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為何海軍只接受4500噸級的巡防艦? 海軍到底要哪種軍艦才好?

whitesox wrote:
問題是,感知系統需要...(恕刪)


有,但只有16管垂發,而且裝備的是射程只有15km的南韓海弓飛彈

原因也簡單,因為南韓有正版的spy-1D雷達神盾艦,中小型艦並不需要扛長程防空任務

whitesox wrote:
.............
但海軍人又覺得自己很了不起,新艦一定要和美國新艦一樣強大又成熟,不願意接受採用中科院不成熟的落後技術,不願意和國內供應鍊共同成長

我覺得這種心態真的很扯,即使是美中俄,也不是一開始就天降成熟先進技術的,也是從毛病百出甚至從一開始就錯誤的技術路線一路摸索上來的,冷戰時期也是隨時可能爆發戰爭的,美俄依然讓軍隊當白老鼠試各種不成熟的技術戰術

就台灣軍人最偉大不能磨,美中俄軍人都比較賤?


確實這問題蠻嚴重的。
我覺得台灣(不只軍方)會如此,是因為受"速食文化"影響。
速食文化的結果,
導致會採用所謂的 - 平常不做(研發),有需要時用買的就好。

但是大家很清楚,不是不買,是買不到。
買不到之後,各種詆毀就來了。
說要自研,就開始酸錢分了就散了如潛艇,
結果潛艇出來了,就又開始酸性能不夠,酸關鍵組件都外購。
更酸更甚者還有自己開"不可能任務"的規格,
如自製戰機,說應該跟美國買F23外型和引擎,
雷達跟美國買F35用的最新雷達系統......啦啦啦。
還說政府真笨怎麼都不知道這麼做.......腦殘不但沒藥醫,得病者自己還不知。
whitesox wrote:
問題是,感知系統需要穩定的供電、穩定的平台、甚至足夠的高度
這就代表了大平台

雷達愈高、偵測距離愈遠,特別是對低空目標,要把雷達架高船體就要夠寬吃水夠深
陣列雷達面積愈大、偵測距離愈遠、精度愈高,要把陣列雷達做大就要夠大的引擎供電,艦體就要夠長夠寬
台海經常風高浪急,要船員能正常工作就要噸位夠大船才夠穩定


這些是傳統的艦艇思維

一個縱橫交錯的感知網路,跟行動通訊系統一樣,一個節點不用一、二百公里的通訊距離,需要很大的電力嗎?

要看得遠雷達得擺高高,海面才顧得遠,有沒有辦法不用雷達呢,空中無人機對海掃瞄,傳遞及時海面資訊可不可以呢,如果對友軍不放心,自己放飛可不可以?

台海經常風高浪急,要船員能正常工作就要噸位夠大,那麼不要船員,無人船可不可行,分散式打擊的概念就是「我不殺伯仁 ;伯仁因我而死」,只要射飛彈的單位不受風浪的影響就好了,不是嗎?

關鍵字「戰鬥雲」,雲端系統的特色就是東西雖然不在身邊,但是可以隨傳隨到,台灣海軍跟對岸比船大小是比不過的,扣除掉人的因素,因為體制小,反而可以用比較前衛的想法去改變,從先進的作戰概念中去取得優勢,只是軍方忽略了這點。
天衣神水

「圍點打援」是解放軍的老招數,樓上當真?

2023-06-27 1:52
FDC_panda

所以是直接放棄被解放軍俘虜?

2023-06-27 12:33
whitesox wrote:
問題是,感知系統需要穩定的供電、穩定的平台、甚至足夠的高度
這就代表了大平台

沒錯,不代表一定要放在戰艦上,沒見到有人說想必不能說,就暫且不說來日便知。
rukawa1 wrote:
確實這問題蠻嚴重的。...(恕刪)


台灣是很多....太多腦殘酸民,屁都不懂還到處扮鍵盤俠,不只是小民連民代都一堆無知外行

但這不是海軍就放棄治療的理由,美國也是一樣的,你搞砸了一個計畫,甚至不算搞砸只是開頭不順,一樣被輿論國會罵到懷疑人生,但人家軍人知道如何埋頭做好自己的工作知道怎麼去搞公關

F-35首飛到現在17年了,直到最近兩三年罵聲才消退,剛服役時還打不過F-16
B-2原本要造近200架,一路超支到最後只造得起20架,一架比等重黃金還貴
A-12花了50億(30年前的50億!)結果連原型機都沒造出來
福特級建造了10年才首航,首航後修了4年bug才具備作戰能力
LCS和朱姆瓦特花了幾百億美元結果幾乎沒用還老出毛病,現在都還不知道該拿這幾十條昂貴的船幹什麼
新一代加油機出了弊案,2002到2019花17年才交付,然後到現在還沒辦法完全達到原定性能指標還有重大瑕疵

