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二次大戰德軍豹式戰車考證

FUTABA wrote:
上面是有說到最早的20輛為預產型"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 Ausfuehrung A"
但這還不能算是量產型號~

而這跟Ausf D型之後的Ausf A型雖然一樣都是稱做A型但已經有相當大的不同了!
所以預生產Ausf A型跟量產Ausf A型這兩種Ausf A型不能混為一談!
量產之後最早的型號就是Ausf D型沒錯~

而我說到的機槍鼓包問題也不用搞得太複雜
Ausf D型(包括由預產Ausf A型改來的D1跟一般的Ausf D型的D2)都是長條型開口
而Ausf D型之後的Ausf A型與後期型的Ausf G型就改成圓型鼓包~...(恕刪)

這些事實全如前文所述並無相違,D型本就是豹式戰車首款量產衍生型,A型本就不應與預量產A型併為一談。只是球形機槍座並非豹式戰車A型的辨識特徵。前文已提及球形機槍座在1943年12月17日始成為A型標準配備,在此前具條狀裝甲護蓋的A型已生產四個半月,照片證據所在多有。這點必須注意,而非強加解釋模糊焦點。
redshoulder wrote:
這些事實全如前文所述並無相違,D型本就是豹式戰車首款量產衍生型,A型本就不應與預量產A型併為一談。只是球形機槍座並非豹式戰車A型的辨識特徵。前文已提及球形機槍座在1943年12月17日始成為A型標準配備,在此前具條狀裝甲護蓋的A型已生產四個半月,照片證據所在多有。這點必須注意,而非強加解釋模糊焦點。





我再總結一下:
有"條狀裝甲護蓋"這個特徵的是"D型(D1 D2) 以及D型之後較早期的A型會出現

而圓型鼓包則出現在A型1943年12月17日之後成為標準裝備

所以出現圓型鼓包的不會是最早量產型號的D型(包括早期生產型的20輛A型D1與D2)



不過我一直有個奇怪的感覺 好像我跟您的討論有哪個地方搭不上線~
重新從第一頁看起才發現應該是我對您的文章的解讀有問題~
因為您的文章第一句就從"豹式戰車A型初期量產型"說起~

看到這句在我的認知錯認為您將A型當作是豹式的初期量產型~
這就產生我一直強調D型才是最初量產型號的話題了~

其實只要將您的第一句完整看完
"豹式戰車A型初期量產型,第十六裝甲師戰車二團,1945年一月中旬波蘭凱爾采戰役"
就不會有問題了
因為這時說的初期量產A型不會是最早期的豹式量產型D型 也不會是D1~
純粹就只是1945年的A型初期量產的車輛~

以上都是我的不查 請兄臺見諒!!
豹式戰車在戰後的影響

自由法國在二次大戰末期就已開始使用擄獲的各式德國裝甲車輛。













二次大戰結束後,法國陸軍裝甲部隊僅能取得美製M4 Sherman中戰車,而較重型戰車的來源只有比虎式戰車數量多且可靠性高的豹式戰車。於是戰後法國陸軍將49輛堪用的豹式戰車A型與G型裝備第503戰車團(503e régiment de chars de combat)及第六胸甲騎兵團(6e régiment de Cuirassiers)。




雖然零件缺乏導致維修困難,這些豹式戰車還是使用至1950年底才退役,由具90 mm口徑戰車砲的法製Atelier de Construction de Rueil ARL 44重戰車取代。


ARL 44是二次大戰末期的政治性產物,試圖藉由自製重戰車增進法國對盟軍的戰爭貢獻、恢復戰車設計製造能力、提振國人士氣。但二次大戰期間技術進展突飛猛進,已非當時法國技術人員所能掌握,於是只能基於戰前設計加以改良,成就一個大而無當的樣板。

同樣具備90 mm口徑戰車砲的美製M-47 Patton主戰車在1951年面世,使設計過時兼且可靠性極差的ARL 44重戰車提前在1953年退役。


而1952年開始生產的Atelier de Construction d'Issy-les-Moulineaux AMX-13 (Char 13t-75 Modèle 51)輕戰車則成為戰後首輛極為成功的法製戰車。


AMX-13裝備法製75 mm SA 50 (或稱CN 75-50)戰車砲。此砲雖非如傳言直接仿自豹式戰車的7,5 cm KwK 42 L/70,但其設計確實植基於KwK 42。SA 50將倍徑縮短為L/61,砲彈尺寸75 x 597R也較KwK 42的75 x 640R砲彈尺寸為短。但其推進藥有所改良,而得以達到與KwK 42類同的1000 m/s砲口初速。


此外,以色列自行改裝的Sherman M-50 (外界通稱Super Sherman)即使用AMX-13的CN 75-50戰車砲(以色列購置後稱為M-50),亦非常成功。
豹式戰車G型早期量產型,戰車26團一營,1945年四月中旬於義大利波隆那區域

crazydiamondc wrote:

