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台灣的空中預警機 E-2T Hawkeye 2000 (美軍新E-2D update)

沒錯!體積限制能力

再加一句,科技決定勝負


/>一句話,體積限制了它...(恕刪)</>
你說的對 wrote:
沒錯!體積限制能力...(恕刪)


再多說一句,老美限制的IC出口給中興,那顆最關鍵的IC就是現在4G與5G設備中控制訊號頻率與跳頻的最主要IC,敝公司也使用相同IC最某些東西,這顆IC的前身就是相位陣列雷達的頻率控制器,它的跳頻速度是老共自製的IC的20多倍的速度(軍用版本有可能更快),老共軍方做得出來,中興就不用關門了,所以老美的相位陣列雷達的跳頻速度比老共快20倍以上,想要跟上老美的雷達跳頻速度才能產生假訊號干擾老美雷達,這方面老共根本就做不到,怎麼干擾?

在這種情況下,高新5號,高新10號有個屁用! 你最多就只能錄錄信號,去干擾一下那些用俄式裝備的落後國家!
zx101 wrote:
這還是真沒聽過,請問能提供資訊來源嗎?...(恕刪)

這種來源永遠是我的中科院朋友,我就不知道為何中科院變成了軍情局,啥內幕都有,還可以放出來在網路上,一點保密意識都沒有。
自由工作者 wrote:
這種來源永遠是我的中...(恕刪)


軍情局經常到中科院請教,你不知道嗎?
那顆IC你應該也知道啊,要批一下中興還是批十四所的無能,還是報怨老共IC設計能力不行。

emmmmmmm wrote:
一句話,體積限制了...(恕刪)


你知道 "體積限制了他的能力" 還有另一層更積極的解釋嗎?

如果有一方 (譬如: 海劍二)因為技術領先 (電子,化學,引擎,-----某方面,甚至多方面) 把武器裝備體積,重量縮小,則儎台空間可大幅縮小 (甚至海基,陸基的可能成為空射的); 如果保持原體積原重量,則射程等會暴增。

海劍二因為有能力縮小體積及發展出迅速低空向目標轉灣飛行的能力,所以能成為成功的防空與反反艦兩用的防衛利器!
為什麼空警2000沒有對海能力?

現代飛機上的相位陣列雷達在處理地面與海面雜波時的演算法則非常麻煩,因為雷達是分多個模組分別在作業每一個模組只要有對海面或對陸地的低空發訊號,就要處理地面與海面反射的訊號計算,一般處理低飛飛機時,就會用都普勒效應來套用把飛行速度200公里以下的訊號源過濾掉,基本上就顯露出低空敵機,可是所有其他地面車輛或是海上的船就全都不見了,這算是基本處理,可是還是有很多例外的情況也會形成假訊號因此還會把高度加入訊號過濾的參考,某一個高度以下一律放棄,這是空用雷達的主要對地模式,可以看到低空敵機通常是100公尺以上飛行的飛機。

但是要將高度再降低到可以發現40-50公尺高度飛行的巡弋飛彈的難度就開始出來了,他的演算法必須要過濾掉地面的固定房子,會動的車子凸顯低空巡弋飛彈,是比較難了。

然後要更進一步到海面上就更難了,因為當這個高度再降低,就會出現浪的回跡,這就需要大量的CPU計算能力去過濾大量的浪的回跡,把反艦飛彈突現出來,非常困難,但是反艦飛彈總是有速度,還比較好辨認,最難辨認的反而是車輛與小艇,因為他們太接近海面與地面,速度有慢,因此對地攻擊機的AESA雷達軟體要耗時很久做非常多的實驗。

因此一個新的雷達波段的相位陣列雷達,在空對空模式出來以後還要5-7年以後才會有所謂的對地模式與對海模式陸續研發出來,空警2000的研發僅僅在飛機交給14所(2002年底)僅兩年多就下部隊服役第一架(2005年),當時最多只有空對空的指揮功能,如果服役以後雷達的計算機(非常重)安裝位置與數量就被訂死了,因為整個飛機的重心關係,比方說要事後追加8噸的電腦機櫃,會產生嚴重的重心移位調整問題,所以在約8-10年後對地對海模式完成時,就把整個技術轉往空警500上發展,十年後的CPU計算速度與重量都可以大幅降低,所以在空警2000上一直沒有對海模式,終於空警500在2015服役時有比較完整的雷達功能。

中共軍方知道十四所過去的能力,所以在空警2000十四所接手時,同一年立刻再起一個案子引進平衡木雷達搞一個空警200,出來以後發現性能遠比空警2000強又好用,只是死角多,但是性能與功能遠超過空警2000,所以空警2000只有做做樣子,當機庫皇后。
有懶人包嗎?

