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中華民國海軍的故事

老闆是神XX worte:
看國外的海軍

他們的武器系統
除了廠商得標生產外

還要包含完整的模擬訓練機台
與訓練流程

一個廠商除了搞硬體
還要搞模擬訓練軟體,就像還要附贈一套 專門的game

這哪還需要這些武器官一個個去摸?
官兵又不是這出身
還要自己從頭摸索

好可悲........大笑大笑大笑

----------------------------------

分明是制度與工業能力的問題

還好這種國外大廠看不上俺.....不然這種廠商薪水鐵定超高但爆肝

所以以前俄國國力在90年大衰退

詹式的某些軍事遊戲
他的宣傳就是接近真實樣貌
變送你厚厚一本200-多百頁的操作手冊

多少遊戲商趕這樣搞.......

依稀可以看到這些訓練軟體的很模糊樣子

一般遊戲商很難搞出來

但自從老共開始壯大後
詹式就再見了
...(恕刪)


外行裝內行的狗屁大仙! 天天在此被打臉,好可悲!
烏坵

43年,國防部配合整軍、建軍計畫,開始分期、分階段整編各游擊部隊,裁撤原有番號、兵員納入國軍系統。江浙總部及所轄部隊改編為「反共救國軍第1總隊」,由夏季屏少將任總隊長;閩南、閩北地區總部及轄下部隊改編為「反共救國軍第2總隊」,由張晴光上校任總隊長,直屬陸軍總司令部;敵後工作處與所屬縱隊由國防部情報局管轄,分別於馬祖成立閩北、金門設立閩南情報工作站;第1總隊奉命接守東引、烏坵、東犬等各島擔任守備任務,除烏坵外,其餘地區均受馬祖守備區指揮。

43年11月26日深夜,共軍集結包括砲艇、機帆船、帆船等各型船隻約145艘船團,乘月黑風高,自海上分南、北、東三面同時向烏坵島圍攻,企圖在島上國軍不備、無援下,一舉殲滅守軍攻佔全島,作為攻台前進基地。

雙方交戰後,烏坵守軍「空軍防情電台」擬妥80字「戰報」發向台北「空軍作戰指揮中心」,但發報天線遭中共砲火擊中,通信中斷;台北在抄收到第19個字後即斷訊,就此不完整報文研譯,還是無法了解烏坵實際狀況,但因電報標識為「戰報」,判斷內容當極重要,遂以電話向「空軍作戰中心」高勤官報告戰報抄收中斷情況,推斷烏坵前線可能發生戰況,並持續追蹤守聽呼叫。

共軍在猛烈砲火掩護下,輪番衝向烏坵島,戰況危急,反共救國軍沉著奮戰,讓共軍一時未能得逞。島上受損的天線及固定設施,無法及時隨機轉移與修復,雖數度派員搶修,但均為激戰中共軍砲火所阻,由於不能恢復通信,就無法申請空援,為達成任務,電台官兵正準備不顧生死要再衝往檢修。

此時,海面上的共軍砲火卻突然沉寂,不久,聽到夜間巡航飛機聲自遠而近,適時臨空,島上守軍頓時士氣大振;共軍原希望用砲火管制欺敵過境國軍戰機,等離去後再繼續攻擊;飛機臨空時間雖短,卻為守軍爭取電台搶修良機,在台長率領下,官兵衝向駐地,以最迅速動作拆卸天線設施,在黑暗中摸索完成天線修復與架設,於凌晨3時恢復與台北通信,將「戰報」電文完整發出。
國軍夜巡機的適時臨空,雖未對共軍直接攻擊,卻振奮守軍士氣,強化了守軍戰場精神與心理戰力,兩軍士氣反轉;共軍陷於進退兩難困境,不願功敗垂成,持續盤桓烏坵海域,以企圖再行攻擊,又怕偷襲行動被國軍識破,招致更嚴重的空中反擊,由於共軍所要撤退的龐大船團,無法克服短時間內疏散、撤退,只能停留烏坵周遭海面上。

國軍「空軍作戰中心」收到完整戰報後,即依烏坵前線戰況需要,繼續派出巡航機接替偵察任務、掌握敵情,並派出多批次機群於破曉時分飛臨烏坵海域,對佈滿海面的共軍船團施以凌厲攻擊,橫掃、殲滅共軍船隻,殘餘零星的共軍船隻分向浙閩沿岸逃竄,一上午即將烏坵海面肅清;這一役,共擊沉共軍機帆船6艘、帆船30餘艘,戰果豐碩。

46年7月3日,第1總隊奉命實施「閩江計畫」,移防澎湖漁翁島;47年2月,第2總隊實施「蟠桃計畫」,突擊大陸平潭、長樂;823砲戰爆發,9月23日,第1總隊奉命將海上支隊組成「長風」大隊,擔任金門運補任務。

