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CK wrote:
其實我還蠻贊同樓主的一些觀點的。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應該參考的是荷蘭、丹麥、西班牙等歐洲海軍的作法,先從五六千噸的小神盾玩起,低消48垂發...(恕刪)
個人認知,神盾艦的造價主要在雷達,其次是作戰系統,再來是飛彈。如果生產艦隻數量大,作戰系統的造價就低(研發攤提)。而噸位對造價影響不大。
噸位的意義,在於多大噸位才能支撐多大的雷達,雷達並沒有重到上千噸,但問題是它架很高,所以在愈高的地方架愈大的雷達,你就需要愈大的艦體,愈大的雷達需要愈多電力,你就需要愈大的艦體去載足夠的發電機和燃油。
要縮小雷達就可以省很多錢,問題在雷達面積和解析度、T/R單元數和搜索距離差不多成平方正比,比方說,SPY-1D可以在300km發現有6個目標以密集隊形來襲,SPY-1F可能只能在150km發現有2個目標(解析度低),再加上愈接近我艦敵機飛愈低,所以實際發現敵人和判別威脅的時機更晚。
選擇小型相位陣列雷達,更嚴重的問題是偏向的有效面積。相位陣列雷達在正前方之外的上下左右方位,其「等效面積」與角度呈非線性反比關係,例如說對正面方向是2.4m直徑,轉到45度時的有效直徑可能只剩1m(大概猜的,我沒去算)。而前面說面積和解析度有絕對相關性,所以愈小的相位雷達可用的偵測距離變得非常不規則。下圖是個示意

小面積相位陣列雷達的四個45度方向偵測距離短很多,這在防空監視上是個大問題,除非組成編隊互相cover。
這世界上裝備大型相位陣列雷達作防空用途的軍艦有四類:
1. S波段相位陣列(全空域監視)+非相位陣列X波段(半主動射控) -- 美國系統就是這麼幹的,省錢得多,半主動也比主動防空飛彈抗干擾
2. 只裝S波段相位陣列 -- 大陸的052系列、英國45型與法義地平線,這樣必須搭配主動雷達防空飛彈,好處是同時接戰數增加很多,越地平線射擊的中途導引方式比上一種簡單很多(資料鍊不需傳到射控等級定位精度)
3. X波段相位陣列(半主動射控) -- 德荷丹的APAR,也就是說空域監視用另外的雷達,半主動防空飛彈用APAR導引,好處是重量和用電都省非常多,同時導引數量也多於第1類,缺點是對空警戒能力低落
4. S與X波段都用相位陣列 -- 日本的FCS-3系統和美國的Zumwalt,缺點是非常昂貴、用電極大
除了空域監視用的C和S頻段(2~4, 4~8GHz),以及射控用的X頻段(8~12.5GHz)外,遠洋防空艦通常會再配備一部1~2GHz的L波長程搜索雷達,這就不需要相位陣列了(SMART-L是不是相位陣列我一直沒搞清楚)
從目前得到的不專業官方公開資料來看,台灣是走第2.類路線,長程搜索雷達可能不裝備,由空軍雷達系統透過資料鍊支援吧。反正海軍沒打算遠洋作戰。
我的前提,是有多少錢做多少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