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

勇鷹現況

天衣神水 wrote:
小口徑武器不但適合IDF、勇鷹搭載,用在無人機上也很OK,重量輕載彈量提高,一個載台可對付較多的中、小型目標。
像GBU-39最大投擲距離超過60海浬(110 公里),285磅(130公斤),IDF可以掛上十顆沒問題。(恕刪)


台灣的戰機好像沒聽過可以掛美國系統的。不然的話經國號可以掛電戰莢艙了我看。

介面是雙邊的,戰隼不給掛雄風,其實也意謂著,經國號也不能掛美式武器。不是說不能破解,只是紅線在那。

我是覺得勇鷹不適合掛無動力小型炸彈,原因有幾個。

一,勇鷹要爬高、拉大空速,這種無動力炸彈射程滑翔才夠。炸對岸有一定風險。當然如果在自己國土就不用勇鷹了。

二是老美的軍用GPS沒有與台灣分享,比較合適的要用DSMAC,TERCOM,INS。如果要更低價的就是要機器人技術,機器人視覺。

所以我才說台灣自己要發展空炸武器。要自己的感測器,自己的尋標體系。

去全球定位系統,自主攻擊,會是機器人技術的一個重大革命。我國沒有全球定位系統,只能自己發展一套解決方式。

勇鷹可以掛自己的無人機飛彈,只是這種東西,台灣又不知道要牛年馬月才生得出來。

當然如果台灣能夠拿到GPS,很多事情可以解決。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TW Energy wrote:
所以我才說台灣自己要發展空炸武器。要自己的感測器,自己的尋標體系。
去全球定位系統,自主攻擊,會是機器人技術的一個重大革命。我國沒有全球定位系統,只能自己發展一套解決方式。
勇鷹可以掛自己的無人機飛彈,只是這種東西,台灣又不知道要牛年馬月才生得出來。
當然如果台灣能夠拿到GPS,很多事情可以解決。


不需要 GPS ,打戰時 GPS都會被干擾
台灣已經能製造出每4000公里誤差 25公分 ,台灣福衛衛星用 太空級 台灣製造光纖陀螺儀


============
▲ 縮至掌上型大小的光纖陀螺儀。

開發過程中,總計畫主持人光電工程學系邱逸仁教授負責寬頻譜光源整合技術開發;劉人仰博士與光電工程學系洪勇智教授擔任共同計畫主持人,開發陀螺儀封裝技術與微型化光纖環;電機系王朝欽教授負責發展閉迴路電子晶片;矽光子陀螺晶片的開發則由洪勇智、于欽平、林宗賢教授共同開發;低損耗光波導線圈研究由李晁逵教授及王俊達教授主導;系統量測與降雜訊技術開發由魏嘉建教授負責。

新型晶片不只可量產,還能將成本減至現今光纖陀螺儀成本(1~2 萬美元)的三分之一。此外,由於複雜的光訊息處理可濃縮於毫米級以下縮小整體尺寸,將來還可應用在民生,比如自駕車、空拍機、生醫檢測等,立方衛星也具有極大市場。

(圖片來源:科技新報)
============


中山團隊開發矽光子光纖陀螺儀驅動晶片,成本低至過去三分之一
作者 Emma stein | 發布日期 2021 年 12 月 22 日 14:18 | 分類 尖端科技 , 零組件Telegram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相較於傳統慣性自旋陀螺儀,光纖陀螺儀(FOG)不依賴運動慣性,能提供高精確度轉動訊息,但組裝工程繁複、成本壓不低。現在,中山大學團隊採用創新矽光子整合技術將晶片面積大幅縮小,並結合半導體晶圓製程技術開發出微型矽光子陀螺儀驅動晶片,達到體積縮小、成本降低且可大量生產等優勢。


在各種類型陀螺儀當中,雷射陀螺儀、半球型共振子陀螺儀感應精度與穩定度最高,但構造複雜需精密加工,單價極高;而機械式陀螺儀成本低,但精度也最差;光纖陀螺儀剛好彌補上述兩個極端,一般來說主要應用於中高端導航系統上的遠端感測模組件,如航太、直升機、民用小飛機、水下與無人載具等,是導航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零組件。然而傳統光纖陀螺儀模組主要利用多個離散光電元件組成,組裝工程也頗繁複,成本雖然雷射陀螺儀、半球型共振子陀螺儀高,但也不易再降低。