49年,反共救國軍第1、2總隊再次奉令合編為「陸軍反共救國軍」,指揮部設於東引,第一任指揮官為張雅山少將。直至87年因國軍「精實案」兵力整建,,位於東引的「反共救國軍指揮部」裁撤,改番號為「陸軍195旅」(後再改為「陸軍東引地區指揮部」)。雖駐防馬祖,但不受馬祖指揮部管轄、指揮,是直屬陸軍總司令部的一級單位。這群背景殊異,視死如歸、以「等待戰爭」為唯一任務的「反共救國軍」,在兩岸台海對峙期間,歷經大小百餘次戰役,死傷無數,包括震驚中外的古寧頭、東山島、一江山、大陳島、南日、湄洲、大西洋、南澎、楓亭戰役及金門823砲戰等,為「中華民國」苦撐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讓金、馬、台、澎得以安定發展。特別膾炙人口的一江山保衛戰,領導、指揮6個救國軍突擊大隊的指揮官王生明上校,血戰共軍兩晝夜、官兵彈盡援絕全部陣亡,王生明以手榴彈自戕壯烈成仁。

烏坵守軍因傷患官兵需要緊急後送治療,經戰情回報後,海軍於54年11月13日13時20分,從澎湖馬公基地派出二戰後接收自美援軍艦640噸的PCE-41「山海」艦」與650噸的PCE-51「臨淮」艦兩艘巡邏艦趕赴烏坵執行運送任務。

當時,台灣海峽西側東引島泊有「太湖」護衛艦、「柳江」獵潛艇;金門島料羅灣錨泊「維源」、「珠江」獵潛艦;美國第7艦隊2艘驅逐艦艦在烏坵島正南和以東海域巡弋等6艘國軍和美國軍艦。

當晚,共軍海上指揮員魏垣武決定派出護衛艇31大隊的573、579艇與護衛艇29大隊的576、577艇組成第1突擊艇群,主攻「山海」艦;護衛艇29大隊的588、589艇組成第2突擊艇群,牽制「臨淮」艦,由29大隊參謀長王奇志任群長指揮;快艇31大隊的6艘6602型124、126;131、152;132、145魚雷快艇組成第3突擊艇群,擴大戰果,由快艇6支隊副參謀長張逸民任群長指揮。

共軍另外派出護衛艇第31大隊4艘75噸護衛艇部署烏坵島東南15海里處,以阻斷國軍停泊金門的軍艦增援;另由護衛艇第29大隊2艘75噸護衛艇、1艘125噸護衛艇在西洋島以東海域鉗制東引的軍艦。

共軍得到總參謀部批示後,22時16分,3個艇隊從待集點東月嶼(南日島東北)出發。編隊出擊途中,接到周恩來指示:「同意打。集中兵力先打一條,要近戰,抓住戰機,組織準備工作要周密一些,不要打著自己,天亮前要撤出戰鬥,要發揮英勇作戰的精神。」

23時14分,共軍指揮艇雷達發現正以12節航行的國軍軍艦,山海艦在前,臨淮艦因雷達故障,為防碰撞而落後。

共軍魏垣武命2個護衛艇隊直插兩艦間分割,23時33分戰鬥開始,開火2分鐘後,共軍衝在最前面的指揮艇573艇,被「山海」艦與「臨淮」艦的砲火夾擊受創,指揮台中彈,護衛艇31大隊副大隊長李金華、中隊政委蘇同錦陣亡;魏垣武胸部、腹部、右眼負傷,操艇的副艇長等6人受傷,573艇失去指揮能力;同時573艇前機艙與彈藥庫中彈進水,輪機班長以下9人負傷。

戰鬥開始5分鐘,共軍編隊指揮員下令:「停止射擊,跟緊編隊」,並召喚魚雷艇隊投入戰鬥。魏垣武受傷7分鐘後,下令轉移指揮權給第1突擊群的預備指揮艇576艇,但因573艇信號兵在指揮台上負傷,指揮權無法移交,致使共軍船團從23時42分至0時40分,失去指揮,第1突擊群3艘護衛艇伴隨受損的指揮艇在海上背敵航行;第2突擊群2艘護衛艇則在海上停車漂流半小時。

國軍南巡支隊長麥炳坤與「山海」艦長朱普華趁隙將「山海」艦撤至8海里外的烏坵島;「臨淮」艦已有20餘人傷亡,又見旗艦也撤退,於是轉舵南撤航向澎湖馬公。

共軍張逸民指揮的4艘魚雷快艇追擊「臨淮」艦,雙方反覆衝擊,5次進出,搶佔戰位,並且持續砲戰,「臨淮」艦長陳德奎、副艦長陳本維均受傷。0時31分,共軍145魚雷快艇齊射2枚魚雷,其中1枚擊中「臨淮」艦艉。0時34分,共軍588、589兩艘護衛艇加入戰局逼近「臨淮」艦,魚雷艇則撤出戰鬥。1時06分,「臨淮艦」在共軍12艘艇圍攻下沉沒於烏坵島以南15.5海里處,艦長陳德奎等14人被美國驅逐艦救起、陣亡19人、失蹤72人(上尉軍需補給官邱文等9人被共軍從海中救起)。

