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國造高教機 命名藍鵲

NAKADV7 wrote:
可以做到像 AT-3 的滯空時間,那也很不錯喔!


如果做得到,油耗又低,當然支持。但是相反的,如果是IDF的滯空時間與油耗該怎麼辦?在預算有限下,是不是要縮減飛行員的訓練時數?不要跟我說有模擬機。

IDF縮小版不是不好,戰時改一改還可以直接拿來打補IDF的戰損,特性也比AT3優,只是首架還要兩年,投入量產不知道四年夠不夠,看AT3的失事紀錄,擔心這四年空窗期不知道還要損失多少空軍健兒。
NAKADV7 wrote:
IDF高教機是把IDF...(恕刪)


AT-3原是非線控,要改成線控的話整個機體架構都要改,
也不可能再用原AT-3的引擎TFE731(次音速),
目前現有的發動機只有TFE1042無後燃器版的引擎(超音速),
AT-3的小機體裝的上去這個嗎?
真能裝的話基本上機體也都全改了,
既然機體全改了,
等於重新設計(主起落架位置也將不同於原AT-3機體位置),
AT-3原有的航電系統不用換嗎?(不確定功能是否足夠)
即使採用AT-3機體也會大幅採用複合材料減輕重量,
當然AT-3這種情況下大改,跑風洞也是必要的

你確定用AT-3改會比較方便嗎?

重點在引擎!
如果今天繼續使用AT-3原引擎TFE731,
那確實AT-3改會比較方便,
如果今天採用IDF的TFE1042改的引擎,
那採用AT-5會比較方便
可不可以順便幫雷虎隊換個裝啊?
推力大了些,安全性也比較好
天災人禍我們避免不了,但車輛主被動安全,我們可以有選擇的權力!!!
rukawa1 wrote:
AT-3原是非線控,要改成線控的話整個機體架構都要改,
也不可能再用原AT-3的引擎TFE731(次音速),
目前現有的發動機只有TFE1042無後燃器版的引擎(超音速),



AT-3換成數位飛操機體結構為何要改?
數位飛操系統怎麼就不能用731了?
1042拔掉後燃器,就沒有超音速了


AT-3能不能改主要原因,還是在空軍定位新高教機要包含現在F-5的部訓前置任務
AT-3不是改了數位飛操,換上F124,性能就和F-5一樣,部訓前置訓練有很重的空戰運動課目
就如美軍開出的TX案規格中持續轉彎G力要6.5G以上,這可是連IDF都勉強達標的硬規格


AT-3要能成為選項,只有空軍在規格上鬆口才能辦到,而且連IDF高教版也要空軍降點規格才能達到吧
最後就是新政府、國防產業贏了面子,空軍可是徹徹底底的輸了裡子,獲得相對不成熟、更貴、性能較差、時間拖更久的自製教練機
可是還是會風風光光的成軍,光芒退去後,只能咬牙再用40年,中間大概得再性能提升個二次,再剝二次皮吧


Eglin wrote:
AT-3換成數位飛...(恕刪)


F-5e和AT-3延壽這麼多次,
如果線控這簡單就能改為什麼不改?
沒有人說不能用731,
但是731推力比1042小,
至於沒有後燃器無法超音速問題,
漢翔說法是說因為把機體縮小且用複合材料來減重達成,
當然也有人認為教練機訓練不需要到超音速,
但是目前市場主流教練機幾乎全是超音速(T-50,M-346),
基本上重點就是在引擎,
用哪個引擎就決定用哪個飛機來改,
目前的資訊幾乎確定是用1042了

潛艇等了20年,還是沒下文,
戰機從F-16之後就沒新購,
然後又要求沒到美國的水準不要自製.....

建議可以看這篇新聞跟新聞裡面連接的文章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528/618777/

做研發花錢,而且也不見得成功,不做!
即使做出來水準也不夠,不做!
20年過去了,
還是沒潛艦也無法自製,因為這20年沒去研究潛艦.....
戰機也買不到新的也無法自製更強的,因為這20年沒去研究戰機引擎....
個人看法,倒是認為以老將軍所言,AT-3改來達成任務,
引擎換F124,推力大了30%,空氣流量要加大,
所以進氣道要修改,直接改為DSI進氣道,
增加的推力,可用於加強結構,提高持續轉彎G力至8G,
採用複合材料減輕重量,以增加的推力,重量如果保持在4000kg,
說不定可以超音速飛行。
另外在生產與零件供應商都大量採用本土公司,提升航空技術水平,
增加就業機會。
以IDF修改基本上要外銷很難,
但AT-3改型,則只要價錢低點,是由機會的。

sam.hsu wrote:
另外在生產與零件供應商都大量採用本土公司


從四十年前到現在都是這樣在進行

很多廠商都是偷偷摸摸做,不會大張旗鼓地到處說

除了我這種已經退休的!

我朋友做軍用航太鉚釘,整家公司只有六個人,工廠全部自動化

認識他三十年,一樣謝絕參觀!

另一個朋友做雷達某組件,工廠只有三個人,只有半夜才開工

工廠有地震儀,些微震動就停工!全部用雷射校準!

前幾年有批貨,因為貨車出車禍,車上物品重新檢驗就花了三百多萬

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內幕,社會底層還有一些人默默地在為國防奮鬥!

當然各行各業都有黑幕啦!

larry-han wrote:
從四十年前到現在都...(恕刪)


疑~~~想不到有人跟我認知一樣
我認識同學也是做軍用儀表..之類的
做人很低調,進公司都要簽切結書跟保密條約
整個公司我看不超過7人,做同學的也不會問太多
只覺得,有你們這些默默為台灣付出的人,真是"讚"
一個重大軍武研發案八年十年跑不掉.....

用XX想也知道
要對一紙對外買賣合約動手腳容易
還是對八年、十年的研發專案報告、採購名細、帳務清冊動手腳容易
自主研發並不是代表停止對外採購....
有了自主研發的成果通常才能佔對外採購的優勢地位

進公司都要簽切結書跟保密條約


依美國作法 切結書跟保密條約 只是保護商業機密
接觸國防機密 得由主管單位同意
敝公司有些區域 別說訪客 沒機密資格的同事都進不去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