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好玩嗎? wrote:
陸軍使用的迫砲車、步...(恕刪)
預定歸預定,還是要看軍方給多少錢才能做多少事
IFV和自動迫砲型還在研發,軍方要看研發成果如何才會確定要不要投產
105砲車是「如果」要發展,會另發展另一車型
至於其它車型,等確定建案再說吧...
淡水河、基隆河因整治流量較穩定
但也從沒看CM21浮游,只看過救災演習時用M3浮橋車載過去,不會讓CM21去浮游
中南部河川差別就大了,汛期就是水量大到甲車下去鐵定直接翻車
枯期不要說雲豹,連民間吉普車隊都能找淺水區渡河
甚至有些伏流河段連水都沒有,這是台灣河川短而急只有汛、枯期的特色
渡海?海陸的CM25也只是搶灘而不是浮游上岸
海陸要是採用雲豹那也是拿來搶灘
法國VBCI無浮游能力,Boxer好像也沒有吧
外銷甲車在展出時當然會展示其浮游能力,但不是所有採購國都會購置浮游裝置
還是要看該國地形特性選擇配備,像台灣如果外購就不需增購浮游裝置
因為用到的機率少之又少,看看有浮游能力的CM21、V150何時浮游了
車側完全垂直
而且並不是斜一點就有傾斜裝甲效果
你拿煙盒試試要多斜才能多一半的貫穿厚度
像食人魚-5這種幾乎垂直根本沒有增加貫穿厚度的效果
雲豹外掛裝甲就陶瓷裝甲啊,車側只是平時不裝必要時還是可以加裝
全球8輪甲車側本來就是只防機槍、榴彈破片等級
有哪款車側還可以防到機砲以上的?
對付上岸的解放軍是戰車及未來的雲豹IFV
不要拿雲豹APC的火力來比較
至於防護力,解放軍第一波上岸的不也一樣是車頭防機砲等級
古早古早以前 陸軍自己評估 以台灣多山地 河流 城鎮 鬆軟田地的環境多變程度 最適合M551這種輕型多用途坦克 也曾經考慮一些輕中型坦克 但後來還是走向重型坦克。其實以台灣西部城鎮 河川 鬆軟稻田密佈 東部為山區道路脆弱 再考慮一般道路的品質 橋樑的承載 其實很不適合重型坦克。戰時 考慮道路交通量和補保支援運行 若三軍所有的部隊都要靠道路機動 人、彈、油、軍需運補 加上動員的各式車輛往來 可能產生擁塞 若重戰車越野機動 野外稻田田地 城鎮地形地物 所衍生傳動耗損 燃油消耗問題 加重補保負擔 若換用m1 喝油超凶 燃油補給要考慮 柴油比較合適 但能選的買不到。重戰車機動 不可能完全藉由載重車 載重車數量有限 道路系統承載和運能也不能讓載重車直達野外戰術位置 戰車還得自己下來 機動至陣地。所以國軍要想想 要繼續追求重戰車 還是外購或自製 勢宜國情的輕中型坦克。共軍就很有頭腦 針對西部高原 山地 開發專門的中型 輕型坦克 以符合地型環境。國軍研發技術 經費 軍購獲得 都有問題要克服 國軍將領就繼續頭大吧 還有小雲豹要搞定勒。
車體設計
車體傾斜設計的結果就是容積不足,無論是用在輪甲車都一樣,要看當初設計的用途
一是車體尺寸限制範圍內真要傾斜設計,那就是步兵班編制減少,這時就要看編制減少後的效果是否能跟原來編制一樣
二是放大車體尺寸來達到傾斜設計,這就要看作戰環境中是否會因為體積較大造成行動不便
三是外掛裝甲來達到傾斜或增加防禦能力,這就要看裝甲成份、技術,車輛剩餘動力等
當車體尺寸放大又要能增加防禦能力,車重必然上升,請換更大馬力的發動機、懸吊系統,如還要減少耗能省油,請換檔位更多的變速箱,如又要能在城鎮中更靈活,請換全輪轉向系統。
涉渡功能
國軍運用雲豹可快速機動的優點,能在「開戰前」達到比MBT更快的到達指定位置,並在作戰中黏住敵軍,控制戰場範圍。
台灣的河流大都是東西向,橋樑多。各戰區以河為界,所以各部隊佈署位置是有道理的,點到即止。
橋梁被毀,看似對我軍的行動會形成不便,其實在戰前就已經機動。這對敵軍的作戰限制更大。原因是敵軍上岸後,須快速推進、擴大戰線,清空登陸場讓後續的部隊能儘量、快速的上岸,這時橋梁被毀,敵軍就是被限制戰場範圍,任何一項渡河裝備都須坐船來,這就會影響裝載序列、作戰序列,這在目前就已經不足的登陸艦載重噸影響更大。
衍生型
雲豹衍生型,如20~40mm機砲(還不確定)、105mm砲(擱著)、反裝甲(反裝甲組裝備及成員)、防空(DMS及成員)、迫砲(81砲組成員或尾掛120砲),也就是運兵車型搭載砲組及裝備,到達指定地點後下車作戰。
抱歉,離題了!