因此,由中山大學光電工程學系、電機系多名教授與國際知名導航技術專家劉人仰博士組成的中山矽光子團隊,便思考起若能以便宜的矽製作光纖陀螺儀,在降低成本方面將具突破性意義。

邱逸仁教授解釋,目前商用的光纖陀螺儀系統由離散光電元件組成,包含寬頻譜光源、光耦合器、檢光器、相位調變器、光纖線圈、驅動電路等,而在高精度光纖陀螺儀中還需額外加入光源穩定濾波器、即時波長監測器、回授降噪光路系統等,導致體積趨於龐大。於是團隊利用矽光子積體光電子(Si photonics)技術,整合矽光子與半導體晶圓廠製程開發出「微型化矽光子陀螺儀驅動晶片」,將矽光子光纖陀螺儀模組整合於毫米級尺寸晶圓上,和傳統光纖陀螺儀比較,矽光子陀螺儀在運轉速度、減少光能量損失、設備長度等方面都更優秀。


▲ 縮至掌上型大小的光纖陀螺儀。

開發過程中,總計畫主持人光電工程學系邱逸仁教授負責寬頻譜光源整合技術開發;劉人仰博士與光電工程學系洪勇智教授擔任共同計畫主持人,開發陀螺儀封裝技術與微型化光纖環;電機系王朝欽教授負責發展閉迴路電子晶片;矽光子陀螺晶片的開發則由洪勇智、于欽平、林宗賢教授共同開發;低損耗光波導線圈研究由李晁逵教授及王俊達教授主導;系統量測與降雜訊技術開發由魏嘉建教授負責。

新型晶片不只可量產,還能將成本減至現今光纖陀螺儀成本(1~2 萬美元)的三分之一。此外,由於複雜的光訊息處理可濃縮於毫米級以下縮小整體尺寸,將來還可應用在民生,比如自駕車、空拍機、生醫檢測等,立方衛星也具有極大市場。

(圖片來源:科技新報)
dailoan wrote:
不需要 GPS ,打(恕刪)

如果你懂矽光子感測器的話就知道,這是光纖陀螺儀的微型版本和低價版本,它的特性不會超過雷射陀螺儀或者光纖陀螺。

所謂的4000公里誤差25公分啪啦啪啦都是一種說法,實務技術在軍用武器上不可能。飛彈飛機是講高速取樣感測器。不是一般感測器。

你可以去問問中山大學看他們這個誤差率是怎麼樣算出來的。今天如果是Bosch那種量子陀螺技術要超越雷射陀螺,我可能會相信。

用一個,低價版本,微型化版本怎可能超越分離式的光纖雷射設計。GPS之所以存在就是因為INS無法做到這樣的精確度。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這篇講得比較深入
精確導航新解答 矽光子陀螺儀晶片定向前進
積體微型化干涉式光纖陀螺儀

本計畫利用光電積體電路技術平台將干涉式光纖陀螺儀(圖2)微型化並整合相位調變器、檢光器、分光器、極化分歧器、光柵耦合器等元件,利用複合式III-V族高功率寬頻譜光源於矽光子平台,覆晶封裝技術整合驅動晶片,以特殊繞法實現波導Sagnac Loop,最終晶片旋轉感測器的Bias drift為1~10o/h,其大小介面及功能與既有市場的雷射陀螺儀相同,但成本大幅降低,可應用於無人載具、空拍機/天線砲塔等平台穩定、國防導彈、魚雷、長程多管火箭、精靈炸彈以及立方衛星及小衛星等微型化導控應用。
在分項計畫部分,子計畫一擬利用晶圓黏合方式將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的量子井(Multiple Quantum Well, MQW)材料整合於SOI(Silicon On Insulator)晶圓上矽波導的被動元件,製作可於矽波導輸出的高功率寬頻光源(SLD);利用垂直式的光模轉換器(Spot Size Converter, SSC),連結下方矽波導與上方的III-V族波導,提升發光效率與提供低反射率側邊介面;期以利用此整合平台在<50μm長度完成光模轉換器,在SLD的功率輸出可達>10mW且>20nm頻寬的1,550nm光源。

