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獨家/潛艦國造創紀錄!37年來首度海軍256戰隊接艦官兵編成進駐

後面還要花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測試,才會開始建第二艘!

很多國家自建潛艦,都發生許多問題,所以海軍當初也非常怕發生相似問題,採取非常保守的態度去進行,這次潛艦如果沒有發生大問題,可以成功海試完成,台灣的軍工業又要在世界上揚名立萬了。

當初的IDF也很順利研發完成,不只是造飛機,還同時造出主動雷達導引的飛彈與一款奇葩的引擎,重點是我們以前從未研發過任何一款戰機或是噴射引擎,雖然有很大的技術轉移能量,但是依舊是一項工程奇跡。

這回突然造起一艘浸3000噸的潛艦,如果沒有任何事故而能順利完成海試,那真是另一項令人剮目相看得奇跡。

韓國人真是會被比下去了。
tradestone71

跟韓國比,等造出來再來嘴吧!人家有原廠支援,台灣不知道從哪弄來的黑科技沈下去浮上來不死人再來吹都還來得及

2023-09-05 11:38
Charlie2020 wrote:
韓國人真是會被比下去了。

別自我感覺良好
一生當中,至少要擁有過一台電漿電視或OLED電視。
國造潛艦封殼完畢!下潛深度優於劍龍級 命名海昌或海鷹待總統定奪

記者王烱華
2023年9月4日 週一 上午12:00

(記者王烱華/台北報導)代號1168的潛艦國造(Indigenous Defense Submarine,IDS)原型艦目前正在台船潛艦工廠製造中,已陸續完成全艦硬、軟殼的封殼焊接作業,接下來就等著蔡英文總統9月份親自主持命名及下水典禮。內部人士透露,海軍現役的劍龍級潛艦下潛深度約300公尺,經專家計算,IDS原型艦的下潛深度可比劍龍級潛艦多深潛50至80公尺,已優於目前中國柴電潛艦的下潛深度。

根據設計圖顯示,台船完成IDS硬殼焊接後,會依SOP程序在壓力殼上再焊接一環一環的「肋環」,最後再完成焊接「軟殼」,因此整艘IDS潛艦除了第4船段是只有俗稱「硬殼」的壓力殼 (pressure hull)外,其餘第1、2、3及5、6船段都是在壓力殼外,再包覆一層「軟殼」(light hull)。

內部人士透露,此種工法可讓IDS壓力殼得以在軟殼保護下,在深海中進一步加強抗深水壓、扭曲、抗水下爆震、抗衝擊與抗疲勞破壞的能力。

對於國造潛艦的最新工程進度,內部人士說,目前已完成最外層的軟殼焊接,現正在進行外部的防銹塗層、吸音塗層施作;最上層潛艦甲板的鋪設及相關管線的配置同步進行中,最困難及精密的X型尾舵另經專業團隊校正後,完成安裝。

資深人士透露說,雖然近來水面艦或是國機國造的教練機「勇鷹」號,都是透過網路票選方式命名,但由於潛艦國造有其歷史定位,因此首艘潛艦命名將改為內部自行討論。

目前海軍現役的潛艦包括茄比級潛艦、舷號791的海獅號、792的海豹號;劍龍級舷號793的海龍號與794的海虎號;而國造潛艦則會維持7開頭的舷號,但不會是79X,主要是因為潛艦國造案規劃要製造8艘潛艦,如果要以舷號79X進行編號,就會產生8XX的編號,不符合潛艦部隊7XX編號。


外傳海軍已考慮將首艘潛艦命名為「海鷹號」,與國機國造的教練機「勇鷹號」作為呼應,但內部人士不願證實,僅透露潛艦國造是以「海昌計畫」開始,而且台船的潛艦國造也在海昌大樓進行生產,將首艘國造潛艦命名為海昌級的海昌號潛艦可能更適當,但真正命名結果仍要看海軍司令部,屆時潛艦國造專案小組會提出建議案,再由總統蔡英文作最後決定。