越是自卑就越戰狼,越是戰狼就更顯得自卑!
以中共擁有的外交優勢 若時機適宜發動攻台時 可能伴隨海空域封鎖。此時你要考慮台灣的外購武器 在封鎖下 所建立的保修能量 是否能足夠支撐作戰。彈藥 武保附油 還有各式礦油氣 燃油 存量能支持戰鬥 和民生運作(發電)特別是戰時還要有敵軍攻擊損耗的考慮 特別是油庫 目標大明顯易攻擊 共軍還有巡弋飛彈可用。
中共近年來學習美國 發動攻台 必然以導彈 火箭 巡弋飛彈 以求癱瘓空防 海軍 陸基反艦飛彈基地 再運用空軍海航兵力攻擊 為最後登陸做準備 以確保登陸成功。所以共軍攻擊先期 國軍地面部隊 要能機動至戰術位置 以遂行反登陸、空降或防禦作戰。很不幸的 國軍精簡 許多軍用物資、兵員運輸、支援勤務和後備兵力 都要靠動員。而國家從來沒有演練過接近真實狀況 的動員演習 都是紙上計劃 若共軍初期攻擊未能奏效 那還ok。 如共軍達到取得制空的目標 那全國全軍動起來的龐大場面 在空中威脅下 會保持有序還是混亂? 重要鐵公路要點 橋樑 集結區 必然是共軍接下來空中攻擊目標 如此會打亂部隊機動集結 連帶防礙威脅運補作業 而工兵部隊的渡河支援架設 在衛星與其它偵察手段下 是明顯的目標 況且裝甲部隊機動過河 也不是幾分鐘結束的事 還有渡河前後的機動過程 集結等待渡河 都是很明顯的目標 尤其是那座橋 共軍也有空射遠程對地制導武器。所以戰甲車的涉水性能 也不能說很雞肋 多一分準備 多一分運用。你能主觀斷定掛保證 國軍會一直掌握空優?美國會速速來援?若失去空防時 地面部隊、車輛會如何?能平安順利機動 集結?
台灣不是美國 美國用爽的台灣會一定好用嗎?台灣的地形複雜 多山地、城鎮、稻田、魚塭、灌溉溝渠、人為地物 地形多變使重型戰車運用受一些限制。而補保問題也要考慮 戰車的引擎、tts總成 等較精密的 在戰時能維持修護能量?若鐵公路中斷 各作戰區有能量維修?當基地運不來 料件存量能滿足?其次若m1此類 精密的燃氣渦輪引擎、射控 若作戰區只能總成更換 無能量維修 戰時若交通中斷 存量用盡 要停擺嗎?渦輪龐大的耗油 交通中斷 作戰區存量能支持幾天?主戰車比甲車更要考慮保修 補給 不是火力強裝甲堅就不敗 想想開出門作戰你會碰到什麼問題?面臨戰場環境會如何嚴峻?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