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燒坦克,上面幾樓似乎都有進入思考誤區...燒坦克的重點不是在於燒穿裝甲(這不代表完全找不到能燒穿裝甲的物質,比方說鋁熱劑就很有潛力),而是針對罐頭裡面的"肉",也就是裝甲兵。(因為擊毀戰車常用"開罐頭"一詞,斗膽稱裝甲兵為"肉",無冒犯之意)畢竟戰車裝甲再厚實、火砲口徑再大,沒了裝甲兵一樣是塊廢鐵直接對裝甲正面砸汽油彈是沒用的,理論上最有效的作法是對戰車後方、引擎排氣口的所在扔汽油彈,讓燃燒的汽油流入戰車後方的引擎室縱火,使引擎過熱拋錨、最好是能引燃戰車內載的燃料使整輛戰車變成烤箱,用溫度將裝甲兵逼出來、或是直接把裝甲兵悶死!二戰美國、德國的戰車都是使用汽油當作燃料,幾枚汽油彈把整輛戰車變烤爐不是不可能...(尤其德國的豹式原型車居然會因為漏油,自燃燒到全毀爆廢的)蘇聯用柴油問題比較不那麼大,不過早期坦克為了便於散熱採用的引擎蓋設計沒有考慮到這點,通風良好之餘也非常"有利於"讓燃燒中的汽油流進引擎室裡(不清楚後期型有沒有改良?)不過上述的反戰車都是針對二戰戰車而言,對於M1A2這種有完整核生化防護的現代MBT,挺懷疑效果如何?不過話說美軍餵M1A2吃的油似乎也挺易燃的
有史以來野戰模式中有大規模使用燃燒彈、瓶的戰役就只有諾門罕戰役但實戰效果不佳(5%),原因很簡單一來汽油雖然很容易燒但溫度不高而且容易流動砸在車上有一大半會直接流到地上,二來當敵方坦克接近到可以用汽水瓶丟的到的範圍內時沒有多少單兵能有效的準確丟執,基本上嚇傻的、逃跑的、警張到亂丟的占多數,只有少數特別勇敢的士兵能有效的投擲這種武器。但在城市戰與利用地形的埋伏戰就有比較大的效果,像蘇芬戰爭或是史達林格勒與華沙起義。而二戰的德軍在對類似武器運用上會建議丟車輪,一來要丟到引擎除非敵方沒有步兵隨同否則成功率極低,二來要燒到引擎就要將燃燒瓶以拋物線方式砸在引擎蓋板上,汽油才流的到引擎室內以戰場的狀況成功率一樣很低,而丟在車輪主要是能燒到橡膠,汽油+橡膠的燃燒不但溫度高而且不易熄滅更能有效的破壞行動裝置,而且面積大投擲成功率高。
waffe wrote:有史以來野戰模式中有...(恕刪) 有一部很有名、但是是改編,非真實戰役雷恩大兵,他們那戰的電影裡應該是劇本也有研究過 (TNT炸彈、襪子、機油)真實的戰役上 真的有人用黏彈 對付坦克嗎?假設真的有黏彈,它的實質破壞效益似乎 是大於汽油彈還是說...兩者破壞取向不同?(汽油彈走牽制作用?當時好像對付豹式坦克)
worence wrote:有一部很有名、但是是...(恕刪) 有些武器是戰場的士兵面對敵人時以手邊所能找到的東西所做出來的,以最有名的戰車燃燒彈"莫洛托夫雞尾酒"為例,就是西班牙內戰中面對敵人的戰車自己卻沒有有效的武器時臨時想出來的東西,基本上就是玻璃瓶子內裝易燃物,看過的處方很多基本就是汽油+磷+橡膠+酒精等手邊能找到可以增加熱質降低流動性的東西去混,但除了蘇芬戰爭外一般沒有正規的成建制配屬到部隊,主要原因就是使用與運輸上很危險加上成功概率低只能當作沒辦法時的最後手段與最後的防預手段,或是在城市、叢林戰中守方具備地利的條件下使用(你可以自己幻想一下當敵人戰車衝到你面前時你有沒有勇氣去面對),而黏彈這東西就像德軍二戰的磁性反戰車雷,可以黏在裝甲上爆破這也是為什麼德軍的戰車會刷一層防磁塗層的原因,不過磁性反戰車雷依然成功率很低那需要被逼到死角的狀態下或是個別勇敢或是老經驗的士兵才發揮得出來,而相同條件下地雷、手榴彈、黃磷彈、信號彈、用剩的火藥包、通砲稈(往輪子插)、等都看過拿來打戰車,不過除了隨同步兵被消滅不然成功率一樣很低。單兵反戰車最好的武器還是RGP這類東西。
實在不能說太多就一般IED(土製炸彈)就真的是"土"製炸彈一點也不專業又一般汽油彈對於現代的戰甲車一點用途也沒有引擎有滅火系統維基上的說明近現代燃燒彈通常以白磷、鋁熱劑、凝固汽油等做為燃燒劑。又燃燒彈分燒甲燃燒彈和燃燒彈專業的燃燒彈是不用點火也不會點流就我只是隨便說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