內部人士進一步指出,完成封殼作業的艦體目前已完成UT(超音波測試)、MT(磁性檢驗)、RT(放射性檢驗)等檢驗工作,均符合預定標準,下一步將規劃在廠房內舉行下水及命名儀式,預計是在9月底前舉行,由於是邀請蔡英文總統主持,確切時間仍待總統府方面決定,完成下水的節點儀式後,即會進行FAT(出廠測試),即是由台船與海軍256戰隊國造潛艦接艦官兵們,一同負責就每一項系統、次系統進行驗證。


完成FAT後,即會將潛艦以拖車的方式移到潛艦乾塢中進行HAT(泊港測試),最後再進行SAT(出海海測),要完成這些測試至少要費時1年到1年半左右。

內部人士指出,潛艦國造原型艦採用HSLA-80 CRHS56高張力低合金鋼板,與劍龍級的所使用的FE-510高張力鋼板相比,強度、耐壓力更好更強,根據電腦數據資料顯示,海軍現役的劍龍級潛艦下潛深度約300公尺,而國造潛艦原型艦約可比劍龍級深潛多達150到200公尺。

內部人士透露,由於是首艘自製潛艦,基於安全考量只訂出深潛最大壓力只比劍龍級多50至80公尺,亦即380公尺左右,已優於目前中國柴電潛艦的下潛深度,「以這種下潛深度,絕對可以成為我海軍潛艦的優勢,讓中共解放軍有所忌憚。」
payfun wrote:
國造潛艦封殼完畢!下...(恕刪)


看來是完全依照劍龍級的耐壓殼建造!
畢竟我們沒有自己建造過 很合理
只改動外殼構型跟帆罩 尾舵 螺旋槳

我比較建議命名為劍龍級的母型旗魚級二號艦名 虎鯊
以後各艦有各種兇猛鯊魚命名
雙髻鯊 大白鯊 大青鯊 公牛鯊......
stever2018

應該不是,設計圖,材料工法幾乎都來自西方支援...並不是把劍龍級拆掉模仿

2023-09-04 21:35
tradestone71

叫中華鱘或是白海豚啦!

2023-09-05 11:40
payfun wrote:
外傳海軍已考慮將首艘潛艦命名為「海鷹號」,與國機國造的教練機「勇鷹號」作為呼應,但內部人士不願證實,僅透露潛艦國造是以「海昌計畫」開始,而且台船的潛艦國造也在海昌大樓進行生產,將首艘國造潛艦命名為海昌級的海昌號潛艦可能更適當



個人覺得也不用「海xx」什麼的,就學老美用「魚」來命名不就好了,「海昌計畫」嘛就用「鯧科」魚種的名稱來命名如何,IDS可歸類為「鯧魚級」,用這種方式命名不偏不倚,比較不會引起意識形態的爭議。


payfun wrote:
潛艦國造原型艦採用HSLA-80 CRHS56高張力低合金鋼板,與劍龍級的所使用的FE-510高張力鋼板相比,強度、耐壓力更好更強,根據電腦數據資料顯示,海軍現役的劍龍級潛艦下潛深度約300公尺,而國造潛艦原型艦約可比劍龍級深潛多達150到200公尺。


潛艇潛深有很多種定義,標準各國不同。

「設計深度」:潛艇規格中列出的標稱深度。設計師從中計算出船體金屬的厚度、船的排水量以及許多其他相關因素。

「測試深度」:以設計深度打個折為測試深度,作為正常和平時期允許作業的最大深度
美國:設計深度的2/3
英國:設計深度的4/7
德國:設計值深度1/2

「作業深度」:為最大作業深度(或永不超過深度),這是允許潛艇在任何(例如戰鬥)條件下作業的最大深度。 (這是數字絕對機密,只有少數人會知道)

「壓碎深度」:有時被稱為「塌陷深度」艇因水壓而內爆的水下深度。從技術上講,壓碎深度應與設計深度相同,但實際上通常會更深一些。這是整個生產鏈中復合安全裕度的結果,其中每個點都努力至少稍微超出所需的規格,以解決難以察覺的材料缺陷或加工公差的變化。

