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除役伯克級驅逐艦flight 1/1A,1991開始服役,每艘造價18.4億美元
美國星座級巡防艦,每艘造價預估12億美元
三案預算差異極大,提康德羅加除役艦預計2億美元,伯克級除役艦預計3億美元,但如果跟團星座級全新艦,12億美元跑不掉,就會對震海艦產生強烈的預算排擠,以四艘計算,分別是8億美元(224億台幣)、12億美元(336億台幣)、48億美元(1344億)。堤康最快2025可以服役,伯克級2027以後,星座級更要延後到2030,等美軍完成測試與服役調整,才有可能進行外銷。
如果台灣要自製新一代主力艦,則要等震海艦完成後,才有可能,看來也是2030以後的事了。如果基隆級繼續服役到2030以後,主要擔憂是戰力降低,消失性商源會越來越多。堤康的缺點也是如此,加上艦體太老太大、裝備太舊、SPY-1B即將替換,會成為孤兒裝備。相比之下,伯克級flight 1/1A算是價格跟性能的最平衡選項,服役時間也剛好,SPY-1D仍有多國使用,美軍數量也多。如果採購星座級,價格最貴,雷達裝備必須另外選擇並且修改設計,但服役期可達30年以上,相應來說短期內必然要減少一級艦數量,以更便宜的二級艦填補巡邏任務。
以海軍預算來看,2030年以前有IDS自製潛艦原型艦493.6億,2023的5艘塔江級預估269億,後續還有5艘,康定級6艘升級400億,震海原型艦的245億,算一算也要2025之後才會有新的規劃空間。2025以後如果優先接手4艘美國除役的提康或伯克級,預算約是200~350億,等於康定級升級的價格。塔江級後5艘如果立即執行,海軍也就只剩震海原型艦250億左右的額度。
因為震海艦主要目的是取代一級艦,康定級有升級暫不列入,濟陽級太老舊,可能會提早除役,所以剩下的優先目標就是取代10艘成功級。如果2030年前震海艦無法量產,目前海軍手上最可能的替補方案,就是以5~11艘錦江級,在塔江級成軍後,調整裝備來應付戰備需求。如果不購入二手堤康或伯克級,而選擇跟團星座級(1344億台幣)的話,更多震海艦預算會被挪動(約等於5艘的預算),就必須以造價150億的二級艦+升級成功級,來撐過2040前的海軍艦隊數量,等星座級成軍後,再進行震海艦的生產,同時替換成功級與康定級。
所以選擇除役的堤康或伯克,大概可以省下4艘震海艦的預算(1000億台幣),如果更省一些,選擇以二級艦取代,可以造6艘輕型巡防艦(900億台幣),2030後再以6艘震海艦(1473億台幣)取代成功級,到2040建造第二批6艘取代康定級。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