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

勇鷹現況

TW Energy wrote:
所有的INS感測器都能裝到無人機飛彈上面去。只要reliability shock 可以撐住。
裝載在低速實驗載具上能有4000公里誤差25公分的結果,不代表你上飛彈、飛機能有這個結果
所有的感測器都在某種條件下寫規格書,那個條件是什麼如果你沒看懂,就像拿淘寶賣的民用INS來討論飛彈INS一樣。
4000公里誤差公分級,代表什麼意義?足以做到美軍的下一代導航技術
開什麼玩笑,有這種規格,除了洲際飛彈,還有哪一種飛彈飛彈上面還要掛GPS,GPS系統還要什麼anti jam,還要什麼第三四代抗干擾技術衛星發射。
真正懂感測器的人不會和你說這種話,寫這種話都是記者聽的,一般人聽的。
20萬臺幣的INS連汽車都不會安裝。做出來的彈藥最少是一萬美金級別。這種價格我看連美軍要幾萬顆大量生產都要顫抖一下。做中級的無人機還可以。

===================

獨家》請來「高人」加持 中科院飛彈戰力躍進指日可待
自由電子報
更新於 2020年04月30日11:51 • 發布於 2020年04月29日10:24

軍方高層官員證實,已邀請衛星導航技術專家丶國研院太空中心資深研究員劉人仰博士,出任中科院董事,協助中科院在衛星及飛彈導航技術領域的研發及指導。(圖:擷取自國家太空中心網頁)
〔記者羅添斌/台北報導〕中科院現正進行天弓三型丶雄風三型及天劍二型飛彈的性能提升,以及加大射程的增程型飛彈研發測試,還傳出進行射程可達1500公里「雲峰飛彈」的實彈射擊測試,軍方高層官員透露,為協助中科院在飛彈及導引技術上更上層樓,已邀請率領研發團隊丶以MIT自製技術突破美國對台限制出口戰術級與太空級陀螺儀的劉人仰博士,出任中科院董事

劉人仰榮獲2015年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曾擔任國研院太空中心資深研究員,為國際知名的導航技術專家,是國家太空及衛星計畫的重要角色。

高層官員說,國研院跟中科院都在進行衛星技術的研究,透過邀請劉人仰擔任中科院董事,可讓雙方交流更加密切,中科院也能因此改變以往自我封閉的心態,航太及飛彈技術經由「高人」指點,將可增添足以獲致跳躍式成長的動力。

劉人仰在1989年帶領Honeywell研發團隊,發表第一篇慣性級光纖陀螺儀論文,開啟美國國防先進研究計畫總署(DARPA)大筆投資光纖陀螺儀研製經費的大門。1997到2004年期間,劉人仰領導Honeywell陀螺儀團隊成功開發為美國三叉戟戰略核子潛艦上洲際彈道飛彈導控系統延壽所需的戰略級光纖陀螺儀,先後獲頒Honeywell技術成就獎兩次(2000及2002年)。

軍方官員指出,美國在911事件後反恐措施高漲,自2005年起對台所需戰術級陀螺儀也啟動封鎖,台灣完全無法購得美製戰術級與太空級陀螺儀,多項重要計畫陷入時程風險。當時國家太空中心啟動衛星自主研製計畫,所需關鍵姿軌控制元件「太空級光纖陀螺儀」也受制遲遲無法獲得。當時劉人仰由行政院與國科會(科技部的前身)官員適時推薦回國,加入國家太空中心團隊,一起為國防自主與衛星自製打拼。

官員表示,劉人仰不負眾望,回國後不僅整合產、學、研團隊,成功開發國產精密光纖陀螺儀與其關鍵元組件,並開發出多項抗輻與高可靠度光電元件,技術領先國際,獲多項國內外大獎,2014年精密光纖陀螺儀成功驗證於國研院國家太空中心探空九號火箭上,正式突破國外精密導控元件封鎖。

