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台灣海鯤艦 跟 中國039C 那個比較強

houmh wrote:
台灣海鯤艦 跟 中國...(恕刪)


不是配了無敵原子嘴炮嗎?
遇到打了才曉得
7-11海試了嗎?都沒消息
首艦到形成戰力還要至少2~3年
希望不要拿這個開政治支票
這不比下水可以有彈性認定
houmh wrote:
台灣海鯤艦 跟 中國...(恕刪)


獵雷艦已經演過一次

還演
其它歐商國家肯點頭開放滿高

國內自製鋰電池一階段後續艦不用 主機擬改採購其他歐廠 


據了解,潛艦國造後續艦的規劃,是採3+2+2艦共7艘三階段無縫接軌方式來建造,首先第一階段的3艘因原型艦海鯤號下水後,海軍進行各項作戰測試,以及服役成軍後,在部署運用後才會發現真正需要優化與性能提升的部分,但後續艦規劃不能因此而停頓,因此一階段的3艘其戰鬥系統性能與原型艦海鯤號幾乎一致,真正優化部分是艦體內各項重要組件的自製自供率的提升,海鯤號有40%是台灣自製,一階段期望提升到50%,因國內研製鋰電池並未順利,因此在一階段3艘後續艦並未決定使用自研的鋰電池取代鉛酸電池。另外,主機亦在考量選擇改用效能高且來源穩定的歐洲其他國家裝備。

主合約商改由洛馬及雷神競標 中科院失戰系優化主導權


據了解,二階段的2艘與三階段的2艘在艦體優化定型後,這2艘戰鬥系統的性能提升會依據原型艦服役後,就執行任務所需要項目與美方可提供的技術進行優化。由於後續艦戰鬥系統的主合約商從原來的中科院,改為美商洛馬與雷神公司,由這兩家美商公司就潛艦國造後續艦,海軍的需求與美方同意解禁的技術來分別規劃,最後由這兩家公司各提出建議規劃書後,由海軍會同外藉技協來進行評選決定。



據了解,因後續艦戰鬥系統主合約商改由美商洛馬、雷神兩家公司組團隊來競標,雖一階段3艘後續艦的紅區戰鬥系統性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若團隊的協力商不同,若部分裝備在性能可升級,經評估採行才會進行微調;因中科院從主合約商改為配合的協力商,其自製系統裝備,海軍仍規劃標配,但沒有戰系優化上的主導權。
據指出,潛艦國造海鯤號原型艦進行的泊港測試(HAT),通過氣密等測試,並通過各系統分別測試後,目前開始次系統的併聯測試,截至目前一切依規劃的測試順利進行中,若順利可望在明(2024)年2月完成HAT,3月開始進行海上測試(SAT)。



至於外界批評海鯤號原型艦造價太貴,日本150億餘元就可建造一艘新潛艦,據指出,海鯤號原型艦總額度為493.6億元,建造潛艦是從無到有的全新設計,如建造5座廠房、購置自動捲板機、自動焊接機、彎管機及精密鑽孔機、兩座零附件自動倉儲庫房等就高達155億餘元,這些都是全新建造與採購的成本,加上船廠技協也需要38億元,這就需要193億餘元;加上潛艦武器設備與技術都必需透過國際合作取得,如海軍顧問需12.6億元,這完全不同於日本具備成熟建造潛艦的生產線,其建造成本會比較低,但也絕非150億餘元就可建造一艘新潛艦。



據指出,海鯤號原型艦在海昌工廠內進行的HAT測試,所有設備除有第三方出廠測試(FAT)認證外,在裝入潛艦前的整合測試(如部分泵浦與控制箱、主機與發電端、戰系裝備信號介面等),經確認符合規範需求後,再行吊艦安裝,執行艦上安裝檢查測試後封殼進入HAT測試,目前已進行次系統的併聯測試,若順利明年初就進入最後的全系統測試。


海軍參謀長吳立平中將11日於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證實,後續量產艦還在完整建案規劃中,但會持續進行,目前沒有變數。據指出,由國防部參事邵維揚中將率領潛艦專案小組相關人員,月初訪美就是與美方討論後續量產艦的紅區戰鬥系統優化方案,並聽取由美商洛馬和雷神對戰系提出的估算額度,讓潛艦小組可以提前規劃後續艦的相關事宜。



由於海鯤號原型艦預算總額度為493.6億元,其中人力款為12.9億元,占3%;國內物料款為18.4億元,占4%;國外物料款為230億元,占46%;船廠技協為38億元,占8%;廠房機具為155億元,占31%;海軍顧問為12.6億元,占3%;軍售魚雷為26.5億元,占5%。國內外預算比例為國外採購裝備、海軍顧問、船廠技協等(不含軍售魚雷項目)達六成,國內則含力力、國內裝備與廠房庫儲設施占四成。



據了解,未來後續艦是以3+2+2艘的進度來執行,在廠房機具設備最多只有維修成本,船廠技協的成本也會隨之減少,國內可採購設備增加後也可減少成本,表面上量產後續艦造價會比原型艦低;不過,受俄烏戰爭造成全球原物料通貨膨漲影響,例如海軍沱江級軍艦的量產艦體單價,就比原型艦高,因此潛艦後續艦若加入戰系優化項目多,後續艦造價要低於原型艦則有一定的困難。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