本子計畫預計完成製作垂直整合III-V族半導體與SOI的製作平台,整合垂直式III-V族半導體與SOI的波導元件,並且製作出SSC,整合III-V族半導體與SOI的波導元件,製作寬頻光源二極體,提供高功率、低同調光源,III-V族半導體與SOI功率半導體元件上,完成檢測光功率、光頻譜與相關光元件量測,達20mW、20nm頻寬,極化消光比大於10dB。

子計畫二利用矽光子平台進行陀螺儀晶片的設計、製作與量測。目標為提升光柵耦合器耦光效率、提升整體矽光子晶片的極化消光比-設計極化分歧器或濾波器、降低元件介面反射-寬頻譜與低介面反射分光器研製,最後再整合所有元件以實現矽光子陀螺儀晶片,並進行系統特性量測與優化。本子計畫預計完成光柵耦合器設計,效能目標為耦光效率大於70%,極化消光比達20dB;極化分歧器設計及製作,效能目標為極化消光比達到25dB、頻寬40nm。
開發訊號處理晶片研製與矽光子陀螺儀模組

子計畫三之目標在波導型陀螺儀關鍵材料與元件開發。低損耗波導開發使用氧化鉭(Ta2O5)波導取代SiN波導則是著眼於Ta2O5為製程容易、無雙光子吸收、熱光係數低的材料,對於高功率光能量在此的行進有所幫助。預計完成低損耗波導製作,傳輸損耗小於1dBm完成公尺等級Sagnac環之波導結構設計與製作;整合所需主被動元件,完成矽光子陀螺儀系統晶片製作,並完成矽光子陀螺儀模組製作。

而子計畫四主要是負責光訊號處理晶片研製。FOG的分類方式有多種,依照工作原理可分為干涉型、諧振式以及受激布里淵散射光纖陀螺儀三類。但是若以訊號處理方式,則可分為開環(Open Loop)和閉環(Closed Loop)兩種;如以結構來分類,可分為單軸光纖和多軸光纖等。由技術開發觀點來看,閉環未來更具有關鍵主導地位。因此本計畫以研發閉環式FOG晶片為主要目標,但是在計畫前期將先以開環式電路建立與環境測試作為光與電整合FOG之實驗平台。閉環式架構主要電路包括時脈產生器(Clock Generator)、類比數位轉換器(ADC)、數位類比轉換器(DAC)、線性高增益放大器(Gain Stage)與邏輯電路運算單元。
降低量測雜訊提升系統感測訊號品質

子計畫五針對傳送端光源所攜帶的強度雜訊,將利用監測光源強度作為消除強度雜訊對陀螺儀訊號干擾之依據,開發光路/電路上的雜訊消除技術;除此之外,本計畫將透過控制光源的同調度,以增加同調度的方式來增強中心波長的穩定度、降低強度雜訊,同時採用頻率調變來降低線圈內的反射影響。另一方面,由於陀螺儀系統受到各種機制的干擾(如光源強度雜訊、中心波長飄移、系統溫度飄移等),本計畫亦將在接收端採用神經網路/深度學習來做反饋修正與降噪,以提升陀螺儀系統之感測訊號品質。