===========



人物專訪留美導航技術專家劉人仰專訪劉人仰專家/口述.廖友民、彭子軒/整理
卷期 : 47 / 3
出版年 : 2019/08/01
1980年代期間,慣性導航技術的發展面臨幾項重大轉變,首先系統應用由環架式(Gimble-Type)走向固裝式(Strapdown-Type),接著核心元件陀螺儀,由機械式走向光電式。這些改變,造就導航系統的生產製造、環境適應、後勤維護、使用壽限等等大幅改善。再者,因系統無轉動件的磨耗,亦不需暖機可迅速啟動,精度更容易掌控,漸漸促成感測儀參數調校週期一詞走入歷史。80年代末期,院內各領域專業,紛紛投入光電式的雷射陀螺儀(Ring Laser Gyro, RLG)及光纖陀螺儀(Fiber Optical Gyro, FOG)之開發研究,並同時成立專案管制室逐步推動。

本期專訪留美導航專家劉人仰先生,劉專家與本院飛彈火箭研究所(簡稱飛彈所)的機緣,最早可追朔到1987年,行政院主辦之「近代工程技術研討會」,當時旅美的劉專家擔任講員,會後受邀蒞飛彈所座談。至2006年歸國至國家太空中心(National Space Organization, NSPO)服務,本所承接NSPO委製之太空級光纖陀螺儀導航系統(FINS),得以再續前緣,同仁也經常往返NSPO請教。2007年劉專家每週並親至本所傳講FOG關鍵技術,教學相長時間長達數年之久。後續,本院技術穩定邁步發展,自製FOG陸續通過各式環境規範,並逐步參與相關系統戰備任務。不久將來,自製太空級FOG(抗輻射能力)更將伴隨NSPO衛星升空,翱翔星際,劉專家襄助與提攜之力,功不可沒


中科院天劍二型飛彈內慣性光纖陀螺儀組件 曾用「俄烏」技術產品

朱明 2022年02月28日 19:00:00

IDF戰機掛載天劍二型飛彈內的光纖陀螺儀,曾因美方對台武器關鍵組件受管制,在不得已下,2007年曾透過至鴻科技,取得由烏克蘭公司在俄羅斯生產組件。(合成畫面/取自OPTOLINK官網、張哲偉攝)

中科院研製為IDF戰機掛載的天劍二型中程空對空主動雷達導引飛彈,在中科院不斷的精進下,該型飛彈已衍生出陸射劍二野戰防空飛彈系統,以及艦射型海劍二防空飛彈系統的三軍制式武器裝備,據指出,空射劍二飛彈的慣性導航系統,其中的光纖陀螺儀在精進的過程中,曾因美方對台武器關鍵組件進行管制,在不得已在2007年透過至鴻科技來取得由烏克蘭公司在俄羅斯生產的組件,進行慣性導航系統的更新精進,雖2018年美方對台已解除管制多年禁令,但受到此影響與該型飛彈已規劃成三軍通用的防空飛彈系統,中科院對光纖陀螺儀的研製成功後,目前劍二等相關的防空與反艦飛彈慣性導航系統內的光纖陀螺儀,已都完全採用中科院自製組件。

天劍二型中程空對空飛彈為IDF戰機主力防空武器,採中途慣性導引,終端主動雷達導引空對空飛彈,其中在慣性導航系統(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US)內分別由慣性測量(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IMU)與電腦模組而成,而IMU內會裝有3個陀螺儀和3個方向加速度計,慣性導航系統最大特色在於它可以獨立運作,不需要外部參考資訊,用來測量速度、位置、距離及姿態等資訊裝置,常常被用在飛機,潛艦,飛彈和各種太空飛行器上。

為取得我方光纖陀螺儀  計畫產品輸出馬爾他島再進台灣
中科院成功研製出空射劍二飛彈後,於1993年開始第一批的量產計劃,當時IMU內的陀螺儀與方向加速度計,分別是向美國S公司的機械陀螺儀與J公司的方向加速度計來採購;2004年媒體披露監察院調查中科院內部狀況時,揭露天劍二型第一批次產量只有210枚,因空軍第一批次採購數量未達既定戰備標準,為了解決IDF戰機劍二飛彈戰備量不足問題,2007年進行第二批的增製計劃,同時也對飛彈內部進行組件性能提升。
(延伸閱讀:封面走光?中科院疑曝天劍三空對空飛彈構型 研發期程尚未排上)

