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rry-han wrote:
長官的看法是認為精準射擊是沒有意義的
那是狙擊手的事,阿兵哥只要把槍打響就可以了!
因為有火炮有飛彈,步槍是最後一環!
以全民動員法的戰時編制確實是這樣沒錯,現役,志願役,義務役,後備軍人各有其守備區
民間若想練射擊其資格也應要符合戰時職務,不然只是淪為個人興趣喜好而已
民間除了後備軍人才有可能戰時接觸到步槍,其餘都是在救災或避難
真正需要再練射擊精準是戰時的步槍兵職務,
能成功提案的方向只能朝這方面進行
現行的後備軍人志願射擊已算是放寬資格了,戰時如不是步槍職務,
讓民間射擊產業進行這只能說是興趣喜好,對國家無實質幫助且在耗費人力物力而已,
其中也會延伸一些負面問題(人管理一定有疏失的事項),我是高層的話也不想多這一事搞自己
typetin wrote:
賣慘來抗中保台者。只...(恕刪)
明明就中共一直未放棄武統,到你口中就變成兩岸相殘,台灣做好自我防衛就已經很吃力了,
哪來的本事殘,現在還有人提反攻大陸嗎?
如果做好防衛就是相殘,那妳可以鼓吹現在就投降啊,依你口中美國都在挑動兩岸和平,
那跟中國統一之後,我們不就是「中美對抗」的最前線嗎?
難道中共不會把台積電遷到內陸去,把台灣當成第一線軍事要塞抗擊美國,以確保艦隊出
太平洋的動線?
還在想牠們會好好經營台灣?
面對解放軍跟面對美軍,哪一個難度較高?
投降換來和平這種一廂情願的想法還是省省吧。
henry999 wrote:
以全民動員法的戰時編制確實是這樣沒錯,現役,志願役,義務役,後備軍人各有其守備區
民間若想練射擊其資格也應要符合戰時職務,不然只是淪為個人興趣喜好而已
即使淪為個人興趣喜好也無所謂,
你要知道有些對戰爭有幫助的東西是無形的,
例如: 民心士氣,保防意識、國家認同感,經濟內需,矯正民風、增加向心力。
這些東西在平時就能發揮作用,不需要等到戰爭,
所以,如何確定帶不出來這些無形的正面助力?
henry999 wrote:
民間除了後備軍人才有可能戰時接觸到步槍,其餘都是在救災或避難
真正需要再練射擊精準是戰時的步槍兵職務,
能成功提案的方向只能朝這方面進行
國軍高層太蠢,以為退伍的台灣兵個個都是天才,
在軍隊中隨便打個幾發子彈,有開過槍就算懂射擊,然後在戰場上就能大放異彩。
不管國防部真正的思維是啥,反正他們至今為止展現的"做法、作風"就是這個味道。
henry999 wrote:
現行的後備軍人志願射擊已算是放寬資格了,戰時如不是步槍職務,
讓民間射擊產業進行這只能說是興趣喜好,對國家無實質幫助且在耗費人力物力而已,
其中也會延伸一些負面問題(人管理一定有疏失的事項),我是高層的話也不想多這一事搞自己
講個我在台灣親身看過不下10次的笑話,
總會在一些聚會上遇到很愛吹噓自己當兵時射擊功夫多好的退伍兵。
剛好我的車上經常會擺著忘記擺回家中的狙擊鏡,
多半我會請他們等一下,讓我分享個"玩具"給他們看,
當我把東西放到他們手上,請他們隨意把玩時,
最常聽到一句: 這個是不是壞掉了啊? 怎麼甚麼都看不到? (有時會參雜一些本土味語助詞。)
從他們不知道狙擊鏡有"適眼距 (eye relief)"的那一瞬間起,我就知道他們都是國軍訓練出來的炮灰。
有些人以為做過歸零射擊就很了不起,還在臭屁說"每個人歸零出來槍都不一樣",
我問他們原因,考考他們是否夠了解,
部分人會說『每個人臉型、眼睛位置不同,從機械瞄具看出去的位置都不同所致』,
遇到已經有這觀念的人,我會進一步告訴他們這就是"視差 (parallax)" 造成的現象,
想要削減這一個現象,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用『能適度調整焦距的光學瞄具』。
除了極少數受過狙擊訓的人知道調整焦距的重要性,其他人幾乎都不知道那是甚麼,
觀念還停留在只知調整倍率的程度。
=====================
另外,敵人是會移動的,即便是早早發現300m遠處漫步走來的共軍,
這些只靠服役時期極少量彈藥訓練出來的炮灰們,真的打的到嗎?
該用甚麼倍數去對付甚麼速度的目標、甚麼距離的目標,他們真的知道?
每一款狙擊鏡的FOV(視野、視角)都不同,
沒有一定訓練量、固定訓練頻率與相關知識的學習時數,
是怎麼能夠快速理解並掌握手上狙擊鏡的特性?
台灣95%以上的兵的射擊觀念還停留在80年前的二戰時期,
故國軍是急需追加『時速15km移動靶』訓練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