子計畫六要針對開發優化微型高可靠度光纖與光纖環、縮裝微型閉迴路電子電路,與矽光子陀螺儀晶片封裝、完成微型光纖陀螺儀產品的製作與測試驗證,達成此整合型計畫的產業化量產初期目標。預計完成有溫控矽晶片封裝製作,溫度範圍-40℃~+85℃;整合之無溫控單軸矽光子晶片陀螺儀,整合之有溫控單軸矽光子晶片陀螺儀。
透過計畫的研究,團隊也已經發表全球第一顆微型化光纖陀螺儀驅動晶片,並具備可量產潛力,整體晶片尺寸小於5mm2,僅約一顆綠豆大小,體積不到傳統陀螺儀的1/3,成本也大幅降低為原本的1/3。本計畫由中山大學邱逸仁教授與劉人仰特聘研究員領軍,和教授王朝欽、林宗賢、李晁逵、魏嘉建、副教授于欽平、洪勇智及助理教授王俊達組成研發團隊,結合台灣半導體中心與科毅光電公司研究能量,希望能協助台灣建立下世代矽光子陀螺儀技術的基礎。
TW Energy wrote:
台灣的戰機好像沒聽過可以掛美國系統的。不然的話經國號可以掛電戰莢艙了我看。

介面是雙邊的,戰隼不給掛雄風,其實也意謂著,經國號也不能掛美式武器。不是說不能破解,只是紅線在那。


現在戰機飛高會被區域防空打,飛得不夠低會被manpads釘,所以烏俄兩國都飛得超低的,減少被單兵火力釘到的機會。

空軍丟炸彈不用丟到對岸,丟到對岸的東西用陸基發射比較實際,中科院可以弄出萬劍彈代表IDF精準彈藥的控制系統已經完備,中科院曾經設計出台版JDAM的原型,改進這項套件放到250lbs上面,輸入目標座標投放炸彈,即使是使用商規GPS或者北斗也比丟傻彈準,純粹只是不要曝露在防空火力的威脅之下,遠離敵方陣地投彈。

空軍丟炸彈有幾個時機:
1、對岸登陸部隊已經部分登陸,我方火力支援單位後撤,機步另築防線時的空檔,空軍施以火力投射,阻撓灘頭堡的建立。

2、解放軍攻佔領台灣港口附近無人島嶼,設置中短程防空、反艦系統,藉以封鎖港口,如同俄軍用蛇島封鎖奧德薩一樣,佔領彭佳嶼、龜山島、七美、小琉球等四島,對基隆、蘇澳、馬公、左營、高雄進行封鎖,成本低,國際爭議也小,比放水雷好用。

以上兩種狀況用陸射精準彈藥應付也行,但是陸射彈藥量會比空投低,而且對方也會送出無人機警戒,對我方反制不利,戰機從遠距丟精準彈藥比較合適,機動性的野戰防空飛彈射不了太遠。
niaba wrote:
這篇講得比較深入精確(恕刪)

所有的INS感測器都能裝到無人機飛彈上面去。只要reliability shock 可以撐住。

裝載在低速實驗載具上能有4000公里誤差25公分的結果,不代表你上飛彈、飛機能有這個結果。

所有的感測器都在某種條件下寫規格書,那個條件是什麼如果你沒看懂,就像拿淘寶賣的民用INS來討論飛彈INS一樣。

4000公里誤差公分級,代表什麼意義?足以做到美軍的下一代導航技術。

開什麼玩笑,有這種規格,除了洲際飛彈,還有哪一種飛彈飛彈上面還要掛GPS,GPS系統還要什麼anti jam,還要什麼第三四代抗干擾技術衛星發射。

真正懂感測器的人不會和你說這種話,寫這種話都是記者聽的,一般人聽的。

20萬臺幣的INS連汽車都不會安裝。做出來的彈藥最少是一萬美金級別。這種價格我看連美軍要幾萬顆大量生產都要顫抖一下。做中級的無人機還可以。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天衣神水 wrote:
空軍丟炸彈不用丟到對岸,丟到對岸的東西用陸基發射比較實際,中科院可以弄出萬劍彈代表IDF精準彈藥的控制系統已經完備,中科院曾經設計出台版JDAM的原型,改進這項套件放到250lbs上面,輸入目標座標投放炸彈,即使是使用商規GPS或者北斗也比丟傻彈準,純粹只是不要曝露在防空火力的威脅之下,遠離敵方陣地投彈。(恕刪)


