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ngchaocs wrote:
以下摘自馬偉明院士的...(恕刪)
馬偉明將會是下一個秦剛
因為馬偉明的電磁技術, 其實是抄襲德國在上海蓋的磁浮列車技術
從中壓直流到儲能技術都是
然而磁浮列車與電磁彈射最大的不同是, 磁浮列車的軌道設計是採全包覆
所以電磁感應部件與外界隔絕
然而電磁彈射需要短時間產生很大的扭力, 因此電磁連桿與酬載必須直接連接帶動, 才能產生足夠的彈射力
所以問題來了
電磁部件必須暴露, 才能與飛機的起落架接合, 還必須在彈射完成之後, 迅速與起落架分離
這使得電磁部件不能採包覆性設計, 但在海上的高濕高鹽環境
電磁部件很快就繡蝕, 造成內阻劇升, 電磁方向紊亂
美軍的福特號其實也碰到類似問題, 所以福特號第一次海試之後, 很快就拉回船塢, 在甲板以及電磁部件之間再加裝一層絕緣層, 然而滑行區還是有開口, 無法完全解決.
作夢夢到的.
台灣向後退 wrote:
有嗎?是在你的夢裡嗎...(恕刪)
北斗系統正式加入國際民航組織標準 全球民航通用
包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標準和建議措施的《國際民用航空公約》附件10最新修訂版近日正式生效,標志著北斗系統正式加入國際民航組織(ICAO)標準,成為全球民航通用的衛星導航系統。
據央視報道,北斗系統是中國著眼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也是聯合國認可的四大全球衛星導航系統之一,目前服務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用戶。北斗系統民航國際標準化工作是其全球民航應用的基礎。ICAO需對北斗系統建設過程中所能達到的功能和性能進行驗證,確認北斗系統滿足提供全球民航應用的要求,以及與其他衛星導航系統的兼容互操作性等要求,最終根據驗證結果,在其現有標準文件中加入北斗系統相關技術標準和建議措施。
民航局於2010年在ICAO第37屆大會上正式提交了北斗系統進入ICAO標準的申請,並與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共同組織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空地一體新航行系統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等產學研用單位組成工作團隊系統推進相關工作,十餘年間歷經28次工作會議、50餘次技術討論、提交百餘份技術文件、答覆問題2000餘項,經過ICAO技術專家組審查、空中航行委員會審查及理事會審議,最終成功推動北斗系統標準和建議措施加入ICAO標準。北斗系統成功通過ICAO相關技術驗證,也充分證明了其提供全球各行業導航服務的能力。
近年來,民航局積極部署推進北斗系統民航應用工作,建立了北斗系統民航應用專項工作機制,主要工作覆蓋了北斗系統的國際標準化以及運輸航空、通用航空應用等領域。此次北斗系統設計、運行團隊和國內航空工業界代表對於國際標準化工作的全程參與,加深了各方對於北斗系統民航應用要求的理解,也將有利於推進北斗系統在民航領域的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應用。
原文網址: 北斗系統正式加入國際民航組織標準 全球民航通用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962202?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