國家有沒有決心做
且要相當的國防工業實力 & 重工業
就別說其他國家了
說說 台灣 自製 IDF 戰機
還是 靠美國一堆 技術協助 ~~~~ 連最重要的 引擎 也是拿美國的改...........
好吧 就算是 台灣自製的 這沒有問題
但是呢?
1994年成軍 之後 生產了 1百多架................接下來呢?
小改 除了小改 還是小改 引擎 也小改
一堆受限 機體大小 發動機能力 除了小改 還是小改
只生產了1百多架 為啥不後續 "研發 下一代戰機呢?" 為啥當初花大錢 找一堆人
那些人材 好不容易研發 也有經驗 為啥不用現有基礎 發展下一代呢?
那些人材 好像被 韓國人 吸引走了........
這就是 台灣的 自製戰機 .................. 就這麼搞一次 沒了 真的沒了
1992 年 老美 賣了F-16 .............
唉~~~~~~~~~雖然有更好的 F-16
那為啥 我們還是看不到 下一代自製戰機 呢??
除了 人力 物力 .........................
最重要 財力 .....................不夠啦 真的不夠啦
從這邊就能看出來 一個國家有沒有決心 搞國防工業
回到這 自製潛艦
是不是要靠人家一堆 技術合作 然後 勉強弄出來 幾台..........
之後呢? 那些人呢? 要不要做下一代 自製潛艦
在現有基礎 改良 再做下一代呢???
會不會跟 IDF 一樣呢?? 好奇!!
是不是 做出幾台 "交差" 了事.........
要不要 參考 澳洲 自製潛鑑 的事情參考一下呢
為啥 目前台灣討論 都是 潛艦
因為 這是最高技術 最神秘 最"花大錢"的 自製武器
好像能做出來 就能一舉 登上世界強國之列 跟人家平起平坐
讓世界不能小看台灣一樣 好像弄出來 對岸就不敢來犯......................
像 台灣主力 M60A3 慢慢也過時了......雖然非常適合台灣這種地型作戰
為啥 台灣不說 我要自製 一個適合台灣地型作戰的 主力戰車 呢?
怎麼 沒看到 有決心自主國防工業呢?
主力戰車 難度應該 會比 自製潛艦 容易多了
設計有問題 只是路上拋錨.......鼻子摸摸 拖回去 Debug
自製潛艦 海中拋錨 可能直接沉到海底.......怎麼打撈.....
主力戰車 就 柴油引擎 懸吊 射控 主砲 裝甲 基本上 就這幾個 相對簡單的
這麼簡單的 不先弄一弄 再弄難的.........
下一代 主力戰車 還是看 老美的 M1 ................
唉~這台 M1 強是很強 不過台灣地型..........M1 來玩~真是有的玩
很明顯 這種 M1 不會很適合台灣
這麼好機會 為啥 台灣不展現 自主國防工業 決心......
到頭來
台灣 沒有決心 自主國防工業 ...........
一來 想靠老美 (買武器 繳保護費)
二來 沒人
最重要 是.............. 沒有錢 ......................
這個問題問得太好了
但是這個問題並不是你反對研發潛艦的理由
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台灣沒有決心發展自主國防工業
因為台灣沒有決心發展自主國防工業,「所以」台灣現在沒有潛艦研發
「IDF沒有繼續發展」和「台灣沒有潛艦研發」,都是這個「原因」的「結果」
並不是「因為連IDF都沒有繼續研發」,“所以”台灣沒有能力研發潛艦
台灣要研發IDF時,按照你的邏輯,人們應該說:台灣航空工業這麼弱,一下就要從次音速教練機跳去發展超音速BVR戰鬥機,哪有可能?不可能啦!不要浪費錢了!飛官性命不是給你拿來當白老鼠玩的!自製戰機掉下來會死人(也確實死過人,雖然買來的M2000和F-16也一樣會墜機死人,但自製戰機死人是不被允許的是吧?)!飛彈打不中敵人自己就死定了(雖然美國賣的飛彈彈頭罩都會裂開,但還是寧可用買的也不要自己造是吧?)!還是用買的比較保險啦!要自製武器應該先去做台吉普車!
對不對?你一定會這麼說!