算了吧,空軍連制海都不願意掛了還幫你陸軍炸射,別想太多了。現在的這種科目只是保留一點傳統做做樣子罷了。

雄風到現在還沒上經國號呢。

空軍平時沒有和陸軍聯合演習,陸軍也沒有呼叫空中支援,炸山頭這種東西,真正開戰會不會炸到自己人我看都難說。最重要的,陸軍連座標系統數位化裝備都沒有,要求火力支援連炮兵都難了,還叫到空軍去。

一個最簡單的GPS地磁雙筒望遠鏡有沒有?沒。翻地圖慢慢算座標吧我看。

硫磺飛彈和彈簧刀這種都可以由戰機發射,對海上目標直接阻絕補給和支援都是很好的選擇。

等到登陸的部隊散開來,幾百磅的炸彈使用的機率都不大了,砸下去都要好好思量。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天衣神水

現在SLAM-ER、AGM-84....都買了,應該還好啦

2022-06-12 21:36
在與 F-CK-1升級, A導 B射 搭配之前...... ( 理想而已 , 有待努力 )

務實回到正題 :
大家來研究看看, 勇鷹機 能外掛多重的 普通 炸彈 ?

已知 :
*** 機翼加厚 25%, 應用力學 懸臂樑 負載 會怎麼改變 ?
*** 機翼 內派龍吊點 不需要像 F-CK-1 , 被 275GAL 油箱佔據.
*** F-5E 推力 10000磅, 最大外掛 7010磅 ;
*** AT-3推力 7000磅, 最大外掛 6000磅.....
*** ( 其他....... 再補充 )


附記 : 447樓的問題 : [ 等到登陸的部隊散開來,幾百磅的炸彈使用的機率都不大了 ]

簡介一種台灣現有的彈 : MK-20 集束炸彈 ( 子母彈 )
一顆母彈於空中爆開後大面積往下散佈 247顆次彈.... 類似萬劍彈, 但沒推進動力....
莊孝爺 wrote:
簡介一種台灣現有的彈 : MK-20 集束炸彈 ( 子母彈 )
一顆母彈於空中爆開後大面積往下散佈 247顆次彈.... 類似萬劍彈, 但沒推進動力....


2011年空軍購入64枚CBU-105 Sensor Fuzed Weapons,威力強大,專門對付戰甲車、登陸艇

勇鷹最大掛載不好猜,但是本人相信會比F-5E來得高

TW Energy wrote:
所有的INS感測器都能裝到無人機飛彈上面去。只要reliability shock 可以撐住。
裝載在低速實驗載具上能有4000公里誤差25公分的結果,不代表你上飛彈、飛機能有這個結果
所有的感測器都在某種條件下寫規格書,那個條件是什麼如果你沒看懂,就像拿淘寶賣的民用INS來討論飛彈INS一樣。
4000公里誤差公分級,代表什麼意義?足以做到美軍的下一代導航技術
開什麼玩笑,有這種規格,除了洲際飛彈,還有哪一種飛彈飛彈上面還要掛GPS,GPS系統還要什麼anti jam,還要什麼第三四代抗干擾技術衛星發射。
真正懂感測器的人不會和你說這種話,寫這種話都是記者聽的,一般人聽的。
20萬臺幣的INS連汽車都不會安裝。做出來的彈藥最少是一萬美金級別。這種價格我看連美軍要幾萬顆大量生產都要顫抖一下。做中級的無人機還可以。

===============


衛星特性 立方體結構

獵風者衛星規劃時為了操作相容性與成本考量,外型採取與福衛七號任務衛星相仿的設計,為一立方體結構搭配單側太陽能板配置,但在內部關鍵元件、飛行軟體、酬載儀器等則完全由太空中心自行研發。

自主關鍵元件
除GNSS-R酬載之外,獵風者衛星衛星內部採用太空中心自行研製的關鍵元件,包括有衛星電腦(Onboard Computer,OBC)、電力控制單元(Power Control Unit,PCU)、GPS接收機(GPS Receiver,GPSR)、光纖陀螺儀(Fiber Optic Gyro,FOG)等。獵風者自主元件,有國內許多產業、學術與研究單位,共同加入協力完成。

=============
https://youtu.be/5VVbOlr50Yk
https://youtu.be/5VVbOlr50Yk





  • 8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