...(恕刪)

模型呈現的豹式戰車G型早期量產型砲塔頂部附加裝甲板,為特殊現地改裝構型,僅見於1945年四月終戰前於義大利北部波隆那(Bologna)區域作戰的國防軍戰車26團一營(I./Pz.Rgt. 26)。





當時戰車26團一營的豹式戰車除砲塔頂部附加裝甲板之外,車體後方發動機室頂部亦有附加裝甲板防護,為模型所忽略。此外因砲塔側面滿掛備用履帶塊,戰術編號因而漆於砲塔後方。

砲塔及發動機室頂部附加的裝甲板旨在防範盟軍密接支援對地攻擊機的掃射攻擊。然而實際上當時盟軍戰鬥轟炸機以機槍或機砲掃射,並不能貫穿豹式戰車頂部的16 mm裝甲。頂部附加裝甲板以降低戰車組員的心理壓力似乎才是重點。參見四號戰車砲塔頂部裝甲演進暨西線戰場對地密接支援成效
M.N.H.廠豹式戰車G型在大戰末期的獨特迷彩塗裝

以約45度對角線排列的暗黃色平行條紋分割橄欖綠及紅棕色兩色塊的碎片迷彩樣式,為德國漢諾威下薩克森機械製造廠(Maschinenfabrik Niedersachsen Hannover, M.N.H.)自1944年十月起採用的獨特出廠塗裝,應用在該廠生產的豹式戰車G型以及十月底開始生產的獵豹驅逐戰車。





1945年元月起條紋改為較細且較平直。





此平行條紋並未畫在豹式戰車車體的頂部。此外,應用此迷彩塗裝樣式的豹式戰車G型,十字國徽只塗繪在砲塔兩側,不在車體側面或後方。

至於現地迷彩塗裝則依部隊視現地需求自行塗繪,因此偶有類似的條紋分割碎片迷彩樣式。例如1944年六月初諾曼第戰役爆發時,隸屬第24裝甲師一營四連,但借調予第116裝甲師節制的戰術編號432之豹式戰車A型。



l5257802 wrote:


此模型所欲呈現者為武裝親衛隊第三裝甲師「髑髏」(3. SS-Panzer-Division “Totenkopf”)武裝親衛隊戰車三團「髑髏」(SS-Panzer-Regiment 3 “Totenkopf”)一營四連二排的豹式戰車A型。

1943年十月隨武裝親衛隊裝甲擲彈兵師擴編為裝甲師而成軍的武裝親衛隊戰車團下轄兩支戰車營,各營編制七十六輛中戰車:營部三輛指揮戰車、營部排五輛;營部下轄四連,各連連部兩輛;連部下轄三排,每排五輛。在兩支戰車營中,一營配發豹式戰車、二營配發四號戰車;僅有武裝親衛隊戰車五團「維京」(SS-Panzer-Regiment 5 “Wiking”)將豹式戰車配發二營。

武裝親衛隊戰車三團「髑髏」配發豹式戰車的順位偏低。1944年1月13日始配發四輛進行訓練、3月3日才湊到每連兩輛,六個月戰備訓練過程中亦曾受命移轉部份戰車予作戰部隊。直到七月才完成戰備配發豹式戰車至五十餘輛,轉隸師部,陸續投入東線波蘭、匈牙利等地鏖戰。




1945年1月4日於布達佩斯西北方67公里的多瑙河畔小鎮多瑙奧爾馬什(Dunaalmás),該營營長暨橡葉騎士鐵十字勳章得主SS少校(SS-Sturmbannführer) Hubert-Erwin Meierdress所乘之I01豹式指揮戰車為蘇聯第18戰車軍第170戰車旅第1438自走砲兵團所屬一輛SU-85伏擊,砲塔後部遭擊穿而陣亡。此後營長一職因替補人選難覓而長時懸缺。



隨著蘇聯的大規模攻勢,該營戰力耗損甚巨,不得不將無戰車可用的戰車組員編組充當步兵進行防禦守勢作戰。1945年3月31日戰力損耗殆盡的一營解編併入二營,此時僅餘兩輛豹式戰車。而武裝親衛隊戰車三團「髑髏」全數可用戰力也僅剩此兩輛豹式戰車、兩輛四號戰車、三輛虎式戰車、一輛三號突擊砲、兩輛豹式裝甲救濟車,其所轄戰車驅逐營的驅逐戰車已遭全殲。



武裝親衛隊戰車三團「髑髏」一營自1944年七月完成戰備配發豹式戰車投入戰鬥後,即未再配發。若該營曾有豹式戰車G型具大戰末期M.N.H.廠的獨特出廠迷彩塗裝,則應為其它部隊移轉或自行徵用的戰車。此外該營豹式戰車砲塔戰術編號為白色字體。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