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ga giga3 wrote:禁航區當然靠實力執行他的權威性!台灣有沒有那個實力?PLAAF怕不怕真被打下來? 真有那個實力的話,先在釣魚台搞一個禁航區,禁止中國和日本的公務船進入中華民國釣魚台12海浬領海啦。
oxxx wrote:但是 但是 如果有下次出中線 萬一還是不給打的話.....可是 對方只有2架. 為了2架 開戰 ? 說不通啊.. 問題就在於這個所謂的“中線”老共從來沒有正式承認過啊。比方說以後老共就是在中線以東飛來飛去,但就是沒有進入台灣領空,那台灣還能怎麼辦?台灣當然可以每次都派戰鬥機在旁邊伴飛,甚至通過無線電喊話要老共離開,問題是依據是什麼呢?有哪一條國際法或者兩岸條約禁止共機在海峽中線以東飛行? ?唯一可以沾得上邊的就是說老共的飛機進入了台灣單方面宣稱的“防空識別區”,但如果因為這樣就把老共的飛機擊落,那就在世界上首開在非戰爭狀態下、在國際空域擊落飛機的先例。台灣真想當這樣的“世界第一”?
基本常識很重要,領空只有12海浬,領空只有12海浬,領空只有12海浬,飛經過12海浬領空外,依國際法是無法擊落,否則就會被國際視為主動宣戰!因為戰機速度太快,為免措手不及,各國都會和臨近國家有些協議,飛機儘量不靠近對方領空。當然這是彼此間有善意,有默契。但你夠大尾的話,也可以自己在領空外設若干航空識別區,要求國外戰機,戰艦進入識別區前要通報,否則就要……,要怎樣就看你有多大能耐?對方甩不甩你?像美國這種強大的惡霸,是不用甩別國的航空識別區,而他自己畫的識別區,大得不合理,也很少有國家敢不甩,沒辦法,國際上就是比拳頭大!特別要說的,如果時速最高2500公里的殲11飛靠近臺灣北部12海浬領空線,蔡英文大概只剩1分鐘可以反應而已。
oxxx wrote:對方只有2架. 為了2架 開戰 ? 說不通啊.. ...(恕刪) 您說到重點了!PLAAF明明4架同飛, 為何只派2架跨線?明顯就是 '挑事但不引戰'。 用白話文講就是; 想小小耍點威風確又怕——真——的——引——發——台——灣——啟——動——武——力。 就像個怕事的頑皮小孩子。
g00dluck01 wrote:真有那個實力的話,...(恕刪) 你是在叫你祖國設釣魚台禁航區嘍?那麼, 你是在嘲笑你祖國——PRC——迄今不敢在釣魚台趕走日機日艦?這種叛國罪你也敢惹? 不怕你上司押了你?
jeel54321 wrote:不怕的話,台灣空軍也越過中線去反制啊!不要只會站在地上鬼叫!...(恕刪) 如果走在路上, 碰到一條狗從路邊衝過來汪汪叫;你會衝過去, 對狗報復性的汪汪叫?還是, 根本不理他, 但更提高警覺?
g00dluck01 wrote:那就在世界上首開在非戰爭狀態下、在國際空域擊落飛機的先例...(恕刪) 搞清楚一點: 照你們的說法, 兩岸現在還是內戰狀態。 什麼叫非戰爭狀態?怎麼, 想侵略時, 就說「在內戰狀態」; 挨打時就說「非戰爭狀態」。 全身都是嘴, 黑的, 白的都是你才對嗎?
"中共解放軍殲11型戰機昨日有計畫的穿越海峽中線挑釁,朝野一致批評。那什麼為「海峽中線」,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指出,海峽中線只是一條「假想界線」,並沒有任何法理依據,而現在所稱的海峽中線完全是實力原則。它不是談RIGHT的事,而是談MIGHT,這也是英文中有MIGHT IS RIGHT(強權及公理),即是你有實力就有這種可能性。張競並特別提醒說,在美國聲稱,只要國際法容許的範圍內均可飛越與航行。因此中共才以海峽中線作為挑戰,主要是因為海峽中線本來就沒有任何的法理定義。因此,我們必須小心北京仿效美國自由航行計畫,堅持在國際水域有航行與飛越自由當作口實。事實上,海峽中線是在1950年代美國與中華民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時,由美國太平洋司令部名叫戴維斯的軍官劃定海峽中線,目的是確定美軍機艦活動範圍,並希望能約束蔣介石不要越界反攻大陸,而把美國拖下水,因而海峽中線又被稱為「戴維斯線」,但當時,兩岸領導人均不願承認這條線。但在美國強力要求下,蔣介石才被迫承認,但中共迄今均沒有承認。而2004年5月26日時任國防部長的李傑立法院國防委員會中,首度對外明確公佈海峽中線的地理座標,為北從26°0'N,121°23'E(甲點)至24°50'N,119°59'E(乙點)再南至23°17'N,117°51'E(丙點)所連結的一條線。而時任立委的海軍退役上將顧崇廉也透露海峽中線是一九五一年美軍協防台灣期間「樂成計劃」的附件,意思是要台灣不要越線挑釁,中國大陸若越過中線,美國人負責協防。但隨著「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終止,此一附件已作廢。我空軍將領表示,雖然海峽中線由美國人所決定,但我空軍戰機在1999年,即時任總統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之前,經常都有到福建東南沿海偵巡,但在兩國論之後,共機則採優勢偵巡的方式出海飛行,讓我戰機不得不退縮到中線以東進行偵巡。"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90401/154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