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MBOT1 wrote: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原...(恕刪) 雷射通訊歸雷射通訊。。。就如光纖通訊一樣。。。無線電波。。通訊不一定用到量子理論。。。人家在地面用光纖傳輸量子糾纏狀態到另一個地方https://www.zixundingzhi.com/all/805fe4c72a8b06f3.html
ZAMBOT1 wrote:我是台灣人,不習慣騙人的,不像中國連院士級的都還公開在騙,而且騙的手法不是普通的低級,連我這半桶水外行人都能揭穿 台灣的半桶水外行好牛逼,世界各國的頂級專家都沒看穿的,就只有你一個半桶水外行看穿,那麼真相是:1、世界各國的專家都是笨蛋2、你...不知道01的大家選擇相信哪一個真相呢?
不好意思~~小弟沒念甚麼書.對量子糾纏現象只知道一對量子分開後.不論距離多遠都會互相影響.問題來了~若要以量子糾纏方式進行通訊,假設將一對量子Aa分開,A在地面,a在衛星上,排除技術問題,可作地面與衛星間通訊.但如果有第三方Bb,第四方Dd需要通信.是不是要把b,d量子放到衛星上?第三方,第四方才能通信?是否有擴充性低的問題?
全球首例!日本以量子加密成功傳輸影像用量子密碼加密網路傳輸影像,在現有理論上完全沒有方法能從中截取,這也是目前世界最高等級的加密技術。目前美國國防部與歐洲研究機關合作團隊僅研發可讓聲音在量子密碼加密網路中傳輸的技術,最長距離為10km。按讚加入iThome粉絲團文/張嵐霆 | 2010-10-15發表https://www.ithome.com.tw/node/63948大家都在搶著做吧...日本人最早做出來..不過只能維持10公里而已...不實用...中國後來居上...
iantsai74 wrote:台灣的半桶水外行好...(恕刪) 因為中國吹牛吹得太離譜了 連我這半桶水不是專家都能戳破,比方說潘建偉:量子通訊的抗干擾能力跟無線通訊、光纖通訊是一樣的結果證明:中新社合肥7月25日电 (曾浩 吴兰)记者25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科研人员在基于星座的量子通信实验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据介绍,这一研究成果有望突破目前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只能夜晚工作的局限。潘健偉當初要是老實講墨子白天根本不能用,.不吹牛造假,哪個會給他錢打墨子??他老師不敢吹這種牛皮,結果就是根本沒人給他老師錢打衛星哪個正常人要要一個白天不能工作還要看天吃飯的通訊衛星??
全長2000餘公里這是潘健偉搞得,也是詐騙,前面科普過,光子在光纖裡面傳不遠,哪可能做到2000公里長??這很明顯是用了中繼器,違反潘健偉自己說的量子不可克隆原理這個奧地利科學院院長安東.塞林格教授就是潘的老師==========================================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幹線「京滬幹線」29日正式開通。通信幹線連接北京、濟南、合肥、上海的全長2000餘公里,通過北京接入點實現與「墨子號」的連接,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洲際量子通信。大公報報導,京滬幹線開通儀式在北京控制中心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在現場使用量子加密視頻會議系統分別與合肥、濟南等地成功通話。並通過「墨子號」量子衛星與奧地利科學院院長安東.塞林格教授進行了世界首次洲際量子保密通信視頻通話。在通話中,塞林格對中國科學家近期在量子通信領域取得的一系列卓越成果表示祝賀,也希望對進一步加強兩國在量子領域的合作。兩位科學院院長的實時對話,只會讓有基於量子安全權限的人聽到,世界上絕不會另有人能偷聽到。報導指出,「京滬幹線」項目2013年7月由國家發改委批覆立項,整個項目建設週期42個月,2016年底完成了全線貫通和星地一體化對接,經過半年多的應用測試和長時間穩定性測試,於2017年8月底在合肥完成了全網技術驗收。在開通儀式上,「京滬幹線」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表示,「京滬幹線」全線路密鑰率大於20kbps,可滿足上萬用戶的密鑰分發業務需求。量子衛星興隆地面站到北京接入站點全線密鑰率大於5kbps,可滿足基本數據通信需求。
mangchaocs wrote:可以騙到《Nature...(恕刪) 連中國自己專家,早就說出量子通信的根本問題點了,曹正軍寫得太學術,用的都是專業用語,一般人根本看不懂,簡單講就是量子通道訊號強大太弱,弱道連陽光雨水都會讓墨子停擺,這樣的通訊衛星要來幹嘛??------------------------------------------------上海大學數學系的密碼專家曹正軍今年3月發表在財新網上的文章《量子通訊是否真的無懈可擊》裏指出,量子通信這種看似無懈可擊的通信方式,實際上是以犧牲信號穩定性為代價的,一旦存在敵方的任何形式的入侵行為,量子通信都將無法實現,而傳統的密碼體系,都是假設敵方可以獲取信息,但是從計算覆雜性上讓敵方無法破解。“如果敵手消失了,那麽任何密碼技術都是多余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量子通信可以說是只要有敵方存在就辦不了事,這樣的系統最終只能淪為擺設。
