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裝備有矢量推力發動機的J10戰鬥機

ykd521 wrote:
定格圖片太容易P圖,對岸從以前所號稱曝光的“照片”,事實上大多都是網友P圖的想像圖,根本不是真實的照片,難怪會有許多人根本不信,至少影片的真實性比圖片高太多了,影片要造假的難度比較高。

對岸軍工武器發展,通常都是先放出發展,研發成功的消息,一來對內可安撫人民解放軍有多強大,二來對外可造成外界認為中國軍事科技已經趕上西方國家,事實上呢中國的軍事科技都還在“研發當中”,離正式成功,正式服役,具有可靠實用性還有一大段距離,所以才會出現只有圖片,而沒有影片的狀況。


軍迷對軍武技術發展是長期跟蹤的,多年的信息篩選之後早就可以分辨哪些賬號是“奉旨官洩”,哪些是“P圖自嗨”。

你知道第一次中段反導試射是哪一年?2010年。這不是國內報道而是美媒報道。
China-conducts-third-anti-missile-test

官方畫面公開是哪一年?2016年,而且放的還是2010年的畫面。



你的分析基本都是腦補啊,首先你怎麼知道這些信息放出的原因?自由心證嗎?

我說了中國大陸的軍武研發並不需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影像展示去製造輿論來幫助說服負責批款的國會山議員。

你不能理解那我沒辦法咯。



你走到中國大陸街上問一圈,看看有幾個人對這些軍武技術的研發進步感興趣的,多數人連戰鬥機和攻擊機都分不清楚。

需要拿這些非常小眾化的子系統研發信息來安撫人民?????(戰鬥機用的發動機的向量噴嘴????人民群眾:那是蝦米?)

要安撫人民還不如直接宣佈取消購房契稅來得簡單。
所以這張圖是奉旨官洩還是腦補P圖呢?

看了這張圖跟網友貼的結構圖感覺設計上太複雜了,結構圖上有三到四層的構造,真的會設計的那麼複雜嗎?比起美國的二維跟老俄的三維都複雜很多,這種在高溫又高壓力下的工作組件設計越複雜問題越多,不是嗎?
mangchaocs wrote:
軍迷對軍武技術發展是...(恕刪)
确实比F119复杂太多,可没办法,共匪的推力没有F119大,承受不起推力损失,而且我估计液氮冷却也是共匪不好搞的。但三元也有优势,就是相对二元向量对飞机的机动性更好一些。当然我不是专业,全是我自己的猜测!
你说的对 wrote:
所以这张图是奉旨官泄...(恕刪)
你說的對 wrote: 看了這張圖跟網友貼的結構圖感覺設計上太複雜了,結構圖上有三到四層的構造,真的會設計的那麼複雜嗎?比起美國的二維跟老俄的三維都複雜很多,這種在高溫又高壓力下的工作組件設計越複雜問題越多,不是嗎?...(恕刪)


確實是最複雜的,原因是為了儘量降低推力損失,其實這篇文章就有詳細分析噴管的技術細節:


國產TVC並非「山寨」剛剛引進一年的蘇-35所用117S發動機的俯仰式軸對稱TVC技術,而是在典型的全向軸對稱矢量噴管(AVEN)結構的基礎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一種AVEN的早期研究方案,實際產品更加複雜


從外部看,國產TVC的活動部分,從前到後可分為轉向控制環和擴張調節片兩大塊。但每片擴張調節片末端都帶有一片可以獨立旋轉的小型調節片,是該型噴管不同於世界上其他TVC工程作品的最明顯特徵。


大概就是這麼個意境


光看外形,感覺就一個字:「這得多沉啊!」大家都知道,殲-10並不是一款以推重比見長的飛機,「太行」的推力在世界同等級大推力渦扇發動機中也並不突出。很多人也因此擔憂TVC的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推力損失,是否會影響這架驗證機的測試效果。

不需要多麼高深的專業知識,也能想象得出TVC推力損失的來源:燃燒室噴出來的這個高溫高壓的氣兒啊,本來好不容易「擰成一股繩」,正朝著直通通的噴口殺將而去,突然之間噴口打了個彎兒,這氣兒一下子就不平了,還沒等衝出噴口產生推力呢,自己先內亂了。



有的氣兒被噴管打彎的地方擋上,速度減慢了,後面的氣兒就跟他們撞一塊兒「追尾」了,形成了流場阻塞。對於噴氣發動機來說,噴流的高壓和高溫兩大屬性對產生推力都貢獻很大,結果高壓就有不少在這兒白白損失了,而且損失的比例還隨著排氣速度的增加而增加。這就是TVC推力損失的主要來源。

既然要用TVC的長處,就得接受TVC的不足。原理決定了這種損失不可能徹底消除,只能盡可能降低,這就得從影響推力損失量級的具體因素入手。通俗的說,主要看的是通道形狀(噴管彎曲的程度有多大),以及彎曲區段有多長這兩點。