據了解,不過,當時因時任總統陳水扁推動公投入聯,觸及美方的紅線,美方對台進行了武器關鍵組件和技術的管制禁令,在中科院無法從美方獲得關鍵組件,如劍二飛彈內的IMU內的陀螺儀由機械式提升精確度到光纖陀螺儀(FOG),經當時中科院前技正黃正安(因涉嫌將手中負責的「鳳凰遙攻精靈炸彈」等機密資料洩漏給中國等罪名,遭判刑)聯繫到俄羅斯的OPTOLINK公司,因該公司老闆是YURI是烏克蘭人,產製光纖陀螺儀技術為結合俄烏兩國,經檢視該公司組件符合中科院需求並確認可取得後,因黃正安涉及洩密被偵辦後,與OPTOLINK公司的接洽就轉到了至鴻科技。

據指出,為順利能取得增製空射劍二飛彈的光纖陀螺儀,OPTOLINK公司採產銷分離,也就是產品組件先出口到位於義大利南方地中海上的馬爾他島國後,再由當地的公司出口賣到台灣的至鴻科技,再交給中科院。至鴻科技去年(2021)因代理土耳其的魚雷誘標案,以及用超低價標得國軍「重要營區智慧型警監系統建置案」的影像錄影系統而被刊登於媒體。OPTOLINK公司為取得增製空射劍二飛彈的光纖陀螺儀,甚至打算把產品組件先出口到馬爾他島國(下圖),再由當地公司出口賣回台灣至鴻科技,再交給中科院。上圖為2019年第14屆航空航天沙龍展示,當中慣性測量包含四個光纖陀螺儀SRS-1000。(取自OPTOLINK公司官網、Google Maps)

防空、反艦飛彈陀螺儀不再受制於人 中科院更新自製組件
就因受到美方管制禁令,加上國防部將野戰防空系統採用陸射劍二,與海劍二防空系統為海軍艦艇中低空防衛的制式裝備,在需求大增又不能因關鍵性組件受制外在環境,因此中科院在增製劍二飛彈的5年計劃同時,也開始了自製光纖陀螺儀。因受到美方管制禁令,中科院在研製雷射、光纖各式陀螺儀技術上開始採自製光纖陀螺儀(圖)。(中科院提供)

據指出,空軍2015年啟動的「奔劍專案」將劍二飛彈性能提升,有效射程從現有的60公里增到100公里,速度提升至6馬赫,並提升電子作戰能力。在慣性導航系統的IMU陀螺儀部分,當時有兩方案一是採用效能更好的外購雷射陀螺儀,二是採用自製的光纖陀螺儀,因美方當時禁令當未解除,因此劍二與衍生出的陸射、艦射劍二飛彈,以及各型反艦飛彈,都己經進行實質的研製,為儘速完成各項飛彈的測試工作,最終採用自製方案,結果都通過了各項測試,也讓中科院防空與反艦飛彈的IMU陀螺儀部分不再受制於人,同時也將已量產的空射劍二飛彈,將原有的機械式與俄制光纖陀螺儀,完全更新為自製組件。

=============


中科院因應長程飛彈量產需求 高精度光纖陀螺儀以自製為主
朱明
2021年1月23日·2 分鐘 (閱讀時間)
中科院自今年起開始進行「戟鋒」、「雄隼」兩項長程戰略武器研製案,加上天弓三增程2型防空飛彈也規劃進行量產等需求,據指出,為不使高精度光纖陀螺儀的關鍵性組件,經常受國際政治環境變化而被管制,中科院已著手進行自製生產長程飛彈所需要的高精度光纖陀螺儀,以自給自足讓飛彈量產案期程不受影響。


我各式飛彈研發 曾因美方零組件管制延宕
據指出,高精度雷射、光纖陀螺儀多運用在各式飛彈,依其飛彈的功能性不同,分別裝置在導航與控制系統中,可為各式飛彈提供即時航向、速度、高度、姿態等數據,並提高飛彈的命中精度,因此無論是巡弋或防空飛彈內部會有多個高精度光纖陀螺儀,因飛彈所用的各式陀螺儀,體積小又要達成軍規的要求,加上各國多有管制。