潛艇是很複雜的東西,報導中的說法有點攏統,光是要測出這些東西並寫出教範,就是一大工程,有些還不能直接測,必需透過不同的方式間接導出,原型艦測試的工作繁重之極,接下來的工作很忙碌,辛苦了,希望一切順利。
stever2018

這份新聞洩露出的資料是真實的,還是經該修改?我覺得應該比較保守,誇張也沒意義,如果因為誇張而出事...很多人都會出事

2023-09-04 21:39
天衣神水
天衣神水 樓主

還好啦,鋼板的規格出現都可以推估出來,除非施工技術太差,單殼雙殼怎麼分佈9/28看水櫃孔就可以證實。

2023-09-04 22:10
天衣神水 wrote:
個人覺得也不用「海xx...(恕刪)


篳路藍縷,終於來到最後一哩路,國人該感到自信與驕傲
小粉紅與舔共派的閒言閒語越多,代表方向越正確

只擔心一件事,下水正式服役前的這段時間,不要把整個團隊搞散了,IDF前車之鑑莫忘
AdisonHuang wrote:
只擔心一件事,下水正式服役前的這段時間,不要把整個團隊搞散了,IDF前車之鑑莫忘


接下來是各種數據的驗證,至少三至五年的時間 (這還是算快的),修正後正式量產,等量產完成這些人也到了屆退該找徒弟的時候,所以知識庫的建立至關重要。
天衣神水 wrote:
接下來是各種數據的驗...(恕刪)


看來這段時間只能靠慧龍專案繼續凝聚技術&經驗了
Charlie2020 wrote:
後面還要花一年到一年...(恕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fmURzy3BzM

這樣會讓凝聚的台船建造跟設備商無所事事一兩年!
應該把2-8艘的建案拆開
第2艘單獨編列! 3-8艘用特別預算一次編

現在就可以開始編列第2艘壓力殼跟內部設備的預算
至少外型有紊流 帆罩 噪音...的問題都不關壓力殼的事
先設定好重要節點 假設 HAT泊港測試半年
SAT海上測試半年 海軍驗收半年
那2025年3月就是2號艦"開始"壓力殼封殼的重要節點
(封殼後內部設備不能再變動)
由這時間往回推 開始要買鋼板 定設備...的時間

當然這樣會有發現壓力殼內部設備問題得修改卻已訂購的問題
譬如引擎噪音太大得修改基座跟浮筏設計
大軸漏水超過設計得修改軸承卻...
但這種浪費為了海軍快速得到2號艦戰力跟台船人力資源不浪費不流失....
個人認為是值得的!

至於最後的韓國人真是會被比下去了...真的別自我感覺良好了
人家能在向德國購買2型潛艦後就能推出自己設計的KSS-3
還拿下印尼的潛艦單!
再看看人家利用組裝F-16跟KT-1 一步步磨練推出T-50拿下多國訂單
K-9 K2.....就不須講了!
就算沒有對岸打壓!
靠科科院跟我們台灣一貫的小公司靈活商業模式
真的能在長期 鉅額投資的軍火工業上拿到比下韓國人的成績?
彰化周渝民

台灣老人的心態就是非常保守,害怕失敗,怕輸,更要命的是小農思維,沒辦法集中力量辦事情。韓國人民族性完全相反,撞的頭破血流也要撞,很敢賭的一個民族

2023-09-04 19:17
ahph_gmail wrote:
別自我感覺良好


海軍的多數將領是認為,這個首艘艦,必定會發現一大堆缺點,甚至可能會死幾個人!

因為全世界所有擁有潛艦的國家裡面,第一次造潛艦的國家都發生的一些設計上的問題,這已經不是簡單的管線漏水而已的問題喔! 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第一艘潛艦沒出過大問題的! 所以海軍將領有這些想法,一點都不稀奇,如果沒出問題,才是出了奇蹟!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