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R7613 wrote:
IDF 最後定案構...(恕刪)
各位版友都提供了很好的見解,這是台灣之福。
不過,大家都專注 "爬升率" 而忽略了兩個台海攔截實務的必然狀況:
1) 來敵已佔高位。 PLAAF主力戰機都躲在內陸,離面台的自家海岸線至少200公里。也就是說: 到台海中線攔截點時,她們想佔多高位置 (只要在升限範圍內) 都沒問題; 而且其境內爬高不受台灣飛彈威脅。
反觀ROCAF若太早爬升太高則暴露在S 400等的威脅下; 若太晚爬升則佔位不利。
2) 緊急起飛所需時間。人人稱讚幻象爬升率,可是聽說 (老頭已退伍40餘年,不知新戰機確實數據) 她從 "接戰管命令→在空向戰管報到" 所耗費的時間近IDF5倍,台海攔截秒秒必爭, 沒那麼多閑功夫可浪費!
簡單講: 以戰管攔截實用而言,IDF才是緊急攔截首選; F 16是備援機種; 幻象根本不能成為台海緊急攔截機,只能是 "有預定作戰計劃的任務機"-----因為起飛前的準備動作太囉嗦。這是飛機設計的缺點。
台海因近,攔截狀況與美日不同,考量重心也必須不同。 個人認為: 爬升率在台海高空攔截這塊不那麼重要 (不太差就可以了) (如果是預定作戰任務機,那爬升率就重要了), 能兼顧 "最短時間內緊急起飛" 與 "爬升率" 兩者,才應是考慮重點; 尤其前者更重要。 請不要看輕IDF,你我今日的安全一大半全靠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