中科院在研製雷射、光纖各式陀螺儀技術上,近年來逐步掌握到關鍵技術;過去考量製作成本與技術等問題,初期研製量產各式飛彈中,相當依賴向美方採購所需的各式陀螺儀,例如天劍二型空對空飛彈在早期發展過程中,因無法獲得雷射陀螺儀,只能先使用機械式陀螺儀進行各項測試,研發成功後美方才對我方所需要的雷射陀螺儀解禁;雄二E巡弋飛彈也是碰到相同問題,甚至因美方的管制,透過第三地的迂迴方式來採購,才滿足量產所需要的關鍵性組件。

中科院在研製雷射、光纖各式陀螺儀技術上,近年來逐步掌握到關鍵技術;圖為中科院研發的雷射陀螺儀。(中科院提供)逐步掌握關鍵技術 中科院將著手自製陀螺儀

雖然在美國川普總統任內,美方對台的許多武器裝備需要的關鍵性組件紛紛解禁,但是美國總統換人後經常因政治環境的不同,關鍵性組件也隨之被管制,讓中科院量產計劃受到耽擱延緩,據指出,隨著中科院在生產製造高精度雷射、光纖陀螺儀技術愈來愈成熟後,加上政策決定研發「戟鋒」、「雄隼」兩項長程戰略武器,以及規劃弓三增程2型防空飛彈量產的需求,為不讓研發進度又受到關鍵組件管制而影響期程,經中科院盤點其技術與成本後,高精度雷射、光纖陀螺儀確定以自製量產運用在各式飛彈中。

據了解,中科院自製量產的高精度雷射、光纖陀螺儀將用於目前量產的天弓系列飛彈,以及「戟鋒」、「雄隼」兩項長程戰略武器研製案;另外研發中的運載火箭的慣性制導系統內的高精度雷射、光纖陀螺儀也都將採用自製的產品組件。
莊孝爺 wrote:
在與 F-CK-1升(恕刪)


莊爺,不掛外油箱,我猜勇鷹2.8噸+。

我想勇鷹結構的強度應該不會比經國弱。

經國號最大掛載應該是2萬劍+1中線油箱

中線油箱我不確定是不是275加侖

假設275那就是275×4.54×0.78密度

加上油箱外殼重量未知,約略計總1000公斤。

萬劍大概900公斤左右。過去新聞也有提到空射雄三目標可能1000公斤以內。

加總之後,勇鷹應該有能力掛到2.8噸。

但是否有這樣的葡萄掛架/野獸模式掛架就不知道了。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TW Energy wrote:
不掛外油箱,我猜勇鷹2.8噸+。

我想勇鷹結構的強度應該不會比經國弱。

經國號最大掛載應該是2萬劍+1中線油箱

中線油箱我不確定是不是275加侖

假設275那就是275×4.54×0.78密度

加上油箱外殼重量未知,約略計總1000公斤。

萬劍大概900公斤左右。過去新聞也有提到空射雄三目標可能1000公斤以內。

加總之後,勇鷹應該有能力掛到2.8噸。

但是否有這樣的葡萄掛架/野獸模式掛架就不知道了。

F-CK-1外掛油箱, 看過中線 150GAL 或 275GAL x 1 + 機翼275GAL X 2.

勇鷹 應該會使用 F-CK-1 現用的派龍掛架, 現有的是 雙聯裝 掛架, ( 見下圖 ).

應用力學 理論上, 勇鷹 內派龍負載 應至少可到 三聯裝掛架 掛 MK-82 或 MK-20.....
甚至 單掛架+空射 雄二 或 雄三 ( 拿掉助推火箭 ) 或 MK-84....


想像中, 機腹 [ 應該 ] 會有 雙聯裝 20mm 機炮莢艙.... ?!