照台灣軍隊怕事的作風,美軍早就應該放棄主導任何武器研發,就等廠商自費做出來直接買了

追加一點,正常來說,軍人根據戰略指導,規畫需要做哪些建設需要多少經費,去向國防部要錢要編制,國防部再向政府提出預算
然後在行政院會被駁回或在立法院被刪除,這時該怎麼辦?
參謀本部不是應該站出來說:沒這預算我沒辦法達成戰略目標,要不總統改目標要不你還我預算?
政府和國會如果既不改目標也不給預算,你是不是該說:那我沒法做了,你另請高明?

美國海軍當年就一批上將因為被刪掉了核動力航艦預算辭職,表示他們沒辦法在這種條件下工作

台灣軍隊則是逆來順受,然後什麼都做不好,就怪輿論不支持預算不夠
狹隘的眼光

如果你不要分軍種,先把自己當總司令 或總統

所謂的國軍就是一支集團軍武力

你只有一口袋錢,滿足不了全部的人

看看大環境,看看口袋 看看大家 自然知道怎麽分配


以軍種的立場,不相信其它軍種提供的資訊

才想自己看更遠 打更遠,自己能保護自己

搞得以往的博勝 Link16 都是玩假的

想要自己眼睛看到 摧毀的 才是真


預警機 戰管 標記了目標在哪 你聽指令處理就對了

給你什麼就是什麼

防砲 飛彈就能聽話,近海海軍 是想多特別


要封鎖天津 青島 上海三亞,可以大聲講

要去馬六甲護航資源,可以表達出來

你要作什麼 才能去討對應的工具 艦隊

如果只想近海防衛,怎看不懂4500頓能幹嘛
whitesox

4500啥也不能幹,按我想法如果台灣造不出養不起12條8000噸神盾艦,那乾脆放棄水面艦隊,全靠空射岸射飛彈防空反艦,連這2500噸計畫都可以廢了,小於6000噸的主力戰艦完全沒有現代海戰生存性

2023-06-27 8:24
根據兵推結果台灣海軍幾乎全滅,
所以盡可能的省錢,
省下來擴充更多岸置反艦飛彈,
要省錢就要拔功能拔裝備,
海軍大部分軍艦可能要成為高階版海巡艦,
譬如海巡船艦裝備+個方陣快砲
whitesox

現在不敢以政府名義光明正大和台灣進行政治軍事來往,到時會願意出錢出力流血流汗和台灣併肩作戰?哈哈哈,怎麼可以這麼可愛天真

2023-06-28 10:59
whitesox

”每個月都有好幾組”?說說看「今年」有什麼「歐洲、日本官員」訪台了?上一次「非邦交國官員」訪台是什麼時候?日台斷交半世紀以來任何日本「在任大臣」訪台過嗎?我把關鍵字「」起來了喔,不要顧左右而言它

2023-06-28 11:03
whitesox wrote:
問題是,感知系統需要穩定的供電、穩定的平台、甚至足夠的高度
這就代表了大平台

雷達愈高、偵測距離愈遠,特別是對低空目標,要把雷達架高船體就要夠寬吃水夠深
陣列雷達面積愈大、偵測距離愈遠、精度愈高,要把陣列雷達做大就要夠大的引擎供電,艦體就要夠長夠寬
台海經常風高浪急,要船員能正常工作就要噸位夠大船才夠穩定

台灣面對的敵人是中國,其國家的量體龐大且其國防資源至少是台灣的20倍以上,以台灣的國防資源若不採取不對稱作戰與創新的思維來建軍備戰,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採取用傳統對稱式的武力來與中國對抗,萬一發生戰爭,其結果可想而知~

大型船艦如同前面網友所言目標巨大且武器集中,若被擊沈除了艦上數十枚精準飛彈連同船艦一同沈入海裡,艦上數百位官兵也有被一鍋端的風險~另大型船艦造價高昂且建軍時程長,在有限的國防資源下考量機會成本,台灣現階段或應優先建立可以大量分散部署的不對稱作戰武器儎台。

沱江級與後續的輕型巡防艦若都能納入Link 22 系統網路中,分散部署除了降低風險提高戰場存活率亦增加敵人建立擊殺鏈的困難,且這些小型船艦加起來所搭載的武器戰力亦不容小覷~

面對灰色侵犯用輕型巡防艦與既有的成功級、康定級去應處即可,6000噸以上的大型船艦,或可以爭取美軍剩餘國防物資的方式用較低的成本與較快的時間籌獲~現階段基隆級先頂著用或也是一種辦法~

stever2018

你少說一句,中國的敵人只有台灣,所以可以用20倍的兵力24小時內打敗台灣,但是中國從來辦不到,畢竟收回沒有國防的香港都花了好幾個月,因為解放軍只能用來恐嚇無法實戰

2023-06-26 23:45
一年前的中華民國海軍的作戰需求與想定,在老共開始在門口徘徊以後,絕對需要重新定義,如果海軍沒有這個覺醒,TMD這個海軍就沒救了!

