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3及IDF的例子還不夠多嗎?
造了兩架當初在市面上都很不錯的飛機,可怎麼之後航空人才就大流失? 沒有外銷訂單,軍用機航空產業只靠國防部是撐不起來的~
不要再用老蔣時代的軍機發展思維了,自創品牌很燒錢的,只賣給空軍,沒有國際市場,能創造航空產業的榮景嗎?
多做點功課吧!美國空軍一樣也在搞高教機換裝案,也是2017年要決選,我們跟美國幾乎同樣的時間,需求也差不多(他們要求是高了點),怎麼小英國防團隊沒去研究這塊,國防部承辦官員也都在睡覺,只想在思考政治正確!
美空軍有350架採購量,我們怎麼不去跟美國空軍好好談談合作發展的機會,美國空軍決選後的機型,北約或其他盟國一定也很有興趣,數量應該是比350+66架更多的市場。
趁早小英帶著空軍再帶上漢翔搞的一個國內航空業界的A-Team一起進入美軍機市場,談合作、談分工、談代工,如果成了,怎麼看市場、產值、工作機會、人才培育都比自己關起門來搞強大多了。
民粹式的政治口號,並不是真正轉型正義,我們要的是政府及國防部能真正認清台灣現況,提出精準、務實的國防產業政策,以政府力量帶領產業走出去創造更大的市場、爭取更多機會。
國防部長喊了個國機國造,也沒講清楚具體的內容,立委也不專業,就也不追問清楚的定義,一堆子新科立委,也就讓國防部含糊籠統矇混過關,看來也只要政治正確,立委就滿意,小英就滿意了
Eglin wrote:
美國空軍一樣也在搞高教機換裝案,也是2017年要決選
應該和美國搭伙,工業互惠合作,台灣負責做殼做IC電路做ooxx,美國負責其它核心組件。台灣即便自製,一定也會有大量核心組件使用美國貨,那時台灣廠商的訂單、產能和獲利還會更少。
看到空軍之前曾經想參與F-35的研發http://old.ltn.com.tw/2003/new/jun/14/today-p5.htm
後來也不知道甚麼原因沒成,但是覺得那個模式真是不錯,能參加的話真好,雖然非常燒錢,而且F-35現在風評不佳,可卻是很好的經驗學習,也可留住高素質研發人才、增加國際接軌的附加效益無限。
AT-3及IDF都不是關起門來自己搞出來的,背後老美技術支援沒少過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總比自己一步步往上爬有效率些
我們之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弄了兩架還算好評的飛機,經過20年沒研發,生產技術是有,但研發能量還剩多少,有點存疑?
真覺得現在可以自己站起來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