想像來源 :
除役的 F-5 至少有 M-39 600門拆下庫存, F-104 的 20mm M-61 6管炮也至少 200門 .
20 x 102mm 炮彈, 由 海 陸 空 到 海巡 都在使用中.
莊孝爺 wrote:
F-CK-1外掛油箱(恕刪)


T-5的中線掛架,因為省掉天劍二的半埋式兩枚位置,機腹下應該就是一個主要掛架,可以裝載油箱,或者兩枚炸彈。IDF在中線掛架後方兩側還可以掛載兩枚小型炸彈,T-5不知道會不會保留。

主翼內側掛架,可以掛副油箱或是雙連裝炸彈,要裝萬劍彈要看起飛推力夠不夠。外側掛架可以裝天劍一、單枚炸彈,不會裝天劍二。翼端掛架則是天劍一。

因為T-5省略後燃器,油料節省很多,但是起飛推力大減,所以武裝掛載上必然要比IDF少。對地打擊最多可以掛載8枚炸彈,不帶副油箱跟劍一,10枚應該太吃力。或者兩枚萬劍彈,兩枚劍一。反艦就兩枚空射雄三+兩枚劍一。如果要增加航程,中線就改掛一個小型油箱+炸彈或萬劍、雄三。
莊孝爺
莊孝爺 樓主

T-5 載彈後, 跑道長一些, 爬升率低一些..... 起飛爬至平飛高度後, 差異不大.

2022-06-14 20:14
從WIKI看,F-5E空重約9600磅,而J85引擎兩具,含後燃器最大推力是10000磅,正常起飛重量約16000磅,最高空速約1.6M。以我服役時的經驗,起飛時都有開啟後燃器。IDF空重約15000磅,正常起飛重量20000磅,使用兩具F-125,最大推力約20000磅。

而,勇鷹使用F-124引擎兩具,沒有後燃器,推力合計約125000磅,因此,超音速飛行絕對沒有問題,而且還可以超音速巡航。

一般而言,掛載MK-82 500磅的炸彈,算是戰機最基本的配備,因此勇鷹要轉輕戰機,第一個要測試的項目就是MK-82。
hcf727 wrote:
從WIKI看,F-5E空重約9600磅,而J85引擎兩具,含後燃器最大推力是10000磅,正常起飛重量約16000磅,最高空速約1.6M。以我服役時的經驗,起飛時都有開啟後燃器。IDF空重約15000磅,正常起飛重量20000磅,使用兩具F-125,最大推力約20000磅。

而,勇鷹使用F-124引擎兩具,沒有後燃器,推力合計約125000磅,因此,超音速飛行絕對沒有問題,而且還可以超音速巡航。

一般而言,掛載MK-82 500磅的炸彈,算是戰機最基本的配備,因此勇鷹要轉輕戰機,第一個要測試的項目就是MK-82。

上面的紅字, 有點那個......

推力越大不表示能超音速, 跟 加速性能 較有關係, 想超音速, 需再加上 高排氣速度 .

舉例, 將波音客機的 75000磅推力 TURBOFAN 高旁通比引擎 搬過來, 還是無法超音速.
( 推力大, 但排氣速度低 )

拿汽車引擎來形容 : 相同的 CC數引擎.....
一個 短衝程 高轉速 高馬力, 適合跑車類.
另一個 長衝程 低轉速 高扭力, 適合負重類卡車.

可變噴口, 在相同的能量下, 縮小噴口 降低推力 提高排氣速度, 則空速彈性就大了. ( 類似汽車的 變速箱 )
這一台日本隱形飛機 夠台灣 TDF 戰機抄回家


現在勇鷹教練機 繼續改良 第三代隱形勇鷹教練機 , 勇鷹隱形飛機小雷達截面積小 改良強化 優化 隱形功能 +空中加油
暫時不需要 可變噴嘴,預算太貴套 星雲法師說法 先求有 在求精緻 ,

https://youtu.be/jmkWxSwBjMY
https://youtu.be/jmkWxSwBjMY

=================================





“下一代戰機”錯了 日本隱身演示機X-2,真實目的
2016.02.13 關健太郎(航空軍事評論家)
僅包含“戰鬥機的一部分”的 X-2
由防衛省技術研究開發院和三菱重工聯合研製的被稱為“新神”的隱身先進技術演示器“X-2”已進入首飛最後階段。