从Bell不等式看当前量子密码要學術文章當然也有1:在自由空间量子密码实验中,光子损失十分严重。譬如,最近的墨子号量子纠缠分发实验中,其文献报道损耗高达60 dB以上(最大高达82dB),距离无漏洞Bell不等式要求的83%的探测效率相去甚远。2:這是說證明量子糾纏存在的實驗,.其實都還是有漏洞,也就是有問題,所以到現在這個能證明量子力學正確的根本實驗都還沒拿過諾貝爾獎=====================================安全性水平2017-09-09 蔡庆宇,孙昌璞孙昌璞中国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院士。中国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蔡庆宇博士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学术成绩包括(1)提出了单光子两路量子通信协议,证明准理想情况下两路量子密码是安全的;量子力学尤其是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由于和经典世界人们的日常经验或直觉相违背,而难以获得理解。许多在量子力学建立时居功至伟的科学家,如普朗克、薛定谔、德布罗意、爱因斯坦等,后来都不同程度地反对根本哈根学派的量子力学。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爱因斯坦对哥本哈根学派的质疑。1935年,爱因斯坦联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另外两位科学家,波多斯基和罗森(简称EPR),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一篇论文,质疑量子力学的完备性。EPR的观点是,一个完备的理论要满足两个条件,定域性和实在性,或合称为定域实在性。定域性是指任何物理信号的传递都不能超过光速;实在性是指对一个物理系统的任意一个物理量,总存在一个确定的值。由于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力学不满足定域实在性假设,因此被EPR三人认为是不完备的。1964年,数学家J. S. Bell提出了一个不等式,可以判断EPR定域实在性假设的正确性。若实验结果冲突该不等式,则说明EPR假设是错误的。Bell的工作把EPR对量子力学的质疑从哲学范畴推进到实验层面,是一项伟大的创举。在Bell工作的启发下,1969年, J. Clauser、M. Horne、A. Shimony和R. Holt提出了一个不等式(简称CHSH不等式),定域实在性要求CHSH多项式的值不大于2,而量子力学给出该多项式的值不大于2。1970年代,科学家开始了实验研究Bell不等式的工作。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1982年法国学者A. Aspect小组的实验工作,给出了冲突Bell不等式的较强的实验证据。此后,越来越多的实验小组加入到实验研究Bell不等式的队伍中,包括A. Zeilinger小组使用多粒子纠缠态演示实验冲突Bell不等式的工作。这些研究工作虽然给出了Bell不等式可以被冲突的实验证据,但是并没有“彻底杀死”EPR等人的定域实在性假设:这些Bell不等式实验演示工作,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漏洞,从而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彻底排除掉EPR等人对量子力学的质疑(这可能也是Aspect等人一直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Bell等式实验工作的主要漏洞有两个:定域性漏洞;探测漏洞。Bell不等式实验中需要对纠缠粒子对中的粒子分别测量,理论上要求两个测量装置在完成测量操作之前,不能有信号从一个装置传递到另一个装置。譬如,装置的测量响应时间为t,如果两个装置的距离如果小于tc(c为光速),那么理论上一个装置的测量操作可以影响另外一个装置的测量结果(隐变量以小于或等于光速从一个测量装置传递到另外一个测量装置),使两个装置的测量结果建立起关联,冲突Bell不等式但又满足EPR定域实在性假设,这就是定域性漏洞。探测漏洞是指,在Bell不等式实验中,由于探测器效率过低,导致实验中许多粒子没有被探测到,如果只统计测量到的结果,Bell不等式可以被冲突,一旦把没有探测到的粒子也计入在内,则Bell不等式不会被冲突,这就是探测漏洞。一个严格冲突Bell不等式的实验,需要在实验中完全关闭所有的漏洞。理论上,如果使用纠缠光子对进行Bell不等式进行实验检验,需要单光子探测器探测效率在83%以上,才可以关掉探测漏洞。1991年,A.Ekert指出,Bell不等式被冲突,可以用来保证量子密码(密钥)的安全性。以理推之,如果Bell不等式实验中存在漏洞,则无法保证量子密码的安全性。为确保最终密钥的安全性,需要进行无漏洞Bell不等式实验。然而,目前所有使用纠缠光子的量子密码实验,都无法满足无漏洞 Bell不等式的要求,尤其是无法关闭探测漏洞。在实际密码实验中,光子损耗太高,而无漏洞 Bell不等式要求光子损耗不能超过17%。在光纤量子密码实验中,光子传输效率随距离指数衰减。使用商业光纤(0.2dB损耗),百公里量级量子密码实验光子探测效率小于1%,低于无漏洞Bell不等式要求的83%的探测效率。而在自由空间量子密码实验中,光子损失十分严重。譬如,最近的墨子号量子纠缠分发实验中,其文献报道损耗高达60 dB以上(最大高达82dB),距离无漏洞Bell不等式要求的83%的探测效率相去甚远。如果在此基础上进行密钥分发,肯定无法实现量子密码“绝对安全”的要求。I.Gerhardt等人实验显示,如果存在探测漏洞,窃听者可以完全控制Bell不等式实验的结果[1]。在此情况下,量子密码已经没有丝毫安全性可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