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教育及黃埔精神所害.早期黃埔建軍因裝備得來不易,所以都是修到不能修,飛到不能飛,開到不能開才放棄.早期黃埔軍校受日本帝國軍隊訓練的關係. 機在人在,機毀人毀,來台後接受美式指導,但習慣已養成,無法根治.最後一點是 台灣地小,人口太多. 從岡山一起飛, 一邊是臺灣海峽,一邊是平均高度2000公尺的中央山脈.又臨台南市/高雄市.但裝備出問題時,第一時間不是拉降落傘,而是做故障排除.真的故障排除的時間可能只有5-10秒.所以國府軍的軍官養成觀念要改. 因培養一位專業軍官是很耗歲月及公帑. 而裝備再造就有. 所以國防自主自建是很重要.如果飛行出問題彈跳前,就轉向海洋或2000公尺的高山(如果有人被掃到,那只能說比開計程車被飛機撞到的機會更低,遇到只好認了).
aquawill wrote:以前聽過一個說法就是部隊長官會強調台灣軍購不易,所以不能輕易放棄飛機,要想辦法救到最後一刻,因此很多機毀人亡的慘劇。飛行員的價值,遠比飛機高啊……(恕刪) 真的是很不好的觀念,如果算上一個飛行員從訓練到成熟所花的費用以及未來的貢獻加總起來的價值,絕不是單單一架飛機的價格可以比擬的
我覺得,因為教練機的緣故;一個是學員,還沒有那麼快反應能力去跳傘,再者教官不發號,學員敢跳嗎?另一個是教官,沒把學員安頓好他敢先跳嗎?顧此失彼,因此時間就來不及了.另外,傲氣神鷹觀後感,覺得飛行員是要高抗壓力沒錯,可是教官抗壓力好像超弱的,EQ實在太不敢恭維,這也算抗壓訓練嗎?挺失望的,高科技的東西還是用土法師徒制在訓練,有沒有進步一點的管理與訓練方法?我想有多少人不是因為能力不足退訓,而是因為受不了這種生態不想繼續了?我想美軍一定不是這樣訓練的,抗壓力也沒說不夠呀!
台灣地形複雜,訓練空域小,飛機一有問題大概多會掉在三種地方:山裡、海裡、有人的地方。撞山的話是連反應的時間都沒有,阿一聲就撞上了。掉海裡的話是有跳傘的機會,但是後續能否在黃金救援時間找到,又是另一回事。而在有人的地方發生問題,飛官也都會把飛機撐到空曠地,再來想要不要跳傘的問題。這時或許高度都姿態都已經不適合跳傘了(莊培源少校)蒐集維基上AT-3的失事紀錄,有註明跳傘獲救的比例還不少。而跳傘其實也不是保證安全,殊不知IDF的試飛官伍克振少將,就是在跳傘時,被傘繩的巨大拉扯力瞬間把五臟六腑給扯破裂,在空中瞬間死亡。只能說,飛行是一個很危險的工作,在此為這些為保衛國家安全的飛官致上最大敬意。AT-31990年8月7日,編號0845、序號77-6045在澎湖縣馬公市失事迫降,飛行員羅夢雄及陳水幹死亡。1990年9月6日,編號0837、序號76-6037因機械故障墜毀在嘉義縣大埔鄉地區,1名飛官跳傘獲救。1991年4月23日,編號0831、序號76-6031墜毀在高雄縣燕巢鄉地區,教官周國祥、學官楊鐵忠獲救。1992年10月14日,編號0804、序號73-6004因航管人員導引疏失於屏東縣山區撞山。飛官陳志恆、飛行生林明正殉職。1994年1月26日,編號0850、序號77-6050於新竹縣外海失控墜海,該機屬於第35作戰中隊,劉兆瑞上尉獲救、黃錦鴻中校殉職。1994年11月7日,編號0858、序號77-6058在苗栗縣外海發動機熄火墜海,該機屬於第35作戰中隊,飛官傅惠民、張志勇二人獲救。1995年6月12日,編號0805、序號74-6005在新竹基地進場落地時鼻輪未放妥衝出起火,該機屬於第35作戰中隊,飛官王光璽、段連昇重傷。1996年2月8日,編號0843、序號76-6043因發動機冒煙,中尉學官陳厚志關斷油路系統後墜毀在高雄市橋頭區,飛行員獲救。1997年6月27日,編號 0833、序號76-6033因操演失控墜機於岡山區校區機場西側跑道,空官雷虎小組教官徐海華少校殉職。1998年9月5日,編號 0826、序號76-6026於降落滑行時起火,學官少尉陳家梁跳傘獲救。2003年6月11日,編號 0827、序號75-6027於操作失速科目時進雲後撞山墜毀於臺東縣關山鎮附近,少尉學員邱一峰與少校教官段連昇殉職。2012年2月3日,編號0809,在進行例行訓練飛行時於屏東縣春日鄉古華村士文溪上游上空,未保持規定的3呎(約1公尺)安全距離與編號0816教練機發生擦撞意外,撞及0816號教練機的左後水平尾翼。正駕駛曾國維中尉和副駕駛張國強中校均跳傘逃生獲救,送枋寮醫院急救。2人均有骨折現象,暫無生命危險。編號0816教練機則安返岡山空軍基地,機上正副駕駛吳岳恆上尉與黃銘勳教官均安。2014年10月21日,編號0847,在進行例行訓練飛行時於高雄市梓官區上空與編號0815教練機發生擦撞意外,編號0815教練機最後墜毀於梓官加油站後方,機上正駕駛莊倍源中校墜毀並無跳傘逃生,與飛機一同直接撞擊地面,送醫後不幸殉職,0847號教練機則平安降落於岡山基地,機上正駕駛楊志平中校平安。[4]2015年9月22日,編號 0851,執行儀器飛行訓練任務時在花蓮縣卓溪鄉,高度1萬9800呎空域失聯。9月26日中午12點48分,搜救人員發現失事AT-3教練機殘骸,證實前座少校教官王勁鈞、後座中尉學官黃俊榮不幸殉職。[5][6]
駕駛戰機本來就是玩命的工作,所以說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彈射也不是大家想像中的救命萬靈丹,成功的彈射必須要在合適的高度與狀態才有比較高的成功率,而飛行員如果發生空間迷向之類的問題而不知道自己即將失事,那自然也不太可能彈射逃生.飛機失事之後按照各國慣例飛行員都是立刻停飛,一方面重大事故死裡逃生之後可能會有心理上的障礙,這需要由醫生花上一段時間治療與判斷,二方面必須花時間釐清事故造成的原因,再由調查人員判斷飛行員是否有重大缺失,摔過飛機的飛行員的飛行生涯未必從此終結,例如空軍上將李天羽當年就摔過F-104,但是顯然並未影響他的仕途.