 2016 年 1 月 28 日星期四,這個先進的技術演示器被正式命名為“X-2”。隨後,2月11日(週四/節假日)國慶日,他首次在縣立名古屋機場公開亮相,開始了地面滑翔測試。之後,預計將進行高速滑翔試驗和剎車試驗,如果沒有問題,預計2月22日(星期一)之後進行首飛。這架 X-2 並不是一些全國性報紙報導中看到的“下一代戰鬥機”。過去單獨研究的戰鬥機發動機、推力矢量裝置、先進飛行控制、基於隱身理論的設計、新材料製成的機身結構等各種要素,是否真正融為一體,發揮作用沒有問題。是用於演示的“技術演示者”。

此外,在 X-2 上測試的元素只是“戰鬥機的一部分”。在現代戰爭中,使用紅外線、可見光傳感器、雷達等各種電子設備收集信息並通過網絡共享的“任務系統”是必不可少的。“空戰”是在計算機上運行的“軟件”。板機。這是一場戰鬥。X-2沒有任務系統,不能攜帶導彈。目前,國防部技術研究開發院稱其為“戰鬥機綜合火控系統的研究和試驗”,與X-2並行,並通過修改現有的F-15戰鬥機和F-2戰鬥機,“我們正在進行研究,使打破隱身成為可能。“任務系統”並不引人注目,因為它沒有X-2那樣的外形,但它和X-2一樣重要,需要關注它的動向。
===========

產隱身演示機X-2,首飛成功作者:吉川忠之

由國防部研製的先進技術演示器“X-2”於4月22日首飛成功。今後,將以航空自衛隊岐阜空軍基地為基礎,進行隱身技術的驗證。X-2是自2009年起由採辦、技術和後勤局(當時的國防部技術研究與開發院)研製的國產演示機。我們將使用未來戰鬥機中使用的隱身技術驗證飛機形狀和發動機推力矢量控制等先進技術。

 該機尺寸為全長14.2米、全寬9.1米、全高4.5米,配備兩台演示發動機XF5-1。三菱重工(7011)製造機身,IHI(7013)製造發動機。開發成本計劃約為393億日元。

今年1月28日,在三菱重工名古屋航天系統工廠的小牧南工廠,這架飛機向防衛省新聞俱樂部附屬媒體發布。該模型是在 X-2 中建立的。

 X-2 於 4 月 22 日上午 8 點 47 分從縣立名古屋(小牧)機場起飛。經三菱重工試飛員試飛,確認試驗空域和飛行器系統的上升、下降、轉彎等基本特性後,於上午9時13分降落在航空自衛隊岐阜空軍基地。
勇鷹現況

防衛大臣稻田智美視察空中自衛隊岐阜空軍基地X2(先進技術演示者)=2日下午,岐阜縣各務原市(彥野幸太郎拍攝)





2日下午,防衛大臣稻田智美在航空自衛隊岐阜空軍基地=岐阜縣各務原市(彥野幸太郎拍攝)接受X2(先進技術演示器)的說明




前輪。即使你看膩了,它也是一台演示機。從這裡開始研製第6代國產F-3隱身戰機。



機艙周圍進氣

在此,關於勇鷹能否超音速之事,首先感謝莊孝爺的指教。

超音速巡航,實屬說法不當,但是,我相信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勇鷹還是有超音速的能力。

以M-346作為比較基礎,M-346空重10200磅,正常起飛重14800磅,WIKI記載最大空速為1.2M。勇鷹與M-346使用相同的發動機,重量差距不大;而且,採用IDF翼胴融合的設計,應該會有更好的升阻比。

因此,按照合理的推估,勇鷹不會只是一架次音速的教練機。

F-10應該是人類第一架超音速戰鬥機,但是,之前,很多戰機如F-86,沒有AB,在俯衝狀態也會超音速,這是在很多回憶錄中都有記載之事。
  • 8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