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he1079 wrote:
這樣說來 T-80/T-90/中國的99式豈不是都可算是T-64的徒子徒孫~(恕刪)
如果以本文論述的主題底盤布局來看二戰以後的毛系與仿毛系戰車都算T-34的徒子徒孫。
早期的戰車的概念是來自拖拉機(農用.......),而履帶的布局造成沒有像輪式車輛一樣的轉向輪所以早期的履帶拖拉機都採用所謂的轉向離合器。也就是用離合器的結合與脫離讓履帶俱備有動力與無動力的狀態,在配和煞車就能讓沒有轉向輪的履帶車輛俱備轉向控制能力。
而到了戰間期慢慢有開始發展採用行星齒輪組或是其他方式直接透過變速箱來作左右邊不同輸出的方式來控戰車,這點英國老走在前面(虎式的變速箱據說就是參考遭俘獲的約翰戰車),因為採用轉向離合器控制的履帶車輛轉向並不是很靈活,而且手感普遍很重非常消耗駕駛的體力。
而在俄國KV與34系列走的就是完全不一樣的道路,KV早期系列以難控制方向出名,所以到了KV-1S這個行號以後就採用變速箱(俱備差速功能的變速箱)來控制轉向並且一直沿用到後續的JS系列戰車,而T-34則一直都是採用引擎-->變速箱-->轉向離合器這個模式在工作,變速箱有兩個輸出軸分別連結兩個離合器作車輛的控制,所以一台T-34上面有3個離合器(一個開車用的枯拉幾另兩個控制轉向的)。
而同時間的老美都完全用變速箱在作控制而且有液壓輔助(就M-3/4車頭凸出來那一大陀),所以有興趣可以看影片毛子二戰的JS重戰車開起來比T-34順很多,尤其轉彎的時候不會像T-34那樣像膝蓋不會打彎的殭屍...........


而T-34這一佈局一直延續到戰後的所有毛系車種(指戰車),不同的是變速箱跟轉向離合器結合成所謂的側變速箱,兩邊各一個前進開車進檔時兩個一起進而轉彎時可以經由一側的變速箱退檔來達成(一快一慢產生差速而轉向),也能一側離合器分離不提供動力並且煞車來達成原地轉向。並且戰後的變速箱都加入輔助動力降低操作人員的體力負擔。
這種布局最大的好處就是體積小、便宜、工藝簡單而且由於是手排的引擎動力不會像自排那樣會有一部分會消耗在液力耦合器上面,所以毛子的戰車能快速的吐出一大堆而且雖然引擎功率普遍教西方的小但機動能力完全的不遜色,而且側變速箱不會像西方戰車那種自動變速兼俱轉向功能的變速箱那麼大一坨所以車子都能作的相對矮小並且重量輕。但缺點就是控制上遠不如自動變速箱的靈活,最有名的就是毛系車輛無法作西方戰車都會的信地迴轉(就是原地迴轉)
這種布局的戰車二戰後西方可以說都絕跡了,只要毛熊國的人一直沿用這種布局所以小弟說戰後的毛系戰車以底盤布局論都是T-34的徒子徒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