13日22時38分至14日2時26分,烏坵島守軍105厘米火砲共向共軍船團射擊7次。

國民政府無視損失了「臨淮」艦與整船官兵,大肆宣揚烏坵海戰「大捷」,但海軍基層就支隊長麥炳坤對「臨淮」艦見死不救,單獨脫離戰場,造成「臨淮」艦被擊沉,要求「槍斃支隊長」之聲不絕於耳;麥炳坤雖是海軍總司令馮啟聰上將的廣東老鄉,面對基層官兵的不滿聲浪,政治上也需要有人祭旗,麥炳坤、「山海」艦長朱普華被訴以「敵前脫逃」罪名。蔣介石總統還親筆批示「烏坵海戰檢討報告」。
Charlie2020 wrote:
烏坵43年,國防部配...(恕刪)


陸戰隊烏坵守備區

62年9月17日,陸軍反共救國軍返台編入陸軍輕裝師,烏坵防務由海軍接管。海軍派陸戰隊第2師第3營接手烏坵防務(初期由陸戰兩師按次輪防),屬海軍總部一級管制單位,全名為「海軍烏坵守備區」、少將指揮官。

輪替駐防的陸戰66旅,代號「先鋒」部隊,取自陸戰隊歌歌詞「為陸軍作先鋒」,44年1月,由陸戰第2旅與陸軍第45師在高雄左營合併編成陸戰第1師。陸戰99旅,代號「鐵軍」部隊,55年9月1日,實施「興夏演習」,由陸戰第1旅合併陸軍第81師組成,因81師在大陸時期為國軍第4軍,陸戰第2師因此繼承部隊代號為「鐵軍部隊」。

烏坵守備大隊於86年1月因「精實案」實施改由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指揮。97年底,改為烏坵守備大隊,下轄大隊部、守備1中隊、2中隊、防空區隊、支援區隊。

烏坵島接敵近、距台遠,運補不易,軍民進出原都靠海軍艦艇支援,固定每10天1次,後經國防部研究律定「人貨分離」政策,軍民人員進出仍由海軍AP人員運輸艦擔綱,依烏坵島潮汐狀況,由台灣台中港夜航,約莫翌日破曉時刻抵達烏坵外海,因AP艦無法直接靠泊烏坵碼頭,人員上島,還得靠駐守小坵嶼的海軍小艇接駁;一般民生補給物資則委託民間貨輪定期運補。

因應作戰型態及武器更新,陸戰隊烏坵守軍也陸續獲得了火箭砲、岸置反艦飛彈、防空飛彈等新式武器裝備,大大減少駐軍人數、提高科技化戰力。

烏坵島於45年起實施戰地政務軍管,嚴重影響居民生活起居及地方建設,79年中華民國解嚴,終止戰地政務,但烏坵仍列為「軍事管制區」,難以對外開放自由進出。原駐軍對侵入禁制水域的大陸船舶所實施的警告、驅離、摧毀性射擊規定也一併取消,面對肆無忌憚的大陸漁船群聚烏坵兩島海域,只能交由海巡署駐島官兵驅離、取締,陸戰隊駐軍的功能,也僅指向「戰爭」。

84年,台灣熱鬧於修憲後的第一次民選總統選舉活動,當時,李登輝總統發表「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兩國論,他還訪問美國康乃爾大學並發表演說;李登輝此舉,惹怒北京中共,對台展開大規模文攻武嚇,下半年開始,共軍在台海當面持續進行各項演習。

85年初,共軍選在投票日前,在金門海域的平潭島舉行大規模海陸空三棲登陸作戰演習,盛傳共軍計畫攻佔烏坵或馬祖的東、西莒,連金門東碇島都進入「狀況3」,兩岸軍事局勢緊繃到空前高點。

那幾個月,原滿佈烏坵海域的大陸漁船,也一反常態消失無蹤,烏坵守軍更風聲鶴唳,日夜整頓防禦工事、加強戰備演練,台灣載運武器、裝備、後勤補給船密集馳赴烏坵;烏坵島上官兵設置防空降的帶刺鐵絲網一圈圈佈滿整個山坡,從早到晚,每一據點、每個官兵都在試槍試砲,參謀總長羅本立每兩個月就上島巡視戰備、探望官兵,陸戰隊並加派副司令1人進駐烏坵。