喔!我講錯了!
是重點在哪

當初英國預警機做不好才賣大陸的
搞得好像賺到一樣

入了這個坑
再累也要爬出來

至少少奮鬥十年是真的賺到了
本篇文章在介紹台灣引進E-2K (E-2C Hawkeye 2000)的前後故事,同時也介紹一下這架飛機的雷達性能,對比於同時老共引進空警2000的困難,造了一個樣板預警機當機庫皇后,直到2015年才擁有一個真正具備預警機功能空警500,一口氣造了十多架。
讓人流口水的 E-2D先進鹰眼

繼鷹眼2000後,美國海軍接著準備大幅度地改良現役的E-2C預警機,此提升計畫稱為先進鷹眼(Advance Hawkeye)計畫,升級後改稱為E-2D,要項包括機體的改良、雷達現代化計畫(Radar Modernization Program,RMP)、先進紅外線搜索追蹤系統(SIRST)、新的電子截收系統、高速光纖資料匯流排、導航系統、 新型任務資料處理單元、通訊傳輸等,並具有網路中心作戰能力(Network Centric Operations)以及USG-3協同接戰能力終端系統等,在未來網路化作戰的美軍中將扮演管制與資訊傳遞中心等重要角色。E-2D將換裝擁有20吋液晶平面顯示器的新型任務顯控台,而駕駛艙也改用三具17吋液晶平面顯示器取代過去的傳統儀表,而駕駛艙壁背面還加裝一具17吋戰術導航座艙顯示器(TNCD),能依照戰術狀況即時顯示空中管制(CNS/ATM)或狀況提示警報(ACAWS),讓後機艙內的戰管人員能共享某些最新戰情,而不需要分割自己面前的螢幕畫面。此外,駕駛艙的平面顯示器更將與機上任務電腦連結,因此在必要時,兩名機員都可以將螢幕切換為任務畫面,充當第四名戰管人員,不過受限於駕駛席的介面以及操縱桿、節流閥配置的關係,其操作效率將比不上後艙的專業顯控台。

探測方面,E-2D最重要的升級自然是換裝AN/APY-9先進超高頻相位陣列雷達 (Advanced UHF Radar,AURA,見下文),此外還加裝休斯公司開發的先進紅外線搜索追蹤系統(SIRST),能及時偵測、追蹤戰區彈道飛彈 。為了因應新型航電進一步攀升的供電與冷卻需求,E-2D還將換裝新的發電機與環境控制系統(ECS)。動力方面,E-2D仍沿用原有的Rolls Royce T-56A-427渦輪發動機,但加裝專用的輔助動力系統(PMU)來供應機上系統產生的電力,讓主發動機的絕大部分推力都用於推進,加上新型複合材料八葉片螺旋槳的加持之下,E-2D的整體飛行效能可望比E-2C Group 2略為提升。由於種種新改良使E-2D重量持續上升,所以E-2D的機首將漆上三角形標誌以提醒航艦彈射官調整彈射器出力 ;降落時,管制人員也藉由機鼻標示判斷E-2的機型與重量,進而控制適當的降落攻角。E-2D其他改良項目包括:使用新一代駕駛座椅減少長時間飛行值勤的疲勞,換用新型編隊燈來提高編隊時的空間感,改良空中加油時維持穩定飛行的控制軟體等等。

原本美國海軍將從現役E-2C系列中挑選75架翻修升級為E-2D,但 鑑於現役的E-2C使用頻繁,機體早已屆臨壽限,遂更改決議,75架E-2D都改為全新製造,這種情況與美國海軍MH-60R/S直昇機或陸戰隊AH-1Z/UH-1Y的情況類似。75架E-2D中,50架配屬於航空母艦的飛行聯隊中,25架則部署於備役中隊。原本美國每艘航艦的預警機中隊編制4架E-2C,換裝E-2D後將增為5架,以增加任務運用彈性。第一架E-2D原型機在2007年8月3日成功進行首度試飛,第二架原型機則在11月29日完成首飛,所有飛行計畫在2009年前完成,並從2009年開始進入初期低量生產(LRIP)階段。在2007年7月,美國與諾格集團簽署合約,訂購首批三架E-2D先期生產型(pilot production),總價值4.08億美元,在 2010年8月完成生產,原訂2011年開始服役,不過隨後推遲到2012至2013年服役,2015年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 在2010年2月4日,E-2D進行第一次航空母艦降落,順利在哈利.杜魯門號(USS Harry S. Truman CVN-75)上著艦。在2013年2月12日,美國國防部宣布E-2D正式進入全速量產作業,整個作業將於2020年 左右完成 ,屆時將全面汰換現有的E-2C Group 2系列。在2014年3月27日,美國海軍艦載早期預警機第125中隊(Airborne Early Warning Squadron 125,VAW-125)的E-2D機隊投入戰備,同年10月上旬達成初始作戰能力(IOC)。

Henry_S wrote:
為什麼空警2000...(恕刪)

類似的說法閣下似乎不是第一次提到,之前似乎也有網友有不同意見(用似乎是因為我懶得找之前的文章)。我沒惡意,但單憑閣下的個人想法恐怕無法讓人支持你對空警2000性能嚴重不足的判定。如果可以,建議提一些比較有說服力的依據會比較適當。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