後者好解釋,彎曲區段越短,「追尾」區域就越小,形成的流場阻塞影響就越低。所以我們回頭看國產TVC的彎曲區段,整個轉向控制環部分已經短到即使在高清圖片中都很容易被忽視的地步,確實夠短。


儘管只是一個結構原理簡圖,但也說明噴管內部的彎曲結構要比外面看著更複雜


而如何優化這個彎曲程度可就費點事兒了。咱們順著噴口結構一點點看,從外面瞅,氣流從噴管固定段進入活動段的位置,叫做入口截面;從裡面瞅,稍往後一點,氣流從收斂調節段進入擴張調節段的位置,叫做臨界截面;而入口截面和臨界截面的比值越大,氣流進來的速度就越低,前面咱們說了排氣速度越低,推力損失的比例越小。所以減小臨界截面面積是個增效的法子。

這還沒完,氣流才剛進入擴張調節段呢,但凡見過發動機開加力的都知道,這時候菊花不僅直往外噴火、還張得可開了,甭管是不是TVC都不能違反這個客觀規律,而TVC如果加力狀態不能用......那還裝它幹啥。

所以擴張調節片這時候沒得選,必須張開,也就意味著噴管出口截面積變大了。而根據計算和實驗研究數據,在TVC噴管長度不變的情況下,反而是噴管出口截面面積越小,推力系數才越高......

如果您看完並看懂了這一串正比例反比例關係,估計會有一種上了TVC這條賊船就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的感覺:無論優化哪個部位以降低推力損失,總意味著又會跳出來一個或多個破壞推力系數的搗蛋鬼。

那個獨立旋轉的小型調節片這時候就發揮用場了。在擴張調節片張開以保持更大的推力的同時,小型調節片的獨立收斂能夠調控出口截面面積,盡可能保持推力系數。

它的貢獻還不止於此,前面說了,噴管的彎曲程度越小、推力損失就越小;而小型調節片形成的獨立彎曲段很短,又在噴管末端,對噴管整體彎度的貢獻值比其獨立轉動角度還要小;但它對實際氣流轉動角度的影響程度卻不需要複雜計算就能得出——它多轉幾度、氣流就多轉幾度。也就是說,在同等推力損失的情況下,這種設計能比其他TVC帶來更大的氣流轉動角度。

國產TVC噴管的這種設計,與垂直/短距起降飛機發動機常用的三重鉸接懸掛裝置噴管在工程上有某些互通之處。後者為了降低噴管通道內的推力損失,利用較長的空間設計了多重轉動過渡區段,使得氣流盡可能完成平滑轉向,以在噴口提供一個穩定的推力——這對垂直起降飛機至關重要。



而長度只有這種噴管幾分之一的國產TVC,就必須將轉動過渡區段設計得更加精細巧妙才行。根據相關資料,這種設計理論上可以保證推力損失不大於理想推力的1%-2%,是目前世界上所有TVC工程樣本中效率最高的。儘管複雜的設計也要付出相應的重量和阻力代價,但考慮國情,能把減重減阻的壓力分攤到飛機總體設計上,也總比讓發動機「把所有問題都自己扛」好些。具體到這架驗證機上,就可以拆掉與TVC綜合試驗無關的部分機載設備,盡可能優化重量和重心的指標。
你說的對 wrote:
所以這張圖是奉旨官洩還是腦補P圖呢?

看了這張圖跟網友貼的結構圖感覺設計上太複雜了,結構圖上有三到四層的構造,真的會設計的那麼複雜嗎?比起美國的二維跟老俄的三維都複雜很多,這種在高溫又高壓力下的工作組件設計越複雜問題越多,不是嗎?


講真,雖然是工科專業的,但這方面我不是專家。

不知道你是不是呢

樓上已有網友引用文章回答你了哦~
這應該只是軍迷的常識,有需要多專業嗎?
F22研發時就有文章討論過向量噴嘴的優缺點了,只是年代久遠,不復記憶而已,只知道有提過複雜的設計會讓故障間隔變小,反而讓妥善率降低,看了圖上的設計,感覺複雜而已,難道有工科的底子才看的出來嗎?沒錯我是工科畢業的,如何
mangchaocs wrote:
講真,雖然是工科專業...(恕刪)

你說的對 wrote:
複雜的設計會讓故障間隔變小,反而讓妥善率降低


複雜的設計會讓故障間隔變小,這也是常識啊,然而剛才你問的不是這樣設計的理由嗎?

如果那理由也是常識,應該不需要問的對吧。

Minority Report wrote:
這樣也叫向量引擎...(恕刪)


lordkon wrote:
連尾管都沒拍到,也沒動作

這樣就矢量發動機喔

別在自行腦補了



bbvvccjojotv wrote:
各位有沒有發現 ,對岸媒體可以“拍的到照片”,卻“拍不到影片”,永遠都是用定格圖片來說明 ,電磁彈射上千次是一張照片 ,矢量發動機還是一張照片 。

難道放上動態影片真有這麼難嗎 ?


才半年不到呢。

以上諸位這下應該都被滿足了吧?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