當時情報顯示,共軍演習將增兵至20萬人規模,國防部通令三軍及各外島守軍要提前完成陣地、火力部署計畫,各離島並加派上一級副主官進駐督戰、協助指揮;2月下旬,參謀本部向李登輝簡報稱「中共意在用兵烏坵」,並提報多次電腦兵棋推演的因應措施。

3月5日6時,國防部獲知共軍將於8至15日在距基隆35公里、高雄52公里二處概約900平方公里地區實施飛彈試射;8時30分,參謀總長羅本立上將主持高層參謀會報,針對敵情擬訂各項因應行動方案,會中決議:「三軍採取不迴避、不主動挑釁原則固守防衛,若中共侵入我12浬領海,即予適當反擊」。

9時許,外島部隊全面提升戰備至「狀況3」,防空、地面火力及各監視哨全天候保持高度戒備,無限線電網路保持正常發報及靜聽,戰鬥部隊完成快速反應準備。空軍原先1架次E—2T空中早期預警機增為2架次,「強網」雷達系統與各地區雷達站回報密度由15分鐘提升至5至10分鐘。

14時30分,國防部長蔣仲苓向立法院「兩岸情勢因應小組」簡報,向與會立委強調「國軍捍衛疆土的決心並未改變」、「國軍沒有底線問題,若中共對我武力侵犯,國軍將予以迎頭痛擊。」

16時,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唐飛上將及國安局長殷宗文出席行政院長連戰主持的「臨時決策小組會議」,經分析指出,中共演習不太可能在25日結束,共軍在導彈試射後,可能伴隨展開兩或三棲聯戰演習,連戰則指示:「三軍必須嚴加戒備,持續監控及迅速採取必要措施,並隨時提出報告」。

18時許,參謀本部接獲三軍回報,國軍各部隊均已完成戰鬥準備,後勤單位也針對各戰區可能所需擬訂支援應變計畫,三軍開始進入高度警戒狀態;烏坵指揮官徐台生少將除積極貫徹加強戰備,也對官兵喊話:「打贏了,大家一起做中華民國的英雄!打輸了,我跟大家一起進忠烈祠!」

3月8日,婦女節,凌晨0時30分左右,共軍就高雄西方目標區發射第1枚導彈,彈著點距高雄44浬處,相距不到40分鐘,共軍再對基隆東方目標區發射第2枚導彈,彈著點距三貂角概為35浬,兩發導彈均命中中共所發布的目標區,但未發現爆炸現象。

共軍所發射的2枚M9導彈,均未越過台灣本島領空,研判其發射方式,應屬北打北(江西樂平以北基地打基隆東方目標區)、南打南(福建地區或鷹廈鐵、公路沿線基地打高雄西方目標區)的「基地發射」,不排除共軍繼續演練「機動發射」或交叉式的南打北、北打南。

3月12日,共軍展開實兵演習,4架戰機逼近海峽中線,空軍在空機佔位嚴密監控,並命F5—E一個中隊前進部署澎湖馬公基地;台灣海峽發現10餘艘不明潛艦活動,海軍146艦隊駛往共軍演習區外警戒、佈控。3月13日凌晨1時許,共軍再發射第4枚未爆的M9型導彈。

整個台海飛彈危機期間,參謀總長羅本立、海軍總司令顧崇廉多次親臨烏坵島視察防務、鼓舞官兵士氣,有效安定烏坵軍民心理;這次台海軍事危機,後因李登輝高票當選總統,加上台灣發生921大地震,災情慘重,讓中共得以沈靜情緒,緩和兩岸政治、軍事關係。

海軍陸戰隊第2師第3營62年9月從陸軍反共救國軍第2大隊接任烏坵防務,成立「海軍烏坵守備區」,隸屬海軍總司令部一級管制單位,直接受海軍總部作戰指揮、管制,初期由陸戰隊1、2兩師1年輪流換防1次;86年,國軍實施「精實案」,改由海軍陸戰隊司令部指揮;90年3月,「精實案」定編,「烏坵守備營」改隸屬「烏坵指揮部」;97年底,再改為「烏坵守備大隊」迄今,所有兵員補充都由陸戰隊指揮部統籌規劃,軍、士官領導幹部也由換防改為個人輪調。

由於兩岸政治情勢緩解,台海軍事緊張程度也跟著降低,但為強化烏坵守軍戰力,國防部不斷強化守軍武器、裝備現代化,無論通信數位化、防空及反艦作戰飛彈化,大大提高了守軍的作戰能力;但烏坵守軍不斷肇生「軍紀」事件,是對戰力無形的侵蝕,需要更進一步強化與要求;另外,因應軍民分治需要,烏坵守軍如何做好「民運」工作,協助鄉公所與居民做好民生建設,造福百姓,應是烏坵守軍未來重要的課題。



原文網址: 烏坵駐軍的故事 | ETtoday軍武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527/1169166.htm#ixzz5z31ku4D1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