如果當時社會主流意見就跟你現在一樣,我們也不會有IDF,也不會有因為IDF而發展出來的劍一劍二,更不會有由劍一劍二發展出來的海軍型
伊朗都會自製潛艦了,你又怎麼說?人家有幾百年的工業歷史?有外國無私技術轉移?你要不要看看伊朗早先製造的、簡直像玩具一樣的試驗潛艇?人家敢試,敢繼續從玩具汲取經驗,到最後可以建造有用的潛艦。
這樣在本島就可以互相支援, 基本上是夠陸軍用, 但空軍與海軍不知道願不願意陸軍也有打擊到大陸的能力, 澎湖到廈門160公里, 需要200公里的火箭彈, 我認為是需要, 這是戰略武器, 就可以打它們的固定雷達站
比較好奇有沒有裝GPS, 但GPS好像要多10萬美金一枚, 我想超過45公里, 就是100公里開始就要裝
--------------------
由國人自行研製的雷霆2000型多管火箭系統,在經過漢光29號演習於澎湖的試射驗證後,國防部也完成新一代的研發計畫,中科院已建案研發射程超過100公里的遠程火箭系統,而根據官員的透露,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的試射。這款射程在100公里左右的新式火箭,將優先部署於澎湖第一戰區,部署時間預定是在民國107(2018)年。
國防部官員表示,在兵逐漸壓縮的現況下,為了保持火力,勢必要將武器的投射距離與精準度做更大的提升,尤其是經由現有裝備的性能提升,是最具備預算優勢,以及減低他國對我方遠距投射系統的各項「關切」。陸軍現有的雷霆2000多管火箭單位,是第6軍團21砲指部621群多管火箭營,成軍時間是民國101年9月1日。
據了解,民國103年9月,國防部送交立法院的「5年兵力整建及施政計畫報告」中,已提出要將雷霆2000多管火箭性能提升,朝向遠距打擊的區域效應武器發展。在當時,中科院已著手研發射程超過100公里的遠程火箭系統。中科院甚至表示射程超過200公里的火箭彈發展計劃,對國內現有的技術絕不是難事,研發出性能類似美國陸軍使用的MGM-140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TACMS),或類似的系統,絕對可以5年內完成。
民國102年在澎湖實施的的漢光29號火力示範,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第一次在國人面前實施火力示範,9輛發射車齊射,每車射擊9發,場面壯觀的將81枚MK-30火箭彈對攻擊20公里外海上假想目標實施泊地攻擊,其形成的彈幕讓在場的三軍統帥馬英九,以及黨政高層都極為滿意。其火力效果,連美軍前來參與漢光演習的幾位代表,也表示肯定。
依現有已公開資料顯示,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現編裝有3種火箭彈模組,包括:
一、MK-15火箭模組:本模組有20發,可同時搭載3個模組共60發。火箭彈彈徑117mm、彈重42公斤、彈長1,960mm,每枚含6,400顆6.4mm鋼珠,主要針對軟性目標使用,射程7至15公里。
二、MK-30火箭模組:本模組為9發,可同時搭載3個模組共27發。彈徑為182mm、彈重187公斤、彈長3,900mm。由於本模組主要是執行人員殺傷,18,300顆8mm鋼珠彈亦可擊穿半裝甲目標,射程15至30公里。
三、MK-45火箭模組:本模組為6發,可同時搭載2個共12發,彈徑為230mm、彈重305公斤、彈長4,021mm,同可定時空炸信管, 25,000顆8mm鋼珠高爆彈,或者518枚M77子母彈,射程25至45公里。
四、研發中的MK-60火箭模組:本模組為6發,可同時搭載2個共12發,彈徑為230mm,不過彈重、彈長與彈頭仍未公開。射程最大為100公里。
雷霆2000多管火箭系統於澎湖的試射驗證後,國防部也於隔(民國104)年完成新一代的研發計畫,中科院已建案研發射程超過100公里的遠程火箭系統,目前已在屏東的九鵬完成第一階段的試射。這款射程在100公里左右的新式火箭,將優先部署於澎湖第一戰區,部署時間預定是在民國107(2018)年。
whitesox wrote:
為什麼IDF沒繼續...(恕刪)
IDF不就是引擎推力不足,只好採用小機身設計減重
間接導致內搭燃油不夠,最後變成短腿局地戰機
當年老美就是要限制你戰機性能
後續不生產也是IDF以無改良空間(翔升是汰換停產零組件,性能上並沒有跟F-16V一樣大大增加)
劍1就不用說了
劍2是美軍先進中程空對空飛彈落選產品,最後轉移相關技術和零組件給台灣的
AMRAAM 計畫失敗的摩托羅拉公司方案
.......................................................
題外話
幻象2000是1989年5月郝柏村買的
1991年12月台灣引進Su-27不成(美國獲知情資後,向台灣施壓而終止購機作業)
導致1992年9月布希賣給台灣F-16的
本來台灣可以從交易中輕易獲得俄國大量先進航太科技
都因美國自身利益考量下從中阻止
最後讓中國得利坐收俄國大量先進軍事、航太科技
......................................................
1980~90年代台灣可是口袋現金滿滿,想買什麼就買什麼(美.俄.法.荷)
但2016年的台灣.....可是想買什麼都買不大到
加上武器價格上漲驚人
最新的F-16從2000多萬漲到8000多萬美金
AIM-120從40萬漲到250萬美金
別以為台灣很有錢,老是想要花大錢研發,研出來的東西又不外銷
又不是台積電研發產品的還能賣大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