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he1079 wrote:
關心祖國關押中國的貝爾獎得主,這樣也能跳針到奴性??
果然只能看新華社新聞的 教育出來開口閉口就是奴性~
台灣/香港過去幾十年都跟著中國的節拍走,然後咧??
中國是怎樣修理周邊對自己友好的地區/國家的??
其实韩国现在的地位是台湾的,要不是台湾抵制陆资,现在也不至于那么衰落,也不会有后来的大陆跟韩国加大合作。
应该说,香港错失了多少机会。
1,“八万五”政策,董建华当初力推的政策,目的是每年增加“八万五千套住房”争取10年内能够让香港7成人士拥有住房,在魔都,帝都如果搞这个政策,绝壁一大群死大,底层支持。在香港则是中产上街反对。最后因为压力而取消,现在香港人又说楼价贵,当初呢?如果这个政策推广成功,则能够促进香港经济良性发展,减少泡沫,也降低年轻人的生活,创业成本。可惜我现在看到香港很多人还是对这个政策极度反感。
2,“数码港”,这个政策也是董建华提出来的,当时全世界互联网都是在创业初期,谷歌还是小公司,FB,推特也还没有影子。国内互联网企业如163,新浪也在艰苦创业。而当时的香港政府就提出了数码港鼓励互联网产业。那时候是98年,香港在软件(可以吸引全世界和国内人才),硬件(比当时国内更优越的宽带环境),资金(非常完善的资金渠道),都比国内强。为了配合这个政策,李嘉诚之子李泽楷还购入了腾讯20%的股份(小马哥现在股份还不到10%),第二年就卖了。如果不是那么短视的话,凭着腾讯这个平台,香港和李泽楷将会在国内互联网上拥有最高的话语权,而李泽楷则可以稳居华人首富。但是这个项目最后在李家的短时之下股份被出售,数码港也搞成了房地产开发项目
3,“矽港”,这个政策还是董建华提出来的,从台湾台积电出来的张汝京想在香港搞半导体芯片制造厂,双方一拍即合。但是香港人又坚决反对,说是来炒楼,炒地皮。张汝京说,那么我不买地,租地方总可以了把。香港人还是反对。最后上海跑出来对张汝京说,要不你来上海办吧。最后张汝京去了上海,办了一个企业“中芯国际”
4,“中药港”,董建华提出,就是利用香港的严格规范质检体系,采购药材在香港研发,深加工,推广中医。但是后来还是无疾而终。现在大陆游客去香港买外国药。。
5,此外还有”红酒交易中心“(建立离岸红酒贸易,最近数据是中国红酒销量逐年增长)”生物谷“(生物技术)”鲜花交易中心“(花卉交易)
可以说97年至05年对于香港来说是非常多机遇的一段时间,大陆刚刚入世,香港则还拥有最好的国际环境。上面的住房政策,经济政策,如果香港人民能够有决心,不短视,不追求眼前的利益。积极转型。何至于今日只能靠卖奶粉,搞服务业,金融业,物流业呢?韩国就是在那段时间转型成功的。如果香港能抓住上面几个机遇,亚太互联网中心、半导体中心,生物制药中心都可以让香港现在财富分配更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