過去做一個將軍,只求不要在任內出事,順利升官就好的心態,在現在這種危機四伏,馬上要備戰的壓力下,就必須要放棄以前的安逸思想,挺身而出,捨我其誰,把作戰準備與想定重新定義,同時練兵演習,不能怕死人,務必要能建立一支新戰術與新戰略的海軍。

國防部需要重新定義我們的作戰想定,台灣開戰後,如果還需要海軍遠走東方保持戰力,這種想法就根本是落伍的想法,這種做法極可能在遠走東方後只剩下兩成的軍艦能在需要的時候趕回來,我們需要的是在開戰的前兩周就能加入作戰,並幹掉一大票對岸空軍戰機,而不是被對岸空軍幹掉的海軍,這樣看來,水面艦的存活率是相當低的,看起來只有潛艦才是應該投資的項目,或只要有創新的想法來達成不對稱軍力的建立。

在此同時我們也應該思考一些有創意的想法,如何能把戰力分散到老共無法消滅的船上,比方說把所有的反艦飛彈與防空飛彈都裝到40尺的貨櫃中,也把雷達放到貨櫃中,需要時就可以升起來,所有各種大小貨櫃輪都可以變成攻擊型的軍艦,最後一刻才把飛彈從貨櫃中升起,發射,平時這些貨櫃船就是商船,開戰後,把特殊武器貨櫃裝上去,一艘商船就變成武裝攻擊艦,還可以一艘船裝上50-100枚反艦飛彈。這種思維才是真正的不對稱作戰!
把貨櫃裝到30艘小型貨櫃輪,就形成真正的分散式打擊,發射飛彈前,根本無法分辨是商船還是軍艦。

既然可以造深潛300公尺的潛艦,當然也可以造只潛航100公尺的,足以坐底30天以上的武庫潛艦,開戰後可以裝滿反艦飛彈進入特定區域海底做底,每天晚上放一根天線浮標到海面接收訊號與指令,完畢後就收回,等待對岸的登陸艦隊出航,在適當的時機升上海面,一口氣射出32枚反艦飛彈,突襲登陸艦隊,或是針對港口內的登陸艦施以毀滅性的一擊。

或是一堆可以坐底的無人潛艦,但是攜帶一大狗票水雷,在特定的航道進行布雷,因此也不需要深潛的能力,只需要能靜悄悄地進入敵港口外航道上布雷。

如何建立多支陸上的反艦飛彈攻擊車隊,飛彈一定要隱藏到40呎標準貨櫃中,不要再搞什麼雄壯威武飛彈車了,即使聽在路邊都不會讓人懷疑的外型,才能躲避對岸的衛星搜尋。
stever2018

"即使停在路邊都不會讓人懷疑的外型,才能躲避對岸的衛星搜尋"40呎標準貨櫃其實不可能到處停,路邊能夠停的貨車最大尺寸約15噸重的板車(沒有車廂),有車廂的就是3噸半到6噸半左右的箱車

2023-06-26 23:53
Charlie2020
Charlie2020 樓主

台灣做外銷的工廠門口都有停放貨櫃車的位子,否則如何出貨,我待過的公司也都有此停車場,再說這類貨櫃停到鐵皮工廠內也不是問題。您多慮了!

2023-06-29 7:17
天衣神水 wrote:
按照「打、裝、編、訓...(恕刪)


可是改為輕型巡防艦之後,海軍整體規畫似乎不只噸位變小,艦艇數量也變少了。

原始規劃22艘新型巡防艦,現在剩下十艘,加上原型艦與六艘升級的康定,總數十八艘。

未來或許會有什麼變化不知道,但是現在看起來不明。

++++++++++++++

其實分散式火力也不一定要艦艇去扛,海上拒止不一定要海軍去掌握才叫拒止。把陸基做好就很夠用了。我國的防衛條件,用高大上的艦艇不一定比較好。

海軍還有一塊拼圖是在美軍手上。擎天極音速飛彈如果真的改彈頭變成反艦型,面對廣大的海洋,我國到底要如何目標獲取與確認?即便是四百公里的雄風增程型一樣很吃力。
兩岸和平:接受集中營、特色管理、坦克輾人民。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