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豪不留情地說沱江型作為研究型號是不錯的平台, 但拿到戰場上根本就是垃圾. 與其說是定位錯誤, 不如說沱江型根本就沒有定位.
首先要問的是, 沱江型的定位是甚麼? 小型護衛艦? 反艦導彈艇? 還是艦隊反潛防空平台?
小型護衛艦的話, 我不能理解為甚麼要採用雙體設計. 雙體船設計的確可以減低吃水增加航速和加大甲板空間......但一艘護衛艦要這些來做甚麼? 護衛艦的原意理應是近岸戰鬥和反潛, 但雙船體的設計卻完全沒有抗捐性可言. 在高密度的戰場非常容易失去戰鬥力. 你說射完就跑? 那我做艘護衛艦來幹甚麼? 做一大堆導彈艇要便宜好用對吧? 作為護衛艦, 沱江的自持能力也明顯不足.
反艦導彈艇的話......你是在說笑? 航速只能去到二十五節的船由根本上侮辱了導彈艇. 甚麼? 你說計畫是41節? 把導彈搭載數減一半, 再把那導彈艇要來沒用的飛行甲板去掉, 壓低船體減少船寬的話應該可以輕鬆做到. 沒錯, 我就是在叫你山寨022. 那才是導彈艇. 要知道, 沱江的造價至少是022的一倍. 但作為導彈艇, 她絕對沒有022兩倍的效果.
反潛防空平台? 用500t的艦體? 純粹的浪費資源. 先別說其它, 你沱江能夠跟得上其它艦艇? 別說紀德, 就連成功級的自持能力和外洋航行能力也遠比沱江好. 你區區一艦沱江沒可能跟得上艦隊作戰. 又怎樣去幫助艦隊防空? 500t的配個SeaRam或是普通的CIWS用來個艦防空就夠用了. 不服的話你倒是說說有那一個國家會用一個500t的平台去防空.
簡單來說, 沱江型就是一頭四不像.
接觸了海軍這麼多年, 我可以告訴你跟沱江艦, 拋開技術層面的話, 在背景和思想上最接近的一艘軍艦是甚麼
Soho-class.
所屬: 朝鮮人民海軍.
北韓沒有把那破船再玩下去了. 台灣呢?
ayoyo wrote:
沱江級這麼小,放得...(恕刪)
完整訊聯當然放不下。應該是一個很小規模的訊聯作戰系統 也許10-30噸。
作戰系統要做甚麼事
1. 把雷達範圍內所有目標標示命名
2. 依目標性質與資訊識別敵我後排定威脅等級
3. 追蹤威脅比較大的數個目標 (追蹤需要比較高的雷達掃描率,小平面相位陣列雷達可以適用的模組數較少,因此會訂一個追蹤目標的上限)
4. 飛彈發射以後,雷達還要追蹤飛彈的動態,發出導引訊號,這又要占用更多雷達模組數量,因此一面小相位陣列雷達也會限制可以導引控制的飛彈數量
5. 所有追蹤與導引的飛彈都需要用CPU運算能力去分析訊號並計算攔截彈道,所以這類目標多的時候就需要更多CPU去計算結果
這種電腦機櫃的數量與重量就變成作戰系統的基本要求
雷達的距離短掃描範圍小目標就少, 因此CPU需求也少
飛彈的有效距離短, 要導引追蹤的時間短. CPU需求也變少
鋒眼雷達升級的單面相位陣列雷達一秒鐘才更新一次目標資訊, 所有資料更新只需要一秒一次 CPU需求更小
因為我們使用的都是主動雷達導引飛彈, 飛彈的終端導引都是由飛彈上的雷達導引, 因此更不需要用雷達CPU去高速掃描目標導引飛彈
所以海天劍II 40-50射程配80公里的雷達或是120公里的雷達, 他上面的CPU需求就不同
對比起老美的神盾系統,他的雷達每秒掃描10-50次超過200公里一秒鐘才掃描一次,有效距離400公里是16-20倍的掃瞄範圍 飛彈射程高達180公里又是4倍的射程, 飛彈是被動雷達終端導引還需要每秒100次更新導引指令
神盾艦上的電腦機櫃數量是鋒眼雷達至少500-1000倍之間,所以美軍神盾艦的電腦機櫃就要500-800噸重
鋒眼雷達只有50公里的距離電腦機櫃還不到一噸重
希望大家聽得懂!
Wetey夜 wrote:
沱江的定位是甚麼?...(恕刪)
那麼, 為甚麼要用雙船體設計? 沱江型的預備浮力根本上是嚴重不足. 這樣的一艘軍艦要怎樣去跟人對抗? 坦白說, 別說是導彈, 沱江能不能在接下一發76mm快炮後保存戰鬥力也成問題. 反之, 要當個高速的火力平台, 以現實中沱江的速度是不合格的. 就算假設速度達標, 過盛火力再加上昂貴巨大的艦體, 作為導彈艇而言是浪費.
支持沱江型的人可以想像一下, 如果將沱江的對空反潛技術放到一個1000t的傳統平台上會怎樣? 不是能夠有一艘踏實的護衛艦? 同時, 把沱江的規模縮細, 減少反艦彈的數目, 去掉包括飛行甲版之類對導彈艇而言沒用的部份, 這樣就有一艘可以大量生產的平價導彈艇了吧?
為甚麼要硬把這兩種不同用途, 有不同要求的東西合在一起? 現在還死抱著這艦體硬要來一個防空型......
Funnyshow wrote:
我一直覺得沱江艦很...(恕刪)
這方面淺見與您不同。 我推測: 沱江與其未來進化型,應是國軍 "小艦小艇戰隊" 的母艦。
依已發布的國軍研發與正建制的蛛絲馬跡腦補,可得出兩個海軍水面戰艦未來建軍方向,來配合大量的岸置機動防空反艦飛彈:
1) 大型艦: 以小神盾,飛彈巡防艦一類為主力。
2) 小型艦艇: 以沱江及飛彈突擊艇為主 (這建軍估計需15年才能見規模,到時錦江,光六該準備退休了)。
大小同造,不矛盾嗎? 不分散力量嗎?
不會! 這叫 "奇正相輔",守勢軍的上上策! 大型艦在海岸外50~80公里處藉著自身火力與強大岸置支援,扮演 "中軍" "當道安寨" 的主戰角色,防止敵機敵艦快速衝撞我陣營; 多艘沱江率領一眾飛彈突擊艇藉著低RCS與靈巧,靠近 (仍保持安全距離) 並在敵兩側翼處頻頻突擊,扮演先鋒+游擊軍。 由於雄二雄三飛行高度低,偵測攔截不易; 加上可設定兩三個轉折以攻打躲在敵正面盾陣後的弱雞; 所以只要一次發射量夠多且能控制好同時彈著時間,敵弱雞傷害可期!
況且這種攔截敵登陸船團作戰不會只有一次。 在被第一次剝洋蔥之後,敵船團如果不計損傷仍挺進登陸目標區,則在海岸外20~40公里處必需停止前進,讓登陸兵員武器轉乘。此時正是我陸海空聯戰訓練的發揮,更是沱江,飛彈艇表演的舞台。
至於防空型 (或增強防空版)沱江艦應是 "前鋒突擊隊發動攻勢時的小區域防空反反艦飛彈" 的保鑣。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